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1-23 09:48王静婷刘宝
微型电脑应用 2019年1期
关键词:双一流民办一流

王静婷, 刘宝

(1. 西安翻译学院 工程技术学院, 西安 710105; 2. 西安科技大学 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西安 710054)

0 引言

2015年,国务院下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为我国高水平院校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为新形势下的民办本科院校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和明确了风向标。2016年,为贯彻落实国家政策,陕西省提出“四个一流”计划,把高职院校、民办院校也囊括在内,在“双一流”基础上增加“一流学院、一流专业”,推动我省民办本科院校的基础建设及应用转型[1]。2018年,西安翻译学院作为我省第一批民办高校“一流学院”建设单位,预计到2020年将完成一流学院建设目标,达到学校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上新台阶,社会服务更加凸显,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的整体成效。同时,软件工程专业作为我院的“一流专业”培育项目,率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研究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为“双一流”的学院与专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软件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坚实的保证。

1 民办本科院校现有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民办本科院校因为其自身办学条件所限,在社会关注度、生源拓展、基础建设、政府支持等方面面临多种困难,对软件工程、软件技术等软件类专业的学生尤为突出,因此造成的产学研脱节使其与如今软件产业高速发展的需求难以同步。就企业而言,急需动手能力较强且具有实践经验的软件人才;就学生而言,刚毕业的大部分学生均需参加校外培训班进行强化后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2]。由此看出,现有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在多个方面存在问题。

(1) 专业定位不明确,培养体系不清晰

现有的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培养方案中体现不明确,专业培养方案在培养模式中落实不到位,导致培养的学生特色不突出。同时,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使用通用的培养标准、目标和质量评价体系,缺少分年级分阶段进行培养的过程监控,尚需构建阶段式层次框架体系。并且,专业课程之间的耦合相关性不足,难以针对企业需求形成既灵活多变又互补统一的课程群体系。

(2) 学时分配不够合理,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

课程体系设计更新不及时,无法满足企业当前的知识储备需求与动手能力锻炼,导致学生基础理论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尤其大四学生因学业规划不同,并未给予相应的个性化考虑,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3) 新型教学模式仍处于初探阶段

近年来,民办本科院校采用了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满足学生自主和个性化需求,但其应用仍处于初探阶段,其目的仍是重视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在产学研一体化实践中欠缺对应的组织,使得学生仍处于理论学习阶段而忽视了实际操作练习。

(4) 重理论、轻实践

现有的软件类专业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很少关注产学研的一体化发展,使得课程实验、科研竞赛、企业实习以及相应的自主创业等方面受到忽视,造成学生在自主性、创造性、灵活性及坚韧性等多方面能力较弱。

(5) 缺少校企合作

目前,大部分民办本科院校软件类专业缺少校企合作或校企合作较少,没有真正做到参照企业产品谱系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因此,学校与企业发展脱节,学生的知识拓展无法与时俱进,产学研一体发展成为一句空话[3]。同时,学生也很难到软件类岗位上进行学习和提高,致使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实践锻炼,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软件类专业需要走出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探索一种适合“双一流”背景下民办本科院校软件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软件类人才提供坚实的保证。

2 “双一流”背景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1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软件人才培养思路

以“双一流”建设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实践为主线,结合软件类专业优势,充分调动学校、企业和国内外各种资源,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参照大型企业集团的产品谱系,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培养目标、通用培养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建设分年级进阶式培养标准和课程群标准,构建应用型人才四层培养标准框架。通过边试点、边调查、边改进,利用耦合相关课程及项目建设,完善分级递进产学研协同实践体系,在增强基础理论知识培育的同时,融合课程实验、科研竞赛、企业实习以及相应的自主创业等方面的项目,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灵活性及坚韧性。

2.2 构建“双一流”背景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软件类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双一流”背景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融合“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和“企业化”的实践平台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垫脚石,结合项目驱动的理论教学、课程实验、企业实习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等内容,分别实现工程基础知识、个人素质和发展能力、人际交流团队合作能力和系统适应及调控能力的综合培养,按照“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顺序实施,参考“双一流”的专业规范以及行业市场需求,研究并提出应用型人才四层培养标准框架,形成课程群标准,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柔性计划、培养目标、评估标准等。从而,为“双一流”的学院与专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2.3 构建“双一流”背景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实践体系

在构建软件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要切实贯彻“双一流”建设目标,理清课程、学生、专业、学院、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分清项目主次,协同建设“双一流”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递进式实践体系。以“实验实训”、“学科竞赛”等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目的,极大地提升了软件教学团队开展软件工程“一流专业”建设的信心,增强在校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的积极性,推动实践教学创新,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4]。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坚持“产学研”结合,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双一流”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从“实验实训”到“校企合作”的逐级递进式实践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双一流”背景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实践体系

立足高校、面向企业生产,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灵活性及坚韧性的同时,增强高校的毕业生综合素质,从根本上巩固“双一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塑造。有鉴于此,我院与广州粤嵌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唐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积极协同探索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校企双方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定制相应的课程群,对接企业需求,融合校企文化,为软件类企业输送优质员工。同时,加强专业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完善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将前沿学术理论成果和企业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及有志向创业的学生自主创业。

2.4 构建“双一流”背景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过程中的环节很多,通过对各环节的分析,按一级、二级和三级项目进行划分,提炼出典型环节。根据“双一流”背景下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结合课程的实际情况,按照百分比进行考核。除了常规的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以外,加入相应的课程竞赛、项目设计以及企业实习等内容。在“双一流”背景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加入对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灵活性及坚韧性的考察,通过项目的团队组织、个人汇报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学生实践创新,为培养软件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

3 总结

通过对“双一流”背景下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不仅可以搭建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标准和课程之间的桥梁,而且通过培养标准体系建设,有利于培养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培养质量的过程监控,进一步促进应用型工程教育培养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通过产品谱系的研究建立课程体系有利于和企业达成共识,有利于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有利于课程的整合。另外,通过校企深度联合制订柔性培养计划,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为“双一流”背景下民办本科院校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效的参考。

猜你喜欢
双一流民办一流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浙江省国家税务局 便民办税春风来 简政放权提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