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万本太
七十年的峥嵘岁月史,就是当代中国环境事业的壮丽发展史。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史为鉴,在新的征程中再铸辉煌。
中国当代环保事业起自何时?传统的说法起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认为中国当代环保事业与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同步,随着环境问题的逐渐显露而不断发展,至今已70年矣。这70年当中,可划分为四个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至1972年是第一个时期,为中国当代环保事业的奠基时期。此期间的大背景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战争造成的生态破坏,森林覆盖率低,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荒山荒地多,虽有工业“三废”排放,但尚未积累到一定量,环境问题暴露的不明显。因此,环保工作的重点是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植树造林绿化荒山,防止水土流失,综合利用工业“三废”,节约资源,反对浪费,控制人口。这个时期又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1950年到1956年,主要是强调反对浪费,节约资源。第二个阶段从1957年到1966年,主要是强调造林绿化,防止水土流失。第三个阶段从1967年到1972年,主要是强调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控制人口。
以毛泽东主席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新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关注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早在1944年5月24日,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时毛主席就讲:陕北的山像和尚头,光秃秃的。我们要栽上树,让山长上头发。要订个计划,搞他个十年八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1955年12月21日,在征询农业七十条的意见中毛主席指出:在十二年内基本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照一定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1958年4月在政治局扩大会上讲:什么是绿化?真正绿化要在飞机上看见一片绿,种下树没活叫什么绿化?活了未成片绿也不能叫绿化。1958年11月毛主席又提出了“三三制”的设想,即18亿亩农田要1/3种农作物,1/3种草,1/3种树。1966年又强调:在一切可能造林的地方都要植树造林,逐步绿化我们的国家,美化我国人民劳动、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在强调造林绿化的同时,毛主席又非常注意水土保持工作。1954年,毛主席看到一份一个农业合作社开垦荒辟水田增收的材料,就在上面批示:必须注意水土保持工作,决不可因为开荒山造成下游地区的水土流失。1956年1月,在修改十年农业发展纲要时指出:在垦荒的时候,必须同保持水土规划结合,避免水土流失的危险。
“一五” 期间布下150多个大工业项目后,经过几年的发展,废气、废水、废渣排放问题就暴露出来,毛主席于20世纪60年代初针对工业“三废”就提出:要综合利用,化害为宝。1960年4月13日,在同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等人谈话时讲:各部门都要多种经营,综合利用,要充分利用各种废物,如废水、废液、废气。说是废物,实际上都不废,好像打麻将,上家不要下家要。1965年10月12日,在中央工作会议第二次会议时讲:炼焦要综合利用。火车上烧煤,热能只利用了百分之几,浪费很大。
节约是保护环境的根本之策。毛主席一贯主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讲:应该使一切政府机关人员明白,贪污浪费是极大的犯罪。1948年4月1日在晋绥干部大会上讲:采取办法坚决地反对任何人对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破坏和浪费,反对大吃大喝,注意节约。1951年12月又讲过:一切从事国家工作、党务工作和人民团体工作的党员,利用职权实行贪污和实行浪费,都是严重的犯罪行为。1955年10月在七届六中全会上讲:要严格节约,反对浪费。1956年11月13日在八届二中会议上讲:要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同甘共苦。
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增长,使其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就注意到中国人口的计划性发展问题。1956年,在会见南斯拉夫妇女代表团时毛主席讲:社会生产已经计划了,我们人类自身生产为什么不能计划呢?我看是可以的。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会上讲,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地生育。中国有六亿人口,增加十倍是多少?六十亿,那时候就快要接近灭亡了。1957年又提出,要控制在六亿人口。1974年,听邓小平汇报工作,当听到1985年中国人口将要达到10亿时又讲,人口非控制不可。
周恩来总理是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更是令世人欣佩和景仰。1957年2月,周总理在重庆视察时讲,污染环境的工厂,一定不要建。
1958年7月7日在广东视察甘蔗化工厂时讲,对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废气、废水、废渣,要搞综合利用,充分利用“三废”,化害为利,造福人民。1959年6月在石家庄市视察炼钢厂和焦化厂时指出,黑烟是个宝,应回收利用,减轻污染。1962年3月在二届人大三次会上讲,对一切可以利用的废气、废物,应该回收,充分利用。1970年7月15—16日在中央专委会上讲,不要使海鲜环境受到污染。1970年12月15日,在听秦山核电站工作汇报时讲,将固体废物封闭沉在海底不行。现在美国往海里放,全世界都在骂他,我们不能嫁祸于海。1972年4月5日在会见英国泰晤士报记者时讲:要消灭公害,就必须提倡综合利用。周总理还十分重视保护森林,防止水土流失和节约资源。1961年4月,在陪外宾去西双版纳考察时对云南的同志讲,这里是富饶之乡,如果破坏了森林,将来也会变成沙漠的。在发展中搞好水土保持工作,要注意保护森林。1966年2月,在八省抗旱工作会议上讲,节约用水,不要浪费一滴水。此外,刘少奇、朱德、陈云等领导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反对浪费,节约资源方面都做出过诸多论述和批示。
从1973年至1987年是第二个时期,为中国当代环保事业的发育成长期。此时期的大背景是1971年10月联合国恢复了中国政府的合法席位,1972年6月5日中国政府派团出席了联合国召开的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这个时期开始的标志是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此期间的特点是环境问题已突显,而国人对环境问题又缺乏认识,对环境污染事故的原因不太清楚。因此,环保工作的重点是成立临时机构,组建监测科研队伍,调查工业“三废”污染程度,开展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监督点源治理,并借鉴国外经验,加强立法,制定规章制度。此时期又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3年到1978年,此阶段环保工作主要强化了制度化建设。第二个阶段是从1979年到1988年,此阶段环保工作主要强化了法制化建设。此间的亮点工作是开了两次环保会议,印发了两个关于加强环保工作的决定,颁布了六部生态环保法律。
第一个会议于1973年8月5日—20日在北京召开,这是经国务院批准并在中国的环境保护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有:一是提出了中国环保工作方针,即“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二是通过了《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内容包括十个方面。主要有全面规划、工业合理布局、改善旧城区环境、“三废”综合利用并采取“三同时”措施、保护土壤植物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江河湖海环境、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地、加强环境监测和科研工作以及安排资金等。三是印发了《关于加强环境监测工作的意见》。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之后,在全国开始实行老三项环境管理制度,即“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第二个会议于1983年12月31日至1984年1月7日召开。会议的主要成果有:一是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二是制定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方针。
两项环保决定分别于1980年和1984年发布的。1979年第一部《环保法(试行)》颁布之后,国务院转发了当时国家计委《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这是中国当代环保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决定。第二个决定是在开完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之后,于1984年5月8日由国务院印发的,即《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
自1979年全国人大颁布了《环保法》之后,全国人大又相继颁布了《海洋环境管理法》《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草原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使中国的环保工作逐步地步入了法制化轨道。
从1988年至2007年是第三个时期,为中国当代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期。这个时期的大背景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后,乡镇企业大发展,经济体制由计划为主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国家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1988年作为这个时期的起始年,是由于这一年国务院在机构改革时成立了独立的副部级的原国家环境保护局,这无疑又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环境质量急剧恶化,国家加大了环保事业的投入,开启了大规模的污染治理,并基本扼制了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这一时期实行了新老八项管理制度,法律体系也逐步完善,并且强化从源头抓污染防治,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地参与了国际环境保护事务。此期间环境保护队伍得到了壮大,机构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这个时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88年至1992年,这个阶段国家实行计划为主,市场为辅的经济体制,乡镇企业,尤其是“十五小”泛滥成灾,严重污染了地表水和乡村环境。第二个阶段从1992年至2002年,这个阶段是在联合国环发大会后国家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了发展方式的转变,淘汰落后产能,推进技术进步,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发展。加大了从源头控制污染的力度。第三个阶段从2003年至2007年,这个阶段国家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这个时期的环保亮点工作很多,主要包括:
一是国家逐步加大了环保的投资力度,开启了区域性的规模化治污行动。第一个大的规模化治理行动是1989年9月,时任国务院环委会主任宋健同志在辽宁本溪市主持召开空气污染现场办公会,宣布将本溪市作为国家污染治理的试点城市。历时数年,国家累计投入十多亿元人民币,取得了明显的空气污染治理效果。第二个规模化区域治理工程是1992年开始的白洋淀的污染治理,也是宋健同志主持召开的现场办公会决定的。之后就是“九五”计划期间实施的大家都熟悉的“3321111"工程。
二是召开了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89年4月28日至5月1日,国务院环委会召开了第三次全国环保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是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的“三大政策和八项制度”。1996年7月15日至17日,国务院环委会召开了第四次环保会议,这次会议提出了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要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举,全面推进环保工作。
2002年1月8日国务院召开了第五次环保电视电话会议,朱镕基总理在讲话中提出了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做好这项工作。2006年4月17至18日国务院召开第六次环保会议,温家宝总理在会上提出了加快推进三个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
三是印发了三个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1990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1996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2005年1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四是环境质量由急剧恶化转向基本扼制恶化的趋势。
五是法律体系和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六是积极参与国际环保事务,出色地履行了国际公约中中国政府承诺的义务。
七是环境保护机构得到了加强,国家层面先于1988年成立了副部级的国务院直属机构,又于1998年升格为正部级的机构。地方环保机构也水涨船高,普遍地得到了加强。
从2008年至今是第四个时期,为中国当代环境保护业的拓展创新期。此时期的大背景是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国际社会也于201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第四次世界环保会议,积极倡导绿色发展。这个时期开始的标志是国务院成立了原环境保护部,这在中国当代环保发展史上又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此间的特点是环境质量稳中趋好,但还不稳定。中央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了环保督查的力度,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党政同责制、终身追责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并加大了对生态环境损害追责力度,生态文明建设逐渐地融入了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之中。
此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08年至2017年,此阶段是全国从上到下全面开始了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低碳生活。第二个阶段是从2018年党的十九大开始至今,这个阶段开启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的生态文明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理念。
此时期的亮点工作主要有:
两个会:一个是2011年12月20—21日召开的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会议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切实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全面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会后,相继发布了“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环保措施。第二个会议是2018年5月18—19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这次会议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展史上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我国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规划了路径,是我们做好新时期生态环保工作的行动指南。
中央出台了几个非常重要的文件。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9月21日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以及2018年6月16日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
开展中央环保大督查以及回头看工作,对贯彻中央环保政策不力、整改不到位的地方政府进行了严格追责。比如在甘肃祁连山、陕西秦岭国家级保护区乱开发的事件。
国家层面部署了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并逐步增加到七大战役。
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成立了生态环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