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浅析

2019-01-22 04:37孙东媛
山东青年 2019年11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大学生

孙东媛

摘 要:处于青年早期的大学生心理具有自我意识强但不成熟、抽象思维迅猛发展但易片面、情感丰富但不稳定、意志水平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智力水平达到最高峰、社会需求迫切等特点。影响其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学校教育、家庭、个体自身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影响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们备受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与发展水平,也是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从中学到大学,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等都发生着巨大改变,而其所处的年龄阶段又显示出他们心理发育未达到完全成熟状态。以这样的心理状态来面对众多的剧烈的变化,其心理必定会经历一段坎坷、动荡、不稳定时期。此时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更为复杂多变的,具有独特性:

(一)自我意识增强但不够成熟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于自己和自己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检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等。独立自主、个性化,普遍有较强的自信心、自尊心,期待社会将其看作成熟的个体,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往往高估自己,不善于倾听不同意见,有时表现出自命不凡、刚愎自用的倾向。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自我结构相对稳定,且能在新环境或新经验基础上对自我进行适当的调整。

(二)抽象思维迅猛发展但易片面

大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迅速发展并占据主导地位。思维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增强,主张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自己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喜欢用批判的眼光对待周围的一切,思维的辩证性、发展性提高。但其抽象思维水平没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表现为思维品质发展不平衡,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发展比较慢。易钻“牛角尖儿”,且爱掺杂个人的感情色彩,缺乏深思熟虑,有偏激、过分自信和固执己见的倾向。过分追求完美、对自我苛求以及对现状的不满,更体现出大学生思维缺乏客观性。

(三)情感丰富但不稳定

强烈的情感不仅表现在学习、工作、生活态度上。大学生控制情绪的能力不断由弱到强,大多数人的心理体验趋向平衡。但如果受到内心需求与外界环境变化的强烈影响,其情绪已产生较大波动而出现两极性,即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情绪高涨或消沉,可能从极端冷漠突然转向狂热,引发消极后果。这种内心的情感冲突引发较多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情绪问题成为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之一。

(四)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不平衡、不稳定

大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坚韧性、自制性和果断性有较大发展,但意志水平发展不平衡、不稳定。能独立迅速地处理好一般学习、生活问题,但在处理关键性问题或采取重大行动时往往表现出优柔寡断、动摇不定或草率武断、盲目从众的心态。学生的意志水平往往受到情绪变化的影响,情绪好时意志水平偏高,情绪低落时意志水平下降。

(五)智力水平达到最高峰,社会需求迫切

大学生一般思维敏捷,接受力强。通过专业训练、系统学习,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智力水平大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其智力层次含有较多的社会性和理论色彩。

大学生健康、顺利的完成学业并走入工作岗位,就必须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掌握心理动态,了解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有效的引导与调整。这无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还是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二、影响民办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和艰巨性。

(一)多元文化的冲击

文化多元化使得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产生疑惑。部分学生在强烈的竞争中心理脆弱,适应能力差,丧失自信心,由此造成的学生心理障碍削弱学校教育效率等问题。就业压力,经济压力等成为学生产生诸多心理问题的主导诱因。各种不良风气和刺激的增多,部分学生贪图安逸,产生了追求高层次物质享受与低水平物质实力的心理冲突。接受不良影响的机会与渠道的增加,使部分学生追求感官快乐甚于理性满足,导致丧失奋斗的内在动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

本科为本,重视本科教育。然而有的高效对学生的培养侧重知识忽视素质,过分追求高分、通过率等,对实践能力重视不足。成绩考核中基本难以体现社会实践、思政要素等。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缺乏企业人员参与,闭门造车,与社会需求脱轨。

(三)原生家庭的影响

原生家庭的影响是深远的。原生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父母教育方式、父母人格特征等都会对孩子的人格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不同的家庭教育与影响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如对子女严格管教的父母,经常用命令、强迫、指责的方式让孩子去学习,把子女的学习放在中心地位,而往往忽视了对子女的能力、兴趣、需要的理解。处于这种类型家庭的大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往往缺乏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虽然在性格上可能表现出诚实、负责、礼貌、细心,但在人际关系中往往表现出羞怯自卑、敏感、对人容易屈从。过分感情满足孩子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孩子在成长期所遇到的挫折的机会。缺乏挫折体验的大学生则形成了在人格上的依赖性格,遇事退缩,缺乏同情,情绪不稳定,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行为完全放任、缺少约束的孩子则形成了恣意妄为的心理,很可能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他人,唯我獨尊,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近些年来的留守现象,也造成孩子出现自卑、痛苦、嫉妒、逆反等不良心理反应。

(四)个体自身因素

按照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发现一个人心理状态和心理健康水平更多地受内因影响,内在因素是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的主因。具体表现如下:

1.自我评价。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不客观、承受力差、自控力薄弱。有的只看到自身长处,自以为是;有的只看到自己的不足,极度自卑;有的过分理想化,拼命追求超出本身力所能及的东西;有的丧失信念希望,没有理想目标地混日子。这种混乱的自我评价状态,导致个体很难制定自我发展规划,严重影响与他人交往。

2.人际交往能力。当前的学生很重视智商与情商。智商主要体现在学习方面,情商主要以人际交往能力为主。一个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营造亲密、融合的关系可以使人心情愉快、舒畅,进行理性竞争,提高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当人际关系处于疏远、冷淡关系时,便会出现情绪紧张状态,易烦恼,甚至有可能产生自卑、敌对的心理。

3.心理承受力。心理承受力弱、意志水平低,是当前一部分学生的突出问题。这部分学生心理脆弱,喜表扬,缺乏对抗苦难挫折的能力,面对考试失敗、遭遇困难、接受批评、同学关系出现紧张等,心理上往往难以承受,易出现灰心丧气、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缺乏一定的自我调控力,易受感性支配而而出现冲动行为,有可能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4.心理冲突与挫败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不能很好地融合,这时就容易出现心理冲突。心理冲突有趋避冲突、双趋冲突和双重趋避冲突。趋避冲突看似很好选择,现实恰恰相反,这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遭遇最多,而往往又最难解决。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出现双趋冲突。但放弃任何一个目标,都会在心理上产生难以取舍的内在冲突。当同时有两个目标,人们面临两种选择时,每一种选择既可能有利于人们,但同时又会给人们带来不利,这便是双重趋避冲突。强烈的心理冲突会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惑和情绪苦闷,使心理能量大量消耗,正能量缺失,负能量高起,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5.恋爱心理。进入青年期的大学生,身心都有较大发展,对异性产生好奇和兴趣。一方面有了恋爱的渴求,一方面自控力较弱。因此,一部分大学生恋爱后心理与行为均受到影响,在恋爱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性冲动、抵御性诱惑,过分追求感官刺激而无法自拔,最终导致了情绪不稳、心理冲突甚至行为异常或是事后悔恨、焦虑情感;毕业季来临时,因为工作等众多的原因而出现分手,这时也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针对处于青年早期的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影响因素,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有理想、有信念、有知识、有纪律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夏文福.“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8,31(8):108-109;

[2]段彩彬.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特点及预防体系初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38-144;

[3]张敏婷 赵久波. 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与领悟社会支持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8,(2):232-235;

[4]陈宁.大学生情绪预测倾向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1):134~136.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