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旭辉
前一阵子,几个大学同学小聚,还叫来了几位隔壁中国农业大学的朋友。大家好久不见,吃喝绝不挑剔,联络感情是关键。一伙已略显油腻的中年男人,喝了点小酒,天南海北地侃,吐槽工作、交流见闻,一起体味这无情、无耻、无理取闹的世界和人生。由于席上大部分是农业和林业口的,话题不自觉地就转到了生态环境上面。
虽然大家都是业内专家,但饭后聊天的场合下,专业话题也往往是朝着生活化甚至娱乐化倾斜。于是,很快就说到了Greta Thunberg——那个怒气冲冲的环保少女。跟国内网上的主流观点一样,大家对小姑娘也没有什么好感。这一点不奇怪,坐着花费数百万欧元收购、跋山涉水运到出发地的贵族帆船赶场联合国会议,前前后后碳排放不知道是一趟经济舱的多少倍,然后在万众瞩目之下重复着教科书和科普读物上表达过N次的政治正确的观念,如何叫人信服?一个同学说也别笑话人家,她只是个“祭品”。这个同学看书比较多,还喜欢看老电影。他说Greta就像老电影里献祭给天神河神,祈求风调雨顺的童男童女。与其说是别人支持她,还不如说是懵懂无知的她配合着背后的人,被利用和献祭。但她不知道的是,在被利用过后,当大众的关注进入疲劳期,或是别人找到了新的祭品,她以后将要面对什么样的人生。
“她这样儿的在我们老家是要叫人鄙视上好几年的”,一个老家甘肃的同学这么说。从小务农的他讲了他家的一些事儿。上高中时,他跟着父亲完成了他家最后一块农田的建设。刚干完,就被告诉说这块田不能种了,因为要“退耕还林”。头回听说这事儿的乡亲都是一脸问号,然后就是生气,因为白干了嘛。当然也不算全白干,至少那地上还可以种点果树。到了他大学毕业几年以后,再回家,听到的就不一样了。退耕还林不但没人气了,反而大家抢着干,国家指标都不够分了。原因也很简单,经济林的单位面积收益一般均高于种粮,却比农田省劲儿得多,六七十岁的农民都能干;而从田里解放出来的壮劳力去城里打工,或在农村干干运输、食品加工什么的,又是一笔可观的增收,老乡们当然要抢着退耕还林。同学回家去经济林里看过,有些林子里早已杂草丛生、荆棘密布,将来经济林收完了,只要不去复垦,肯定退化成天然林。他说估计也没什么人愿意去复垦,因为真的很辛苦。以前,他老家的养殖牲畜粪便一直是个大污染源——因为有合成化肥,没人愿意用这些臭烘烘满是细菌的东西,堆得到处都是。现在经过微生物降解,不但不臭,还能卖给城里做盆栽花肥。
2019年初,一篇源自于NASA数据的研究称,2000年以来,地球新增了5%的绿化面积,相当于亚马逊雨林大小,其中25%来自中国。在经过计算机重新着色的卫星图上,黄土高原是连片的、深深的绿色。同学说这事也有人质疑有假,但他知道那些绿色是怎么来的。我这个同学亲身经历的,就是1999年开始,到2010年基本完成的中国退耕还林一期工程。它完成了退耕造林1467万公顷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3万公顷,共3200万公顷,也就是4.8亿亩。中国之所以能在工业化的同时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以一国之力和不到世界1/5的人口贡献了全球1/4的新增绿地,就在于我们设计和实施了这个合理利用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的,人类历史上迄今规模最大的生态修复工程。
同学说,当初报考林大,主要是图学费低、贫困生补助多,倒没觉得植树造林有什么了不得。今天回头看,竟是这个“林”字不仅培养了他,还改善了他家的生活和家乡的生态,想起校训“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真像是冥冥中自有天意。我们这些林大出来的人在旁听着也深觉与有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