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生态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机制研究

2019-01-21 11:49邵翔
西部论丛 2019年3期
关键词:行为主体连云港市动力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会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委娄书记强调在江苏高质发展中要补强生态这一短板。连云港市委项书记在“高质发展 后发先至”动员大会上要求“要始终突出绿色发展主基调,把绿色作为高质发展的底色,以更加积极的理念大力推动绿色发展”。集中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强高富美”新港城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为连云港市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满足全市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提供了强大思想引领、根本遵循和实践动力。

一、理论综述

马丁·耶内克(1982)首先使用了“生态现代化”,旨在强调有必要赋予现代化进程以强烈的生态转型。亚瑟?摩尔和格特?斯帕格伦(1985)界定了现代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马藤?哈杰尔(1987)认为生态现代化在环境政策、科学技术、微观经济层面、宏观经济层面、环境话语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等方面发生转变。指出生态现代化本质上不是物质提升,而是社会和制度的转型。国外学者的不懈努力,从而廓清了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基本要义。

朱芳芳(2010)从工业、市场、政策、社会及全球化等五个层面对生态现代化的内涵进行解读。吴兴智(2010)在对生态现代化理论反思与重构的基础上着眼于实现民生改善、生志保护及经济发展的三重目标,构建了开放型生态治理模式。马国栋(2013)通过探讨学者们对生态现代化的批评与回应,研究了生态现代化的理论演进规律,得出该理论在我国仍具有很大的演进和发展空间,它依托自然-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的根本理念,从技术创新到制度创新,再到组织创新等多个角度拓展了环境保护思路,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提供了可行的路径。学者王国成(2007)从演化博弈的视角深化了生态现代化理论,这无疑是一种新的视角和有益的探讨尝试,但其未能深入探讨演化博弈在生态现代化理论中的适用性,对生态现代化各因素的作用机理仍缺乏进一步的研究。还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生态现代化转型做了进一步研究,谢径敏(2005)认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生态化势在必行,即企业管理由经济型管理向生态型管理转变,同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生态发展规律,协调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企业管理的生态转型,达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共赢”。李锋、王如松(2005)在对现有产业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论证了产业生态转型与循环经济建设,认为产业生态转型是一种由传统的资源掠夺型和环境破坏型产品经济向新兴的循环经济的转型,并探讨了循环经济建设背景下如何实现资源型工业城市的产业生态转型。方一平、曾勇、李仕明(2010)指出,产业生态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推进。微观层面通过企业这一载体实现清洁生产,中观层面通过产业园区实现生态产业,宏观层面形成区域循环经济。刘明(2011)从制度层面的视角分析了中国生态现代化转型的基本状况、模式特点与形成原因,并探讨了中国生态现代化转型的未来取向。但没有考虑到我国民众生志意识的提升及我国走生态文明之路的这一主要背景。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一种全新的、兼具现代化与生态学思维的理论,与其他理论相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体现的是一种生态现代性而非工业现代性。虽然目前关于生态现代化理论背景、概念内涵、发展阶段的相关研究已经颇为丰富,但有关生态现代化的研究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生态现代化基本是有关欧洲环境改革的理论描述,虽对东亚及东南亚国家也有研究,但其国际适应性仍需要进一步检验。第二,生态现代化的研究既要考虑现代性,又要考虑生态性。目前的研究多侧重于生态性,对现代性的内涵研究相对较少,二者尚需平衡兼顾。第三,考虑到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之路,生态现代化在引领发展的道路上如何平衡一个地区的区域发展差异,这是分析生态现代化动力机制的关键所在。

但就目前查阅到的文献来看,缺少用相关模型对区域生态现代化动力机制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虽然也有学者对区域生态现代化有所研究(陈瑜,2011),但更多的是对区域生态现代化的指标评价,缺少更深层次的理论分析。要想运用生态现代化相关理论与实践来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走生态文明之路,缓和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弄清生态现代化各动力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是关键。

因此,本课题拟在在现有文献基础上,在连云港市“高质发展 后发先至”的背景下,研究现阶段区域生态现代化现状及区域的时空差异,客观描述区域生态现代化发展水平,探讨生态现代化实现的动力因素,研究生态现代化实现的动力机制,分析生态现代化各系统的作用机理,探索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的动态发展趋势,为区域生态现代化实践层面的操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1.研究的目的。本课题拟在在现有文献基础上,在连云港市“高质发展 后发先至”的背景下,研究现阶段连云港生态现代化现状及区域的时空差异,客观描述连云港生态现代化发展水平,探讨现阶段连云港生态现代化实现的动力因素,研究生态现代化实现的动力机制,分析生态现代化各系统的作用机理,探索生态现代化系统动力的动态发展趋势,为连云港生态现代化实践层面的操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措施。

2研究的意义。

一是理论方面。第一,生态现代化核心要素的实现离不开行为主体的参与。生态现代化的实现在企业、非政府组织、市民社会等行为主体的参与下,通过技术创新、民主参与及舆论媒体助推生态现代化的实现。因此,可把生态现代化实现的行为主体进一步明晰为政府、市场、企业、非政府组织、市民社会五个主体,补充生态现代化行为主体理论,为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二是实用价值。第一,利用建构的生态现代化理论模型对连云港市各地区生态现代化水平进行客观的分析对比,发现连云港市各地区生态现代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进一步探寻这种时空分异的动力成因,为区域的发展寻找良策提供些许参考。第二,通过对连云港市各地区生态现代化动力因素的深刻掲示,可为各区域根据自身的优势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并结合动力因素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协调周边区域的关系,发展本区域的经济。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

首先是厘清了生态现代化实现的行为主体,把生态现代化实现的行为主体明晰为政府、市场、企业、非政府组织、市民社会五个主体,认为各行为主体分别通过政策制定、舆论监督、技术革新、民主参与和市场机制参与生态现代化的实现,并且各行为主体行动策略的选取也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其次,构建了区域生态现代化评价的模型。对各区域生态现代化发展现状进行分类,完善了生态现代化评价体系。分析生态现代化各系统的媾合趋势时,构造了系统稱合协调度公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再次,在分析生态现代化各动力因素的实现机制中,由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对生态创新的测量指标只选取了环保科技经费和环保科技人数作为替代指标。事实上,生态创新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既包括一般创新所具有的研发、试制、生产传播等环节,也具有一般创新所不具各的特殊性。

四、课题的研究框架

第一,明晰生态现代化实现的行为主体,探讨各行为主体在生态现代化实现中的驱动作用,为生态现代化理论体系做有益补充。

第二,客观描述连云港市各地区生态现代化现状。从经济、社会、环境、空间四个维度构建连云港市各地区生态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数,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分析连云港市各地区区域生态现代化发展水平,客观地描述连云港市各地区生态现代化发展现状,为区域生态现代化发展提供参考。

第三,区域生态现代化各因素的作用机理。通过对生态现代化动力因素的分析,探寻连云港市各地区生态现代化的动力因素,如生态意识、生态规制、生态创新、生态补偿等,并分析这些因素对连云港市各地区生态现代化的作用。

第四,对区域生态现代化的動力机制及生态现代化各子系统的动态发展趋势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连云港市各地区生态现代化实现的路径依赖及生态现代化各因素的动力机制。探寻生态现代化各子系统的动态发展趋势,分析其发展规律,为我市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第五,区域生态现代化的决策取向。利用区域生态现代化的实证分析结果探索连云港市各地区生态现代化发展中的策略选择,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邵翔(1971-),男,安徽肥西,中共连云港市委党校法政教研室,硕士,讲师。

猜你喜欢
行为主体连云港市动力
《莲年有鱼》
学习母鸡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阳光动力
语文课程三维目标新解
网络政治参与相关问题探析
动力船
网络政治参与相关问题辨析
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
把美好的想像转化为动力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