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猛
(云南秀川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21)
注重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有利于为有效的土地整理模式与对其的高效利用提供保障,协调好土地整理与区域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促使实践中的土地整理计划得以高效实施,减少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因此,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结合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对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做出客观评价,丰富相应的研究工作内容,从而改善我国土地整理状况,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的科学保护。
所谓的土地整理,本质上是一种有关土地科学利用方面的总体规划项目,可实现对规划区域内土地资源的整合利用,促使田地、林业等方面的土地利用效率逐渐提高。同时,在土地整理的作用下,有利于提高耕地质量,为相关生产活动的高效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实现土地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
在落实土地整理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了解相关的影响因素,丰富这方面的分析工作内容。具体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方面。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必然会对植被的组成结构、面积和空间布局产生相应的影响,植被的砍伐、迁移等,都会对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造成影响,威胁着植被的生长质量,会给区域生态环境中的植被生长过程埋下安全隐患。
土地整理作业的实施,会因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的使用,资源承载力的综合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分析。但这种的评价方式自身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的,在计算过程中取大取小的计算方式会遗漏一定的信息,降低了准确性和参考价值,存在失误的可能性较大。
(3)主成分分析法能很好地规避牧模糊综合估算法的缺陷,它将原本的变量做出线性的改变,换掉当中的部分数据。把高维变量通过全面的分析和删减,将各个指标的额比重重新确定,降低了其主管性。将水资源承载力计算中的数值与各项标准值进行比较,这一结果能显示出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系统的协调程度,并非绝对的水资源承载力。
在这些水资源承载力计算的方法中,有一般评价的模式,也有动态的模式、但都有不足之处。
从各大文献中可以看出,我国在水资源的承载力研究中虽然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但近年来已是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不过今后在研究过程中还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多进行分析。
(1)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及其内容界定问题。目前的水资源承载力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没有较有权威和严谨的理论基础、也没有系统的研究方法。
(2)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在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课题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显示指标,它可以具体地反映社会和环境的当下实际情况。由于各个评价系统对水资源的承载力相关指标在选择上都不一样,所以存在一定的不精确和不全对区域生态环境方面的水文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能会降低水环境质量,影响区域水资源的分配。
土地整理中会对其整理所在区域的土壤造成直接的影响: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肥力,可能会引发土壤污染问题,导致区域生态环境中的土壤质量缺乏保障,影响土壤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在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的过程中,若整理不当,则会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出现其指标不达标的现象,降低大气环境质量水平的同时会对人类的日常生活造成不利的影响。
若土地整理所在区域的生态系统较为敏感,或存在着人文景观,进行土地整理工作则会对敏感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威胁,可能会造成景观组分方面遭受经济与生态损失现象,在此情况下,需要相关部门采取高度重视,采取科学的方法应对。
在进行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时,需要加强相关的评价措施使用,控制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进行过程,确保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在此期间,相关的评价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土地整理方面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工作实际作用的发挥,可为这方面的生态环境保护及质量水平提升提供支持。因此,为了实现对土地整理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价,则需要设置有效的评价指标:(1)生物丰度指标参数,主要是评价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实际水平,其主要的参数包括林地(林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草地(高覆盖率、中覆盖率、低覆盖率)、建设用地及耕地等;(2)植被覆盖指标参数,主要是反映评价区域内植被的基本覆盖率;(3)水网密度指数。这种评价指标的合理设置,可实现对水网结构、水域面积及数量等方面的科学评价,更好地了解土地整理对区域生态环境实践中水环境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并得到有效的评价成果;(4)土地侵蚀指数,在设置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的过程中,也需要根据风蚀作用、水蚀作用以及重力侵蚀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要求,设置好土地侵蚀参数,并对评价区域内的相关权重进行判定分析,从而反映出相应的参数结构,为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水平提升提供支持。
通过对基于土地整理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要求与实际情况的综合考虑,需要建立好高效的评价工作机制,并将其实施到位,为相应评价成果的获取提供制度保障。具体表现为:(1)注重创新理念、专业理论知识在土地整理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机制建立过程中的科学运用,确保这类工作机制在实施过程中更具高效性,为相应的评价工作进行过程提供科学指导,增强土地整理方面的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结果准确性;(2)当基于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机制建立好后,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实施,促使相关评价工作在开展中得到必要的支持,为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水平的逐渐提升打下基础。
3.3.1 注重遥感技术的科学使用
建立好有效分类机制,对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进行针对性评价,且在应用价值良好的遥感影像资料支持下,获取所需的评价结果,了解土地整理过程中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情况。同时,基于遥感技术的土地整理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通过对有效的土地分类机制的配合使用,可实现对相应分类信息的高效利用,完成好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深度调研工作。
3.3.2 充分考虑变化量分析
在土地整理工作开展后,由于耕层加厚,会对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含量造成影响,导致其质地与水分等会发生变化。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在实施土地整理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计划的过程中,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的科学使用,在计算机三维空间中进行区域生态环境影响方面的变化量分析工作,通过对相应分析结果的高效利用,实现对这方面的科学评价。
3.3.3 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实践中的评价工作效率及质量
新形势下对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时,为了发挥出人才方面的专业优势,则需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土地整理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所需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进而得到客观、有效的评价成果,逐渐提高这方面的评价工作效率与质量,为我国土地整理方式的不断优化提供参考信息。同时,需要对土地整理区域生态环境影响方面的整体评价效果加以评估,促使相应评价工作进行中的实践经验更加丰富。
综上所述,在探索有效的土地整理模式过程中,若能对其区域生态环境进行有效评价,可使土地整理方面的工作开展更加高效,保持其整理模式良好的适用性。因此,未来在提升土地整理水平的过程中,为了满足其科学整理方面的要求,则需要关注与之相关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并控制好相应的评价工作进行过程,降低土地整理方面的问题发生率。在此基础上,可拓宽土地整理方面的工作思路,增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