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体系衔接探讨

2019-01-23 11:22:30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基础

张 敏

(韶关学院医学院,广东 韶关 512026)

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2017年国务院提出应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推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科学确定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如何完善中高职衔接成为目前职业教育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目前国内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存在诸多问题,其中课程重复最为突出[1]。解决课程重复难题是促进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重点之一。国外许多国家已形成较成熟的对接模式,国内部分省份开设护理专业的高职院校近年来也逐步推进相关课程改革[2],而我省尚待开启此项工作。因此需探索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努力实现课程的有机整合,形成“以职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及今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3]。

1 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体系衔接思路

我院设有中职和高职两个层次的护理专业,从就业的实际情况分析,在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改革中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从学生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认真思考基础医学课程设置问题。围绕中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临床实际护理岗位工作需求,减少重复内容的教学,加强理论与临床的联系和素质培养。

2 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体系衔接探讨

2.1 人才培养目标和指导原则

中高职衔接的关注点主要是技能的衔接。在中职阶段,学生的任务是完成中职教育及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在高职阶段,学生的任务是完成高职教育,在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书的同时往专科护士方向发展。因此,在中职阶段,医学院校主要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在完善公民教育的前提下,以达到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认证的知识能力要求为基础,遵循执业考试大纲制订护理专业教育方案,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4]。在高职阶段,医学院校按照培养目标要求,以加强人文素养培养、兼顾专科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实践中,我院高职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护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护理学实际工作基本知识与技能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2 基础医学课程设置

合理设置专业基础课是解决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关键。鉴于专业基础课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占基础地位,其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考虑“必需、够用”的基本教学要求,该课程知识单元应完全覆盖高职专业方向,有力支持教学目标的实现[5]。中职护理专业基础课主要有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药物学基础、病理学基础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等。高职护理专业基础课主要有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用药护理、病理学、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生物化学等。对于内容重叠的专业基础课程,应采用课程合并的方法进行有效整合,同时适当增加课时,注重理论与临床联系,达到为专业课程服务的目的。

为减少知识的重复性教授,体现专科教育的层次性,同时优化课程体系,整合高职阶段基础医学课程内容,经审慎分析,本课题组建议对高职医学基础课程进行大幅度调整:如将解剖学和组织学与胚胎学整合成正常人体结构,将生理学、生物化学整合成正常人体功能,将病理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整合成疾病学基础。

在中职药理学基础课程设置方面,鉴于高职教材中已将“药物”与“护理”内容相结合,我院在高职教育阶段将药理学内容调整为用药护理课程。中高职护理专业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方面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选择最基本、最主要的理论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体现现代护理的特点,使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并突出“必需、够用”的原则。改革前后具体的课程名称、学时和学分分布见表1。

表1 改革前后高职课程设置对比

3 具体实施

3.1 课程设置理念

3.1.1 必需、够用 教学内容的选取以满足岗位工作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要求。

3.1.2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在实践教学中主要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采用“教师布置项目—学生自主完成项目—教师讲解,任务分解—师生互动、总结—学生书写报告—教师批改—问题反馈”的模式。

3.1.3 以考促学、以考促训 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加强训练,发挥潜力。

3.1.4 强化学习能力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机结合,在教师鼓励、引导、任务驱动下促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3.2 课程标准的确定(以正常人体功能课程为例解析)

3.2.1 知识目标(1)从分子水平掌握正常人体细胞的化学组成、生物功能、物质代谢规律、遗传信息传递与表达及其与生命活动的关系。(2)掌握细胞的基本生理功能及生命活动特征。(3)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生理功能的发生原理、条件及其影响因素。(4)理解各系统器官正常生理功能的调节。

3.2.2 能力目标(1)能初步应用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解释某些疾病的发病原因,并为护理对象进行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提供理论依据,为能出色完成护理工作打下基础。(2)能正确使用机能学实验的基本仪器设备,掌握基本操作技术,为学习相关课程和临床实践做准备。(3)具备一定的自学、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

3.2.3 素质目标(1)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生命观和整体观。(2)养成严谨、勤奋的学习风气和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3)热爱护理专业,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耐心和救死扶伤、乐于奉献、团结协作的专业精神。

3.3 课程内容设计和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主要按以下几点设计:(1)不讲基础性内容,要求学生自学难度较低的内容,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2)复习和加强重难点知识的学习,讲清楚机制和原理;(3)对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突出常用的知识点,并与中职、本科教育相区别。改革后的课程计划见表2。

表2 改革后的课程计划

4 结语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3门课程整合,甚至6门课程整合的方式[3]。本课题组认为,将过多课程进行整合,会出现课程安排跨度大、参与院系多、协调难等问题,不太适合我院实际情况,因此建议在高职医学院校对基础医学课程的设置采用两门相关课程整合的方式。

中高职衔接的协调发展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如何让中职学生适应高职阶段的学习环境并提高相应的理论和技能,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在于实现课程体系的有效衔接,尤其是基础医学课程的有效衔接。然而目前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存在非属同一教育部门管理的情况,因此,明确管理体制机制是开展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础条件。此外,开展中高职教育的各类院校应大力支持和推进中高职衔接,加大人力物力投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师也要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这些均是中高职有效衔接的重要保障。

猜你喜欢
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 02:12:02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基础医学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