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念下的西咸新区开敞空间系统构建与实践

2019-01-22 09:23张军飞孟原旭
智能城市 2019年7期
关键词:西咸海绵体海绵

张军飞 孟原旭

(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16)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更多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1]。开敞空间系统是城市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载体,需经过系统化的规划才能充分发挥其“海绵体”的作用。我国现行的规划法规中对城市绿地系统的构建有较多的规定和要求,对城市开敞空间的规划控制内容大多分散在相关的规范和要求中,缺少针对建设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开敞空间体系构建的相关研究和要求。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规划和建设活动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同时要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破坏的“海绵体”,从城市系统的角度构建海绵城市的绿色生态体系[2]。

1 西咸新区开敞空间系统的现状与问题

西咸新区位于西安和咸阳两市之间,规划总面积为882 km2,建设用地为272 km2,其中绿地面积45.19 km2,占总用地的16.62%;非建设用地747 km2,非建设用地占总建设用地的59%。新区生态本底优厚,自然条件优越。规划采取“大开大合”的空间发展模式,旨在建成“城田交融、城乡融合”的现代田园城市。西咸新区海绵城市总体规划提出“打造西北地区城市建设的绿色样板,建设具有典型意义的北方海绵城市”。开敞空间系统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载体,目前新区海绵体总量很大,但是城市雨水的排放还是采取利用雨水管道排放的早期模式,没有起到海绵体的实质作用。作为雨水收集下渗的公园绿地分布失衡,不同海绵体之间连续性不强,层级不明,结构有待完善。同时,不同类型的海绵体功能不明确,整体缺乏系统性。

2 西咸新区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开敞空间体系构建

传统城市建设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按照《指南》要求,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设计理念,将低影响开发、生态网络等理论内化到用地布局过程中,用地布局以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为目标,优先利用河流水系、公园湿地、街道广场、雨水花园等“绿色开敞空间体系”来组织排水,将透水型城市发展理念融入规划全过程[3]。在现状水系的保护和修复基础上,通过水生态系统、湿地、城市公园等,有效地控制城市不透水地表面积,提高城市透水率。

从建设“海绵城市”的理念出发,结合西咸新区自身特征,明确新区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开敞空间系统构建方法和理念。从结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方面探讨西咸新区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开敞空间体系的作用和现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进而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形成新区,建设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绿色开敞空间体系。

3 西咸新区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开敞空间规划实践

3.1 西咸新区开敞空间系统的“结构性”

“结构性”研究主要是基于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对开敞空间的功能结构及海绵城市建设要点进行引导,通过对西咸新区现状农田、水系及历史遗址现状的分析,综合考虑新区定位、发展方向、绿地公园体系等因素,提出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西咸新区开敞空间体系功能结构。探讨开敞空间体系与海绵城市要求的“渗、滞、蓄、净、用、排”等海绵技术在城市不同类用地性质和建设中的合理应用。识别蓝绿海绵基底,构建完整的区域海绵系统,形成“蓝网+绿网”相结合的开敞空间结构。蓝色水系统形成3条主干水系廊道;4条次级水系廊道,多条支流,4大核心生态湿地及多个次级雨洪湿地。绿色网络形成线性绿地系统,交通走廊、河流绿廊,面状绿地系统,农田、林地、遗址公园的绿色体系。

按照“源头控制、中途蓄滞、末端排放”的原则,在问题最集中的城市建设区因地制宜地实践低影响开发模式,逐步修复城市水文循环,形成自然排水系统。延续和优化民间传统技术,应用“渗、滞、蓄、净、用、排”海绵技术,打造四级雨水综合利用体系。结合不同类用地性质和建设情况分为居住小区类、公共建筑类、工业仓储类、市政道路类、公园绿地类、水体类共七个类别进行建设引导,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建议值)、要点与指引。

3.2 西咸新区开敞空间系统的“整体性”

“整体性”研究通过对西咸新区开敞空间的总量、用地布局和开敞空间的连续性等方面的分析,以海绵城市雨水综合处理的相关目标要求,提出开敞空间的总量指标、人均面积和开敞空间的连续性控制边界,提出增加海绵体总量,优化开敞空间布局、增强海绵体的连续性等布局优化策略[4];构建区域海绵系统,做到提量、提质、提标,以水体、绿地格局为基础,构建具有“涵养、生态、净化、安全”功能的区域海绵系统,将“渗、滞、蓄、净、用、排”原理渗透到“山、水、林、田、湖”系统中[5]。

提高开敞空间总量。以“山、水、林、田、湖”作为新区吸纳雨水的绿色生态基底,结合渭北帝陵遗址带和周秦汉都城遗址带,构建新区“大开”开敞空间基底,占新区总面积的2/3。在新区绿地基底及生态廊道限定下,组团式布局城市核心功能板块,通过快捷交通联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大合”空间,仅占新区总面积的1/3。优化开敞空间布局。构建“城中有田”(大城+小园),“田中有城”(大田+小镇)空间布局模式,形成“城田交融”的布局形态。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强化廊道,恢复调蓄和自净能力。践行低影响开发,加强生态技术应用,提升宜居环境。通过生态廊道增强生态基底的连续性,着力打造渭河、泾河、沣河、涝河、沙河、昆明池及灌溉渠网等河湖湿地景观,建立新区水脉生态系统。严格控制西咸环线、绕城高速、西宝高速、福银高速、包茂高速等生态绿廊,建立新区绿化隔离廊道。

3.3 西咸新区开敞空间系统的“层次性”

“层次性”研究主要是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开敞空间类别和等级划分,在现状海绵体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开敞空间的类型分系统构建水生态修复体系,同时,按照开敞空间的性质和重要性,分层构建海绵体。

分类修复水生态系统。分类采取差异化的生态修复技术,污染严重河段采用物理技术修复;基流量小的河段采用再生水补水;渠化河段采取生态驳岸改造;污水直排河段采用截污控污改造;重要节点采用人工湿地净化;自然河段采用生态保育涵养。

分层构建海绵体。形成三级海绵体开敞空间系统。一级海绵体(河流湿地海绵):核心保护,包括河流、湿地以及滨水生态绿地。二级海绵体(生态田园海绵):涵养基质,包括城市周边的农田、林斑区域以及遗址公园。三级海绵体(城市景观海绵):修复缓冲,包括城市内部的活力绿轴以及各新城内的绿地、林荫道等。

4 结语

海绵城市是新时期城市高质量开发建设的方向,通过低影响开发(LID)措施可以减缓城市内涝、雨水污染等突出问题,修复城市水系统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6]。开敞空间是海绵城市措施实施的重要载体,需要结合城市绿地系统、水系统、生态系统、农田、湿地等进行综合考虑,将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与城市开敞空间系统联系进行综合考虑,构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雨水综合处理体系,合理确定城市年径流总量和雨水系统的实施策略,并将有关要求和内容纳入城市水系、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等相关专项规划[7]。为了更好地落实生态文明战略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新区建设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要紧紧把握海绵型城市建设发展要求与未来趋势,提升新区在海绵型城市建设方面的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水平,促进低影响开发技术在西咸新区乃至西北地区的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西咸海绵体海绵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城市主题歌曲《我在西咸等你》正式发布
我在西咸等你
剪切波弹性成像定量评价阴茎海绵体硬度
海绵是植物吗?
阴茎海绵体静脉漏的造影表现分析
唱好西咸“融城”记
双城之谋——“西咸一体化”15年发展历程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