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和巧实力并重的信息学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2019-01-22 06:06夏婷陈羽亭
教书育人 2019年3期
关键词:技术型实力职业

夏婷 陈羽亭

(1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软实力和巧实力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学者、政治家约瑟夫·奈针对国际政治领域提出的,其实此思维理念也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通过调研发现,以下五个因素是用人单位在招聘应用技术型人才时考虑较多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动手实践能力;责任感和抗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前两项是在专业教育中最重视的知识、技能等,可称之为软实力,目的是做对的事;而后三项是在教育中常常忽略的适应环境、沟通协调等的能力,可称之为巧实力,即“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平衡地将各种手段综合运用,以复杂的方法应对复杂的现实挑战的能力”,目的是把事情做对。根据对毕业生的跟踪和对用人单位的走访发现:很多大学生软实力不强,导致应聘碰壁,或到公司后需二次培训才能上岗;更多的大学生巧实力缺乏,导致因不适应工作的压力、不合群等原因,频繁跳槽,甚至裸辞,对自己和公司都非常不利。

一 不断完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将制造业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要求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可见,国家正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并且各行各业都在不断融入这些先进技术,人才奇缺。信息学科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物联网工程等,与这三项技术都息息相关。根据国家、社会、行业对信息类人才的需求,可通过“三结合”来构建与完善信息学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方向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根据社会需求将专业方向重新定位,打造专业特色。如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可定位于“机器人”方向;通信工程专业可以“无线终端”和“无线网络”为主要专业方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可以“智能电子设计与应用”为主要专业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可增设“大数据”方向;此外,还可申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

(二)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相结合

通过分析职业能力结构,构建专业技能课程体系,在培养方案中规划职业技能课、校企合作课程及与创业相关的资源课。以信息学科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物联网工程7个专业为例,各专业可开设的技能应用型课程如表1所示。

表1 信息学科部分专业主要技能应用型课程一览表

(三)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

为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学生首次就业、创业的优势,应积极开展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的改革与实践。首先,依据国家职业标准调整相关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内容。其次,因“职业资格证书是国家职业标准量化标准的呈现方式与实物化,也是企业与用人单位对人才录取的重要依据与凭证”可规定一部分学分需通过考取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来获得。例如:计算机软件方面的职业资格证:软件设计师,软件评测师,程序员;计算机网络方面的职业资格证: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计算机应用技术方面的职业资格证:嵌入式系统设计师,多媒体应用设计师,多媒体应用制作技术员;信息系统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信息安全工程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员;信息服务方面的职业资格证:计算机硬件工程师,信息技术支持工程师,信息处理技术员,网页制作员等。

二 着重推动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一)建立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体系

将实际项目或竞赛获奖作品分解整合到课程链中各个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建立“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课外科技创新”不断线的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体系。首先选择合适的项目将分散的理论课程结合起来,保障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然后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完成实践教学环节,老师以项目组织教学,给出项目任务,探索解决方案,经过讨论,实践制作,测试验证,撰写报告,完成项目。

(二)推行翻转教学

教学过程一般可划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鉴7个环节。传统教学在课中进行知识、理解等低认知的活动,而把应用、分析、综合等高认知的活动放在课外。可老师们发现用传统教学的方式,学生们往往上课不听,课后不会。原因是现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仅仅是老师了,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特别是这种低认知的知识。学生无法轻易获得的或者说更希望从老师那获得的是应用、综合、分析等一些高认知的知识。所以如果课中的低认知知识过多,学生就不愿意听。课后缺乏指导,学生又无法完成高认知的活动。翻转教学,即“翻转课中、课外的学习活动”,把原本在传统教学中在课内进行的知识、理解等低认知活动,放在了课外,把原本在传统教学中放在课外的应用、分析、综合等高认知活动,放在了课中进行。可解决传统教学遇到的问题,且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

鼓励老师们多用翻转教学来同时培养学生的软实力和巧实力,课前让学生观看低认知知识的视频,可利用在线开放课程录制的视频。课中可以多用分组解决问题并公开答辩的方式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线上、线下教学课堂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当学生抱怨小组里就一两个人做事,或答辩时突然PPT放映不了,或会做但表达不清等等时,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最后让做得好的组分享经验。这种自主学习、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处理危机等的能力也在考核范围内,这也是学生应该锻炼和具备的巧实力。

(三)组建课程组

教学体系的重新规划、教学方法的推广往往是通过教学团队来完成的,传统的教学团队大多都以专业或教研室为单位组建,但这样容易以专业或教研室为单位形成资源孤岛,且信息学科各个专业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课程,所以讲同一门课程的老师可能分布在各个专业或教研室中,彼此缺乏交流和分享,教学内容百花齐放,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要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和推广,通过传统的教学团队往往事倍功半。通过组建课程组,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1 课程组组建方式

打破以专业或教研室为单位组建教学团队的惯例,改为各专业打通、各系打通,根据课程类别和课程内容组建课程组。

2 课程组工作方式

课程组不隶属于任何一个系,由学院统筹管理,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由教学效果好的教授或副教授担任,学院和各系部全力支持课程组的工作。

3 课程组工作内容

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搭建教师间有效沟通的平台,与时俱进地更新课程内容,协调课程间知识点的交叉和衔接,实现课程链课程的无缝衔接。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同一门课的教学标准化,实施团队教学,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取众人之长,以保证教学质量。共享好的教学法,通过传帮带,推广经验,提高课程组的整体教学水平。

三 深化校企合作

(一)共建专业订单班

最直接、最深入的校企合作形式,也是培养能与社会接轨的具有双实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校企共建订单班。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加入企业专家,将企业需要的技术融入培养方案中。在实践环节中引入企业实战项目,模拟企业工作方式,强化锻炼学生的软实力和巧实力。

(二)共建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夯实实习实训基地

针对大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就业意识差、就业技能弱等现实问题,选择合作好的企业特别是共建订单班的企业,共建职业发展指导中心。校企各派骨干成员,充分利用企业识人用人的经验,为学生设计“在校期间全程职业发展规划”,同时也能进一步夯实实习实训基地。第一年,可通过到实习实训基地进行认知实习了解就业前景和要求,引导学习兴趣;第二、三年,职业发展指导中心的老师帮助学生根据国家政策、社会需求,结合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各方面能力进行匹配,从而明确就业目标;第四年强化就业技能,并指导学生“灵活、机智地展现自己的就业力”,为学生顺利就业保驾护航,如通过模拟招聘,学习应聘技巧和经验,通过到实习实训基地中模拟企业实战锻炼抗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四 打造双实力师资队伍

只有打造出具有双实力的应用技术型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具有双实力的应用技术型的学生。

(一)校企互聘

挑选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加入企业的项目团队,深入参与企业实际项目,锻炼教师的软实力和巧实力;聘请具有双实力的企业高级工程师为兼职教师,承担部分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选派教师与其结对,共同备课、随堂听课,分享授课内容及经验、技巧。

(二)有规划、有深度的师资培训

师资培训一般的做法是选择一些高质量的培训班,选派老师参加学习,并取得对口的资格证书。但由于这种培训班一般为短期的,适用于教学方法的培训,对于技术培训,它只能点到为止,无法深入,所以老师们培训后仍然无法掌握和应用该技术,更无法教授学生,收效甚微。对于技术培训特别是需求面广的新技术,如大数据技术,最好能有规划地邀请企业总监、高级工程师到校内进行培训,校企共同制定培训内容、时间、进度等,真正提升教师的软实力。

(三)打造教科研团队

教师完成各种横向、纵向的教科研课题也能很好地提升其实力,但不少教师是独立申报并完成教科研项目的,没有团队效应。结果是:项目负责人孤军作战,没有帮手;有项目的老师年年都申请项目,没项目的老师总不申请或不知申请什么,没有方向;研究成果没有深化,没有形成方向和特色,不利于持续发展。

打造有专长、稳定的教科研团队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物色到企业挂职锻炼学成归来的老师、有项目经验或项目资源、有专长的老师带领教科研团队;鼓励、挑选有科研热情但缺乏方向或项目经验的老师加入,以团队来申报项目、分工完成,发挥团队及个人所长。由点到面,提升教师整体实力。

(四)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对于到企业锻炼、改革教学方法等,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害怕改变、不敢尝试或懒于尝试,持观望态度。可物色一些骨干教师先进行尝试和改变,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和奖励,比如在评职称时优先或等价于某个评职称的条件,或者将绩效工资下拨到学院进行分配,多劳多得等等,从而激励和带动更多的教师改革。

五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创建创新创业俱乐部

创新创业俱乐部为学生提供追逐梦想、展现自我的平台,是通过科技竞赛等活动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的学生组织。俱乐部以开放实验室为依托,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场所、设备和支持,推动课堂学习与项目学习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组成团队,通过选题、制定计划、收集处理信息、活动探索、制作作品、交流成果等系列活动,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创新的能力,培养协同一致、勇于探索的团队精神。创新创业俱乐部可以开展的主要科技活动如下:

(一)“一班一项目”工程

大二、大三每班在一年左右共同完成至少一个项目,项目特点是具有实践性、探索性、创新性。“一班一项目”由学院组织实施,通过学生自主申报、学院委托等形式设立,由辅导员、班主任、骨干专业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作为项目的指导老师,指导教师与学生每周至少见面一次进行项目指导。项目孵化一段时间后,可从中挑选设计较成熟、有创意的项目申报校级和省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类项目。

(二)参加科技竞赛

俱乐部可根据科技竞赛类别下设若干分协会,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教育机器人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等。学生跨年级、跨学科、跨专业组建参赛队伍,发挥群体智慧,并有专业教师做指导。通过各类竞赛催生创新创业成果,形成较稳固的、可传承的科技竞赛师生团队。

通过俱乐部的各种科技实践活动,一方面,学生近距离地了解了学科前沿知识,更清楚自己所学专业的前景,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课堂学习,且能通过参加俱乐部的部分学生带动全体学生的学风。另一方面,学生有了展示自身创意创新思想的平台,既加强了知识、技术等软实力,又培养了自学能力、抗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巧实力,使学生真正地朝着具备双实力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迈进。

正如约瑟夫·奈说的一句话:“人不能控制海浪,但能与浪共舞。人不能控制事件或结构,但能做出预见,让事件和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自身的目标。”社会需要应用技术型人才,于是众多非研究型高校开始转为应用技术型。如今,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提出了更明确的需求——软实力和巧实力兼备,那么应用技术型高校必然要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体系,这是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出路,也是使命。

猜你喜欢
技术型实力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实力抢镜
打造辽西技术型标杆案例 锦州城南新区7.2.4全景声影院
职业写作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我爱的职业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独立学院在城乡规划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分析
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型员工激励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