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裕岭
海洋塑料污染十分严重
海洋塑料污染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早在2010年美国国家生态分析与综合中心以及乔治亚大学的科学家们当时估计,每年全球有约800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预计到2015年将增至910万吨。到了2018年,仅欧盟委员会的数据报告显示,欧盟每年产生2600万吨塑料垃圾,约85%进入了海洋。其中大约半数为一次性用品,四分之一来自渔业。经过多年转移积累,太平洋地区甚至形成了被称为人类的“第八块大陆”——“大太平洋垃圾带”。据英国《科学报告》2018年3月发表的研究报告估算,至少有7.9万吨海洋塑料垃圾聚集在大太平洋垃圾带,面积竟达160万平方公里,并在不断增长。庞大的海洋垃圾给沿海国家的生活和旅游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纽约时报》2018年7月23日报道,多米尼加首都附近的沙滩已经被从海上涌来的垃圾吞噬,人们从这片沙滩上清理出了60吨垃圾,其中包括大量塑料瓶和泡沫塑料餐盒。
然而对此问题,多数国家在庞大经济贸易的利诱下对待海洋塑料污染的态度依旧是自扫门前雪,甚至是置之不理、视而不见。一些发达国家,特别是南北温带的国家正在将塑料垃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热带亚热带海域。据英国《镜报》2018年8月30日报道,孟加拉国博格拉一处资源回收站内由英国运来的塑料垃圾已浩如烟海。据悉,仅在2018年第一季度,英国就将110吨废弃的塑料制品运往亚洲国家。同时,英国《卫报》写道,2018年美国向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废塑料出口量几乎分别增长了2000%和273%,对越南也增长了46%,高达7.122万吨。
但是,海洋是不断流动的,转移并不意味着消失。塑料一旦进入水中,就永远不会完全生物降解。它进一步变成了较小块的微塑料,这些微塑料是尺寸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海洋塑料的巨大污染已然成为全球性危机,地球任何沿海国家和地区都不能幸免。日本学者在去年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确认,在日本东京湾和冲绳县座间味岛海岸的双壳纲生物体内发现大量微塑料;赫尔大学和布鲁内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在英国海岸周边采集的贻贝中约50%的残留物是微塑料,其余大部分是人造丝、棉等织物;苏格兰海洋保护协会在2017年的清理行动中发现,英国海滩平均每100米就有718块垃圾,这比2016年增加了10%;爱尔兰国立大学的科学家在抽样检查了230多条北大西洋的鱼后发现,几乎四分之三的鱼的消化道中都发现了微塑料的存在;甚至在南极,人类自认为最纯净的一片土地,2018年1月我国科学家在第34次南极科考海域的海水中发现了微塑料的踪迹。同年7月6日,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项目总监周非在接受中国青年网专访时表示,到2040年海里的塑料数量将会超过海洋生物。
那么这些海洋塑料污染危害到底有多大?就在2018年10月22日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欧洲胃肠病学会议上,研究人员首次正式确认,在人体排泄物中检测到多达9种微塑料。目前研究人员尚不能确定这些微塑料的具体来源,但研究表明,这种最小的微塑料能进入动物的血液、淋巴系统甚至肝脏,肠道中的微塑料也可能影响消化系统的免疫反应。海洋生物正成了微塑料的毒害对象,也成了微塑料危害的载体。塑料制品一旦被海鸟、鱼类等生物摄入,是无法被消化的,极易导致海洋生物死亡。2018年7月份,潜水教练罗杰·米尔恩在西班牙科斯塔布拉瓦拍下了大量的鱼类、海龟因吞食塑料手套、棉签而死亡的照片。然而,这些塑料在海洋进入食物链之后,最终通过肉类、海鲜甚至食盐进入海洋和陆地环境,并对野生动物、海洋生物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伤害。
禁塑立法已成世界趋势
面临自身安全的威胁,欧盟议会议员弗雷德里克·里斯等2018年5月提交了此次禁塑法提案。这项提案计划在2021年前禁止欧盟范围内国家使用一次性餐具、饮管、搅拌棒、棉棒和气球棒等十种拥有替代物的一次性塑料产品,希望成员国能遵守塑胶品使用规范。除了禁止一次性塑料产品外,法案还建议:遏制塑料杯及塑料容器的使用,如用于外卖的塑料容器;相关产品的生产商,如带过滤器的烟草产品、塑料包装产品等,应当承担塑料清理和处理的费用;塑料产品应当添加告诉消费者如何正确处理塑料产品的告示标签;渔船生产商应当支付港口废物收集费用;每个成员国应当建立塑料处置措施,在2025年之前收集和处理90%的塑料瓶;塑料包装应当增加告知消费者塑料危险的信息。歐盟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弗兰斯·蒂默曼斯对该提案表示非常支持,他认为塑料污染最终会在我们的空气、土壤、海洋甚至是食物中蔓延,欧洲人必须要共同行动解决这一问题。
在2018年10月24日的审议表决中,法案以571票赞成、53票反对、34票弃权,获得压倒性胜利通过。里斯认为,这项法案是目前采取的最为严格的立法。欧洲冲浪者基金会官员贾丝廷·马约则评价说,“欧盟这项法案的通过创造了人类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和打击塑料污染的历史”。
同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虽未必像欧盟禁塑令般严格,但也在颁布或调整限塑、禁塑法令。如2018年3月23日,印度宣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实行禁塑令,禁止生产、使用、销售、分发和存储塑料产品,包括一次性袋子、汤匙、盘子、聚酯塑料瓶子以及热塑性产品等,违者将面临罚款甚至三个月徒刑。莫迪计划在2022年将这项法令扩散至印度全境;澳大利亚除新南威尔士州外,其他各州已颁布禁塑政策,全面禁止大型零售商使用一次性塑料袋;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马萨诸塞州等部分州早已有限塑法令,纽约州州长办公室2018年4月宣布,未来不排除在纽约州实施禁用塑料袋的法令;甚至在非洲的肯尼亚,也在2017年颁布了极为严苛的禁塑令,全面禁止使用、生产及进口塑料袋,违者将处以最高4年监禁,或处以4万美元的罚款。
禁塑令能够禁止塑料吗
然而,我们的生活似乎离不开塑料,塑料产业背后是庞大的经济利益,一纸禁塑令能够解决塑料污染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伴随着禁塑令的制定和颁布,反对之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同时出现,导致禁塑令难以实施,甚至带来新的社会问题。据《印度时报》去年6月25日报道,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塑令实施后,塑料制造行业人士抱怨,这可能造成近15000亿卢比(约合人民币143.8亿元)损失,并导致30万人失业,而且由于缺少有效的替代手段或替代物成本过高,孟买市零售行业上周末的营业额骤降50%,不少餐馆的外送服务被叫停,乳制品和果汁销售额也大幅下滑;在肯尼亚,塑料生产商也公开反对禁令,认为肯尼亚是非洲地区的重要塑料输出国,该法令将迫使176间制造商关门,令6万人失业;美国塑料行业协会则更是开启了反对限塑令的“立法战争”,呼吁各州限制城市以及乡镇执行限塑令的权力,并希望在全国范围内通过“限塑令之禁令”立法。
可见,禁塑并不是仅凭立法能够解决的问题,必须同时借助技术手段改变塑料的设计或寻找新的廉价替代品。对此,欧盟于2018年1月推出欧洲塑料循环经济战略。该战略致力于改变塑料产品在欧盟的设计、使用、生产和回收方式,使回收更有利可图并抑制一次性产品塑料废物,是该战略的关键举措之一。如目前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研发了一种酶,可以将塑料瓶分解成材料来制造新的瓶子;欧盟还将推动欧盟国家在街道上安装方便的饮用自来水,以减少民众对瓶装水的需求……
禁塑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也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世界问题。此次欧盟禁塑令的通过确实又将人类的禁塑历程向前推进了一步,欧盟成员国或将根据法案制定本国禁塑立法和具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