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杨雪杰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生活垃圾的激增,垃圾处理能力的相对不足,使一些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全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推进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李京华是北京最早开始推动垃圾分类的一批人,亲历了垃圾分类的各个阶段。作为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小康幸福工程办公室主任,他连续16年举办了近3000场次垃圾分类宣传培训活动,参与全国多地政府机关的垃圾强制分类指导培训工作,他倡导并坚信:垃圾分类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中国是最早提出垃圾分类的国家,1957年7月12日,《北京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垃圾要分类收集》一文,呼吁北京居民要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这被很多学者看作是“垃圾分类”的问世。60多年过去了,垃圾分类走到了今天,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2019年又是垃圾分类的一个元年。很多人认为这么多年推动,垃圾分类收效甚微,李京华则不以为然。
李京华所在的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小康幸福工程办公室已经成立了16年,自成立之初就开始做垃圾分类。回首起步阶段,李京华最大的感受就是推行的很艰难,尤其是最初的几年,完全是从一片空白起步,靠着自己的人脉找赞助支撑这件事情。2008年,在完成垃圾分类奥运承诺的基础上,北京市垃圾分类掀起新的高潮,2009年“三街两乡”先行先试,然后就大规模的开始了,十年之后,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垃圾分类也在这种变化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他反复说的是,看成效不能只看眼前,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尽管不尽如人意,但是与十年前相比,垃圾分类还是有了很大进步。以北京市为例,首先是看得见的变化,最明显的莫过于垃圾处理设施的发展,无论从质量上还是科技水平上,北京市垃圾处理设施都有了质的飞跃;其次是人们对垃圾分类的意识有了极大提升,整个社会从上到下,从社会组织到公众个人,都在提倡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成为线上线下的“热词”,这也从侧面体现公众对生存环境的关注越来越大,意识的提高更有助于未来垃圾分类的开展;再者,关于垃圾分类的法治规范更加完善,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对于垃圾分类的规定越来越具体,2011年底北京出台《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2012年3月正式实施,今年重新修订,新的条例即将出台并实施。
在李京华看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 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 26号)具有重大意义。2009年,他曾最早提出“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文明一个社区,造福整个世界”,后来演变为人们所熟悉的“小手拉大手”,十年之后,再看这句口号,他坦言此举更是无奈之举,本该“大手”承担的事情交给了“小手”,真正的“大手”做什么去了?这么多年来,支撑北京垃圾分类这片天的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和14岁以下的孩子,中坚力量的缺位成为垃圾分类有效开展的瓶颈。带来巨大改变的是实施方案明确了2020年底前公共机构实现强制分类,既设立了期限,又明确了范围,自此,党政机关有关垃圾分类的培训大规模开展起来,推动力度前所未有,这让李京华更深信垃圾分类前路光明。
在培训中,李京华经常会放《地道战》的片头:毛主席教导我们说,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对于垃圾分类也是如此,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发动群众力量。
虽然肯定了垃圾分类的成效,但并不意味着目前的垃圾分类工作是成功的,究其原因,一是人们理念认同,行动滞后;二是宣传不到位;三是站位高度不够,没有把垃圾分类和人民生活、健康以及国家的资源、发展、战略安全等结合起来,认识再提升也仅停留在对垃圾是否分类的认识层面。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不是小问题,事关国家资源循环利用、人民生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李京华再三表明这个观点。然而,在他看来,相当多的领导同志站位并不高,基层领导的不重视造成垃圾分类推行不畅,目前尤其需要加强对领导者的培训,领导的看法决定了垃圾分类的走向和未来的发展。
从事垃圾分类十六年,李京华说也恰因为领导的不重视,垃圾分类工作或多或少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他曾编过一个顺口溜:站岗串门喊口号,发完桶袋发奖票。所谓“站岗串门”,就是守着垃圾桶和入户宣传,喊口号就是挂标语,政府曾免费发放过垃分类桶袋,之后有企业组织参与,发现分出率不高后发放奖票,或者扫码积分换购奖品,活动搞得热热闹闹,效果真的好吗?同时,这种开展方式将群众的兴趣点从“垃圾分类”转向了“积分换购”,甚至催生了一批“会议专业户”,这已经成为基层垃圾分类实践中难改的积习。在他看来,刷脸、指纹等智能化投放的科技设备就像换购一样提升了垃圾分类的兴趣点,其本质还是固定的垃圾桶,成本却翻了好几番。垃圾分类的宣传活动流于表面,离垃圾分类的初衷也越来越远。
“垃圾分类的推动过程应是精神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应体现出参与者作为城市管理者的一种荣耀。”李京华说。围绕垃圾较劲实在没有必要,最终是要解决人的问题,他说以前一直强调垃圾分类的好处,大家积极性不高,现在他们更加强调如果不分类会如何不好,大家的积极性反而高了,这就提示我们,垃圾分类工作要把握好群众心理,要如实告知公众严峻的现实,号召整个社会行动起来。
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工作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并带有阵痛的持续推广过程,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因此,不能有短视的目光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未来,更应从“人”这一主体出发,关注人的需求,开展一些实质性的工作来推动垃圾分类取得切实改变。就政府部门而言,要继续做好政策和法治方面的保障,做好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回收体系、宣传设施、运载工具等科技平台的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握好5个度:站位要有高度,这个高度决定了我们的战略眼光;认识要有深度,这个深度决定了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工作要有温度,这个温度决定了百姓对我们的支持程度;保障要有力度,这个力度决定了垃圾分类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要有角度,这个角度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创意。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说: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垃圾分类分的是垃圾、凝聚的是民心、增强的是意识、提升的是素养。李京华每次培训时,都会讲到泰国垃圾分类时把易拉罐上的拉环单独收集,用来捐给假肢厂做假肢,资助因贫困装不起假肢的人,这让他感慨颇深,真正受人尊重并不是因为坐拥财富几何,而是其背后的文化精神素养,对一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亦是如此,垃圾分类代表着一种先进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他的培训经常以中国公民护照封底上的话为结束,向被培训者倡导这样一个理念:一个祖国的强大靠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只有高尚的社会公民才能支撑起一个强大的国家,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全民都做到了,就是一项很伟大的事业。当给学生培训时,他尤其会强调,你在哪儿中国就在哪儿,你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每个人都是中国的一张名片。
在李京华看来,垃圾也是有文化的,从文字上,去掉垃圾的“土”就剩下“立”“及”,去掉“立”“及”则剩下一片沃“土”,他感叹于汉字的智慧,也感叹于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启示。他提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小事。一次给孩子的培训结束之后,一个小女孩站起来说“老师,光说没用,得做”。话很简单,却是垃圾分类工作解局的关键所在。
有人说,垃圾分类等现在的孩子长大就好了,对此,李京华认为已经等不起了。“垃”“圾”这两个文字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必须立即行动、马上行动,做到极致,才能守护好一片沃土。当前,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面临严重的垃圾问题,给土壤带来的危害已然威胁到老百姓命根子,实现前端分类,做好资源化和再利用,已经是迫在眉睫。
近年来,李京华和他的团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出版全国第一本垃圾分类行动手册,组织儿童垃圾分类绘画,开展校园活动,在他们的倡导下,孩子们自己发明创造垃圾分类设施,编排垃圾分类环保剧,做现场直播等,孩子们的创造性让他惊叹,孩子们的热情让他欣慰,孩子们的参与让他充满希望。
一点行动,带来一点改变;点滴改变,终会水滴石穿。他谈起自己在泰国的见闻。几年前去的一个泰国小岛上,当地餐厅用中文注明:禁止浪费,浪费罚款,当时一个个旅行团造成的剩菜剩饭堆积如山,而也是同一个地区,当他2018年再去的时候,中文提示还在,食物浪费的现象却没有了。这从侧面表明,近几年我们大力推行的节约资源、“光盘行动”等理念,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就他自身感受来讲,垃圾分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走好这条路,既需要硬设施的持续建设,又需要软设施的培育;既离不开末端技术性的支持,又离不开前端社会性的行动,前端社会性的行动更为重要。
提升软实力,加强社会性建设,需要党政机关加强宣导和强制,发挥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利用社会企业专业化服务,提升专业队伍的管理效能,杜绝“先分后混”等挫伤百姓积极性的行为。在运行管理过程中,李京华提到了一点担忧,即选用的第三方和专业机构,在优先考虑利益的前提下,会忽视真正的效果。“利益优先,公益尚缺”是目前垃圾分类的问题之一。因此,日常工作中要注重专业队伍及规章制度的建立,包括专业的作业队伍,严格的监督队伍,规范的管理队伍,适合本单位的垃圾分类工作运营方案,适合本单位的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方案,规范、准确、全面的垃圾分类工作台账,工作执行落实到人、责任落实到人等。
2019年以来,李京华的培训日程更加紧张,他会从“数说”“图说”“行者”“智者”讲述垃圾分类的前世今生,对于前景,他坚定且充满信心,并列举当前及未来的六个工作方向:一是以科技为支撑,让垃圾分类的各项设施建设更加科学、完备;为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二是以文化为引领,树立生态文明的教育理念,为垃圾分类工作注入灵魂和活力;三是以制度为保障,从规范行为入手,使垃圾分类逐步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四是以宣传为主导,使垃圾分类的教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务实,具有针对性,突出研究性,体现创新性。五是以实践为基础,突出特色,讲究实效,实现垃圾分类推广的常态化、长效化;六是以数据为依托,实现量化管理,使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更具精细化特点,体现科学性。
李京华感恩基金会领导多年不离不弃的帮助;感恩国管局及北京市等各级政府、媒体积极的关注和支持。随着垃圾分类越来越热,参与机构越来越多,推广方式也日益丰富,从关注者甚寡到万人空巷,李京华用他持续的宣传教育培训方式推进垃圾分类,当别人质疑说这么多年还是这么一种方法时,他却说,能将一种方式长年坚持下去,也并非易事。他经常讲的一句话: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我们可以成为专家;重复的事情快乐做,我们可以成为行家;快乐的事情坚持做,我们一定成为赢家。赢的是环境的改善,赢的是文明的提升,赢的是世界的尊重。未来,他将继续延续这种方式,尽自己所能,去培训更多的人,影响更多的人,带动更多的人,推动垃圾分类,传播垃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