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结辉
(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广东 广州 510030)
从当前的时代背景来说,城市化建设已经进入“下半场”,城市的横纵向扩展已经出现了瓶颈,对旧城区的改造成为城市规划当中非常关键的一环,特别是当下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老城区的功能结构、布局模式、配套设施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娱乐等方面的需求,因此,旧城改造问题是十分值得思考的问题。
旧城改造具有一定的历史意味,在城市化发展当中,城市当中必定会出现旧城区,旧城改造就是在局部或整体,有步骤地改造和更新老城区的全部生活环境,改善老城区的生活、工作、休闲娱乐等条件。旧城改造的同时,也反映了城市的发展过程、城市空间规划以及社会福利设施完善的一个过程。只要城市在发展,旧城改造就不会间断。
在城市当中,老城区有其特色之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从现在的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来看,老城区的布局混乱、土地利用率不高、人口和建筑的密度高,房屋是几十年前的老房子,交通方面不是很便利、市政设施不够等等问题,影响着老城区的生活工作条件。在城市发展当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一种现象是在随着城市建设逐步向周边扩展,城市人口也沿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在移动,这就说明新城区的生活、工作乃至休闲娱乐方面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但是,城市的规划建设不可能一直横向发展,还需要纵向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日趋严格的背景下,老城区改造在城市规划中作用最为显著。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城市是人类存储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物质载体,老城区可以说是每个城市发展当中的历史博物馆,承载着城市变迁,历史沉淀以及文化记忆的使命。城市就好像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是人口、科技、空间、文化、商业、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每一次城市更新都相当于是给城市做了一次体检,但是经过体检现在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城市更新就是单纯的大拆大建,而大拆大建这种多快好省的模式在当下是非常突兀的,而且很多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区已经看不到了,大多都在城市更新当中消失了。所以,现在旧城改造当中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概念,即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更新是必要的,但是在城市规划当中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加关键。中华民族绵延5 000年,关键就是有文脉,也就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在旧城改造当中要思考一个问题——旧城区文脉延续和完整性与现代化结构调整之间的平衡问题。
围绕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在旧城改造当中特别要突出对城市文脉延续的重视。为此,在城市规划当中笔者认为旧城改造规划应当具备如下理念与思想。
首先,旧城改造主要是实现生活结构的维护与调整。具体来看,老城区当中有着长期沉淀下来的组织结构,而这对于老城区的安全以及居民的精神依托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但是,由于旧城区往往也存在于城市的中心地段,这些地段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导致改造后瞬间房价猛涨,因此人口是否会回流是一个问题。如果不回流,老城区的组织结构就会被破坏,文脉就会断裂。比如,成都的浆洗街有200多年的岁月,最早在清代中叶浆洗街制革业兴起,浆洗街得名于制革,后成为西南地区皮革生产销售集散地。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办起了工厂,到改革开放初期,制革业再次在浆洗街兴起,并成为当时成都市最为出名的鞋业之乡。后来因城市改造,如今的浆洗街已经不见当时的面貌,转而是大厦林立,面貌焕然一新。而浆洗街的传统转移到了近在咫尺的永丰和高新区。
其次,旧城改造要重视平面形式的保护。城市格局的基本单元是街区,在改造规划当中要有传统街巷的概念,保留传统居住组织当中的空间秩序以及邻里之间的关系。古代的城市营造智慧在现在非常值得借鉴,古代城市营造突出的是统规自建,流水不腐。
再次,要正确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在旧城改造当中,要突出保护性修复,保护性修复并不是守旧,而是修旧如旧,在尊重文脉延续的基础上看到文脉的发展趋势,实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注意历史风貌完整的城市,才是一个伟大的城市。
基于前文所分析的思想和理念来看,在旧城改造规划设计当中要明确如下几个原则。
(1) 要控制好老城区的整体风格和历史文脉风貌。
(2) 保护有价值的历史遗存,比如文物、高价值建筑、街巷、建筑群等。
(3) 合理保留高价值的传统文化元素,修旧如旧,先保留然后进行改造,确实无法改造再考虑异地复建或者拆建的问题。
(4) 逐步整治老城区,全面改善老城区环境。
第一,突出保护性修复,保留高价值建筑,包括独立单体建筑和建筑群、突出老城区的文脉定位、修旧如旧,凸显老城区的文化特色。
第二,旧城改造要严格落实社会、经济、环境等之间的相互协调。具体而言,旧城改造突出表现为对区域社会的有利影响,比如社区环境优化等;同时,要打造出具有文化氛围的居住环境、休闲空间,使城区更具吸引力。例如,文创商业街区在现在为什么受欢迎,关键就是文脉的延续,以文脉为基础,达成了社会、经济以及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第三,旧城改造修旧如旧并不单单只是修复,还是要新建。具体来说,因为高价值的元素实际上在老城区并不一定能够完整地保留下来,一些破坏严重的,没有修缮价值,可以拆除,然后新建;但是,注意新建当中必须要围绕老城区的定位来建,新建的建筑景观等需要和老城区的整体风格一致,尽可能保存历史上老城区的风貌特征。
第四,要重视老城区的交通改造。街巷实际上是城市当中的一景,在改造当中要整体提升街巷的景观水平,包括但不限于街巷环境、街巷节点、停车场、人行道、建筑立面等等。
例如,成都东郊记忆是成都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历史上,这个区域是成都的老工业园区,以红光电子管厂为主体,周边的建筑主要都是厂房建筑,并交杂大量农田和树木,总体上的格局是以主道中轴划分出两个区域。而经过旧城改造,现在的东郊记忆区域划分沿用了历史上的厂区区域划分,区域板块没变,但周边已经不见农田;而且随着东区改造,大量工厂迁移出去,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商品房和CBD中心。东郊记忆的改造是非常成功的,保留下了历史上这个区域的工业文化,并通过工业遗迹的主要建筑、工业机械等,通过功能调整来实现了一个蕴含工业文化气息的现代化商业街区。比如,原红光电子管厂1#楼,面积17 241.62 m2,这里曾经诞生了中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和第一支投影显像管。现在,这里根据建筑的特点被改造成了演艺中心,在极具工业气息的建筑当中纳入了现代文化的潮流感。在当年东郊记忆的改建当中,一些废旧的管材还被制作成了雕塑,成为东郊记忆当中的一大亮点;雕塑样式为抽象的音乐符号;废弃锅炉也被改造成了小瀑布,斗车被改造成花台,园区当中可见的问讯亭以及买门票的地方都是铁皮房。原厂区中遗留下来的机械被固定在园区的入口位置成为一个独特的景观。承担着酒吧、影院、剧场等功能的建筑都是由旧厂房改造而来,把凸显工业文化的元素串联起来融入商业街景当中,在其中穿梭仿若回到了当初工业流水线的场景当中,有怀旧,也有新生。
通过上述成都东郊记忆旧城改造的成功案例分析,旧城改造是一项民生工程,其并不仅仅只是老城区的完善,打造更加宜居的环境,同时也反映群众的利益与心声,保证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当然也对提高幸福指数有着显著的作用,所以,在旧城改造规划当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
首先,旧城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但旧城区的文脉不能丢失,同时旧城改造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只要城市在发展,就会有旧城区需要改造,所以要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来看待旧城改造。
其次,现今商业地产项目非常多,但其中主要是在旧城区,城市更新往往让人又爱又恨:爱在于老城区改造相当于对城市做了一次体检,推动城市进一步发展;恨则是项目当中涉及很多的利益主体,如何平衡是一个关键。旧城改造打破了利益主体之间的平衡,所以要用规划来进行指引。由于人的思想、审美等是有区别的,规划设计上是否符合预期,关键要靠规划来引领。例如,老城区是要围绕历史文化名城来进行改造,在设计当中加入了很多现代化的建筑元素,显然跟历史文化名城有脱节,很突兀,所以要进行统一的规划,才不至于造成不必要的失序。
最后,旧城改造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其中群众的利益如何保护是关键,涉及土地征收、群众安置、拆迁补偿等,这些均对群众的利益有影响,因此要重视群众的意愿,只有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综上所述,在城市规划当中,旧城改造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是城市化发展当中必经的一个过程,而且是不间断的过程。但是由于传统的旧城改造模式,使城市文脉的延续出现了断代,一些旧城改造以后完全变了样子。在当前特别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背景下,传统的旧城改造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