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优
【试题回放】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台州市高一年级期末测试第18题
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籍何以至此
A. 句读之不知 B.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C. 激于义而死焉 D. 求人可使报秦者
【参考答案】
A (A项,宾语前置;B项,省略句;C项,被动句;D项,定语后置)
【解析】
例句和选项中的句子都来自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例句选自必修三《鸿门宴》,为宾语前置句;A选项选自必修一《师说》,为宾语前置句;B选项选自必修三《〈指南录〉后序》,为省略句;C选项选自必修三《五人墓碑记》,为被动句;D选项选自必修三《廉颇蔺相如列传》,为定语后置句。
題目重点考查了文言句式中有关宾语前置的知识点,看起来不难,但错误率挺高。
解答时,我们首先要明确文言语法中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掌握句式的规律,分析句子成分,并通过抓关键词来帮助判断。
题目重点考查了文言句式中有关宾语前置的知识点,
看起来不难,但错误率挺高。
1
第一步,明确语法概念,有的放矢。
有同学在试卷分析时这样回答:
A项“句读之不知”是宾语后置,C项“激于义而死焉”是状语前置。
可见这位同学没有搞清楚宾语、状语以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这些基本的概念,语法知识非常薄弱。
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
宾语的正常语序是位于谓语之后,谓语的正常语序是跟在主语之后,在文言文句式中,宾语和谓语只会出现前置现象,不存在“宾语后置”的说法。
定语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的修饰和限制成分,状语是动词和形容词前的修饰和限制成分,在文言文句式中,定语和状语只会出现后置现象,不存在“状语前置”的说法。
2
第二步,把握句式规律,抓住关键标志,还原正常语序。
有同学认为:例句“籍何以至此”和B选项“将以有为也”都有相同的“以”字,所以句式应该是一样的,为状语后置句。
这样简单粗暴地以一个相同的字来判断,容易失分。其实句式的判断有标志可循,只要把握规律,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宾语前置句,是宾语位于谓语(介词或动词)之前的倒装句式,文言文中最常见的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疑问代词“何”“谁”“安”“奚”“胡”等作宾语时,一般会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因此当这类疑问代词位于动词或介词之前时,要格外留心。
如课文《鸿门宴》中的“沛公安在”,“安”是疑问代词“哪里”,位于介词“在”之前充当宾语,正常语序为“沛公在安”,翻译为“沛公在哪里”。课文《逍遥游(节选)》中“彼且奚适也”,“奚”是疑问代词“哪里”,位于动词“适”之前充当宾语,正常语序为“彼且适奚也”,翻译为“它还要去到哪里呢”。
第二种,文言文中,如果一个句子是否定句,且代词作宾语,宾语往往会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构成宾语前置。此时,句子中的否定副词“未”“莫”“不”“非”“否”“毋”“弗”等可以作为标志帮助判断。
如《石钟山记》中的“古之人不余欺也”,人称代词“余”充当宾语,位于动词“欺”之前、否定词“不”之后,构成宾语前置,还原成正常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译为“古人没有欺骗我”。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现象,如成语“时不我待”。
第三种,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强调宾语。这里的“之”或“是”只作为提宾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句式,不用翻译出来。
如“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成语;再如《季氏将伐颛臾》中的“无乃尔是过与”,将宾语“尔”放在谓语动词“过”之前,还原成正常语序为“无乃过尔与”,翻译为“恐怕该责备你们吧”。
在这类宾语前置的情况中,如果宾语本身是代词,还会形成“此之谓”“我之谓”等固定搭配,翻译成“说的就是……”“说的是我(这样的人)”。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当人称代词“自(自己)”作宾语时,也常常前置。
比如“举贤以自佐”,正常语序应为“举贤以佐自”,即“选举贤能之人来辅佐自己”。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自制、自杀、自刎、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都属于宾语前置现象,这是从文言文继承而来的。
总而言之,当发现句子中的代词或名词出现在动词或介词前面时,就要考虑是否出现了宾语前置现象。再结合上述的四种情况,抓住关键标志来帮助判断,就能准确辨别。
根据上述规律来分析,题目中的例句“籍何以至此”属于宾语前置现象中的第一种类型。句子中出现了疑问代词“何”,译为“什么”,并放在介词“以”之前充当宾语,正常语序应为“籍以何至此”,翻译成“我(项羽)因为什么会(生气)到这种地步”。
而这道题A选项中的“句读之不知”,出现了提宾标志“之”,且名词“句读”位于“之”前,谓语动词“不知”位于“之”后,“句读”为“不知”的宾语,还原成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也属于宾语前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