汪学柱
(国电青山热电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82)
我国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出现集中供热,形式和技术都是参照苏联的模式,在当时我国的经济条件下,集中供热只是存在于少数城市。到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集中供热逐渐从大型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普及。到了新世纪,我国供热行业蓬勃发展,大型城市和二线城市基本实现80%以上的供热,截至2016年,市政供热面积已接近70 亿m2。但是北方仍有很多偏远地区没有暖气,以自采暖为主。
据了解,我国最早关于集中供热的一部法规,是1986年国务院20号文和建设部《城市集中供热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这部法规提出了城市集中供热的发展思路。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城市集中供热发展序列并非平均发展,而要考虑城市的性质、地位、气象条件等条件,并与城市经济建设和能源建设相适应。”
中国的传统南北分界线,以秦岭淮河为界,将中国划分为南北两区,北方采用集中供暖系统,而南方由于建国初期的经济情况,不允许建集中供热设施。这条南北分界线,一直沿用至今。而实际情况是,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地高原多,东西横跨6个时区,整个国土陆地面积与欧洲面积相同,这使得我国是世界上气候类型最复杂的国家之一,表现出来的气候条件也差异较大。
由于历史原因,夏热冬冷地区,只有局部地区如合肥、上海等地有集中供暖,这是因为这些地方的工业如纺织厂等需要消耗大量的蒸汽,因此,本地会有热电厂来生产工业蒸汽,顺便为附近居民供暖,但这一部分比例很低。剩下的居民基本上没有供暖或依靠分散供暖。此外,还有电采暖,例如,这两年兴起的空气源热泵,还有电锅炉及发热电缆等形式都是对集中供热很好的补充。从地理上来说,这部分地区,包含了我国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全境;江苏、安徽、四川大部;陕西、河南南部;贵州东部;福建、广东、广西北部和甘肃南部的部分地区。这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0~10 ℃,7月平均气温25~30 ℃,年日平均气温≥25 ℃的日数40~110 d。年日平均气温≤5 ℃的日数0~90 d,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闷热、冬季湿冷,气温的日差较小,寒冷天气有2~3个月。从供暖角度来讲,供暖周期短,经济效益相对不高,但因为湿度太大,导致体感温度很低,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湿冷,许多南方人群普遍反映冬季比北方更加难熬。
综合以上几方面,要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势复杂、气候多样、建筑标准不同的国家,实行集中供暖,不管从技术还是管网铺设来说,其复杂程度可以想象。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90年代南方一系列“热电联产机组”的投产,南方城市集中供暖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城市所倡导、探索、实践和追求。
一是国家层面。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新时代经济形势的转变,国家政策从强调高速发展变为重生态、重环保、重民生。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国企当前“要重点从有利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有利于调动保护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等方面完善改革思路,做实改革举措,释放改革活力,提高改革效能”。而青山公司作为城市电厂,在机组容量和供电形势方面已经走到了尽头,要想有所作为,要想继续生存,只能从其作为武钢供热、为武石化供热、为武汉居民供热三方面(均属唯一、至关重要且不可或缺,前两项已经是既成事实要抓牢不放,后一项民用供热急需做大做实)来做改变。
所以,顺应国家能源环保政策和经济增长政策,从保障民生入手,从供热上突破,这应可作为南方城市电站一力千钧、创新创效的关键“着眼点”。
二是集团层面。自从电力体制改革以后,五大发电公司在国内外纷纷布局风电、水电、核电及热电联产领域,以期占据市场竞争的最高点。将城市电厂的供热数据、环保数据进行清理和整合输出,成立专门、清晰、智能的“智慧供热平台”,实施起来相对容易。当前如果打“供热牌”也是适逢其时,大有可为的。
三是武汉层面。随着武汉市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全球极寒极热等极端天气的频仍,供暖需求日益增加,供暖市场将迎来发展高峰期,个性化供暖也成为趋势。日前,国家住建部相关负责人在回应外界供暖热点问题时就表示,提倡“南方地区”科学地选择适宜采暖方式,采用分散、局部的供热方式。在武汉市政府和各方的推动下,2000年提出集中供暖,2005年前后开始面向全国招标,江苏德威公司中标后进入武汉市场,并于2006年11月正式开工建设供热管网。目前,武汉已有2万余户家庭享受政府“冬暖夏凉”工程集中供暖(不包括单位集体供暖),惠及6万余人。但必须看到,“冬暖夏凉”工程虽已推进十年,在“十二五”末交卷时,任务目标却仅完成预期的1/10。德威在全市20多个小区供热,但供暖小区全部集中在武昌地区,青山和光谷少部分区域也实现了集中供暖,位于江北的汉口则不多。但据调查,实际上德威热力的供暖能力远高于现有的500 万m2,可以达到1 600 万m2,即16万户约50万人。目前德威的热源点主要在武昌、青山两个电厂,但其还在与武钢洽谈,一旦成功,还能新增3 000 万m3的供暖能力。青山电厂的热源稳定,比武昌电厂的天然气更有保障,一直是德威公司最稳定最经济的主要热源。兼且青山区作为武汉市“冬暖夏凉”首家试点单位,政府已经从政策等各方面对供热工程予以极大的扶持和保障。考虑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以及长江沿线如南昌等城市亦将居民供暖作为高端房源和提升生活品质的主要推手项目,可以得出结论:以武汉为代表的南方城市供暖市场,大有可为。
以青山公司为例,一是工业供热。据不完全统计,青山公司对外商用供热主要应可分四块:①武钢生产提供保障性备用热源;②武石化供热管网工程;③周边工人村工业园片区供热;④工贸公司零散的车载热水销售模式。
二是民用供热。武汉市近年来“实施冬暖”夏凉民心工程,对武昌片区民用供热采取集中采暖,由应运而生的武汉德威热力股份公司配合政府具体实施,青山公司和湖北华电武昌热电公司作为双热源联网供热。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从2012年12月开始,青山公司即以12、13、14号机组为热源,向德威公司租赁在本厂内的换热首站供汽,惠及武昌从厂前至水果湖欢乐大道沿线20余家楼盘居民。据最新报道,至2018年9月底,青山公司前三季度累计完成供热量251.43 万GJ,同比增长59.40%,创下公司自供热以来前三季度供热量历史新高,这还是在冬季民用热力市场尚未到来的前提下实现的,充分表明:供热市场一片光明。
南方城市电厂应以此为契机,成立专业供暖部室,研究对策,大展宏图,为智能化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仍以青山公司为例。一是加强商业用户的合作与共赢。对武钢、武石化,在现有供热基础上应加大供热安全,确保用得放心、用得实惠;对周边区域工人村工业园,要进一步做精做细做实,有效挖掘新客户,扩大供热覆盖面。同时也要多方走访,加强与各大工业园区、石矿企业的交流,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攫取更广阔的潜在商用客源。
二是加强与现有兄弟单位及供热公司如武昌热电厂、德威热力公司的平等互信、合作交流,争取更多的资源和项目,将青山公司供热办打造成武汉最大的热力能源供应市场。德威公司已围绕青山电厂热源点进行了前期管网建设,供热对接比较方便。而且,青山公司比武昌热电厂的天然气供暖更有效率和保障,随着将来国家经济形势的转变,取而代之也并非没有可能。同时,要进一步提升供热品质以及工贸公司热水供应质量,从两方面和谐共建,打造“青电”热力品牌。
三是进一步加大热力市场调研力度,向能源集团、湖北省及武汉市、青山区政府部门递交供热能力报告和供暖方案。以“智慧供暖”和能源经济增长新动能项目打动集团公司,以“冬暖夏凉”民心工程打动各级政府部门。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政策, 向北方供热电厂和供暖公司学习、取经,加强与地方发改委和财政部门合作,进一步取得国家能源扶持政策和供热补贴,减轻供热和经营压力,实现青电的长足发展。
四是加强与各区政府和各级开发商合作,主动出击,加强市场营销和开拓,努力扩大民用热力项目,全面出击,多点开花。要加大营销力度,出台更灵活更有效的热力营销政策,力争做到凡热力主管所到之处,其每一个新楼盘都必须能用上青山公司的供暖。目前武汉热力市场是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各路诸侯各显神通,除了2万集中供暖用户,使用天然气独立采暖家庭已达11万户。部分企业加入供暖市场,比如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积极推进冬季采暖电能替代工程,在保持传统空调、电暖器等用电市场份额的基础上,推广使用碳晶电的新型采暖方式。仅2015年国网湖北电力公司就安排400 万元专项推广资金,在湖北省14个地级市A级营业厅开辟碳晶电采暖体验示范区,带动更多人群使用。而国电青山热电有限公司作为现成的供热公司,更有条件有机会有能力有优势在庞大的热力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而一旦有了更多、更稳定的热力用户源,青电的生存与发展也就有了更大的空间。
五是进一步做大做强,将来待热力市场培育完成,条件成熟时,应对现有三台机组分别进行供热增容改造,进一步提质增效,最大限度地减少粉尘和脱硫排放,保持青山碧水蓝天,全面拓展“城市电站”的生存时间和空间,使南方城市电厂逐步从人们眼中的“传统污染源”变为“环保节能新亮点”,从而实现新型“智慧城市”和“节能城市”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