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伟
作为美国Strathmore艺术中心驻院艺术家项目史上第一位华裔成员,中国扬琴演奏家田超的2018年是极其闪耀的。
这一年,她在Strathmore艺术中心成功举办了三场个人独奏音乐会及中国音乐讲座,得到了项目评审会及业内专家的高度认可,也正式开启了她在美国的职业演奏生涯;这一年,她受邀加入了Project LoCrea乐队,这是一个由六位美国青年音乐家组成的世界音乐实验项目。还是这一年,田超与世界打击乐演奏家Tom Teasley创建了名为“东·西”的音乐组合,通过中美音乐家与东西方两种声音形式上演着跨时空与文化的音乐对话。
田超说:“我的每一次演出,都想告诉观众,在国际舞台上,中国音乐家们一直在努力展示中国的声音,传递好中国的形象,抒发好中国的情怀,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中国音乐”。
今天的田超,是旅美扬琴演奏家,用音乐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故事。
而在出国之前,田超的身份也是闪耀的。她既是北京语言大学团委、艺术教育中心的行政人员,忙碌于教育工作,又是新民乐演奏团体“女子十二乐坊”的成员,活跃于舞台之上。虽然角色差异很大,但她处理的却游刃有余。
在田超五岁那年,邻家的一位姐姐学习扬琴,每天耳边都传来清脆、明亮的琴音,偶尔她也会跑到别人家,看着姐姐轻巧地敲击琴弦,优美的乐音就随之产生,那时候的田超,就感觉扬琴充满了魔力,而学习扬琴的想法也在她的心里生根发芽。
“我的妈妈也非常喜欢扬琴,她看出我了对扬琴的着迷,妈妈眼里的女孩子应该恬静、优雅,学习扬琴既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耐心,又能够锻炼毅力、培养兴趣爱好,就这样我就开始学习扬琴乐器了。”田超说,或许,就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决定,让她从此都和扬琴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那时候的田超每天要练8个小时的琴,在別人看来,或许有些残酷或者痛苦,而田超今天谈起来却颇有些风轻云淡,“没有太多的感觉,就是不停地练,感觉有进步了就特别开心,可能因为年纪太小了,也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偶尔看到电视中出现一些著名扬琴演奏家在舞台上挥洒激情的画面时,也会幻想或是憧憬自己未来能够站在光彩夺目的舞台上为大家演奏我最喜爱的音乐。”
学习扬琴八个月的时候,田超参加了北京市少年儿童民族器乐比赛,因为年纪小所以还不知紧张为何物,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状态,她第一次登上了舞台。虽然当时她将曲子弹串了,但是没有停,顺利地弹了下来,最后获得了优秀表演奖。台下的评委老师乐个不停:“这孩子真不简单,小小年纪如此淡定,弹串了还能顺下来。”
正是因为这小小的鼓励,田超正式走上了扬琴之路,她师从扬琴演奏家李小刚先生习琴。1997年考入中国音乐学院附中,先后师从任伯杰和张侠两位老师;2003年保送中国音乐学院本科并获新生奖学金,在本科及研究生学习期间师从著名扬琴大师项祖华教授。
“从每一位老师身上,我都学习到了很多,这其中和项老师的学习应该是对我影响最深的,他对扬琴的执着和爱,是发自肺腑的,对我的要求也是极其严格,在学校的时候,自己还不是特别理解老师的话,但是随着后来的成长与经历,我感受到老师曾经的教导都是用心良苦,许多话都具有深远的意义。”田超说。
2010年,田超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入北京语言大学,主管学校艺术活动及美育相关工作,在职期间组织开展了大量的校内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并开设了音乐基础训练及音乐理论等课程。与此同时,将中国传统的乐器组合与现代流行音乐表演形式有机结合的新民乐演奏团体——女子十二乐坊向她抛出了橄榄枝,邀请她担任乐坊扬琴演奏员。在得到学校的支持之后,田超接受了这份挑战。
那时候的田超平时在学校组织学生们参加各种比赛与公益性演出活动,为他们开设了艺术类公选课程,在各个艺术门类中挑选出学生们感兴趣的门类或是学生们有必要掌握的课程进行传授,包括艺术审美、艺术理论基础知识、艺术讲座活动等等。周末就随着乐坊在全国各地进行演出,为了不耽误工作,她永远是坐着周五最晚的航班,周一最早的航班……
田超说:“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传统民乐面临着如何满足人们多元化审美需要的挑战。在中国,人们对于严肃音乐或是高雅音乐的审美能力与水平不均,这时,新民乐的演奏形式就应运而生了,其改变了传统的演奏形式,手持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与时尚潮流的相结合,创造与展现了这种新型艺术的魅力。但是随着新民乐组合的大量出现与复制,它们又开始面临个性欠缺与长远发展的问题,这让我渐渐意识到,要从音乐本身出发去探索民乐发展的道路,而并非只关注于外在的、辅助性的形式的变化。”
在从事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几年中,田超接触了不少来华留学生,他们热爱中国文化,却对于中国的音乐了解甚少,其中能辨识中国乐器和乐曲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这让田超心中产生了一个疑问:我们的音乐在世界舞台中是以什么样的状态存在着?在对这个问题不断求证的过程中,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心中油然而生。
在一般人看来,高校的工作时稳定,而乐坊的演出让她有着不菲的收入。田超所拥有的一切在外人看来,是颇为成功的。2016年,在亲友不解的目光中,田超辞去了大学的工作,退出了乐坊,她说要带着扬琴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让外面的世界听听来自中国的声音。
田超选择了从美国重新起航,一切回到了原点,她还是那个纯粹的自己,爱音乐,爱自由。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她就在众多美国青年音乐家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Strathmore艺术中心的AIR项目,成为该项目十多年来的首位华人音乐家。要知道,AIR项目是每年只有六位杰出青年艺术家通过严格选拔脱颖而出参与的顶级培训,在进入培养系统后,他们接受全方位的职业化训练,成为美国主流音乐圈中的职业演奏家。
在该项目的培养下,田超与不同乐种领域的杰出音乐家们展开了创造性的合作。其中包括格莱美大奖得主Cathy Fink& Marcy Marxer,爵士音乐家、社会活动家Daryl Davis,犹太音乐大师 Seth Kibel以及新一代格莱美提名音乐家 Christyle Bacon 等。她极强的即兴能力与对音乐的感悟力将东方元素成功地融入爵士乐、美国民间音乐以及Hip-Hop等风格中,其高水平的演奏令观众充满期待并深爱上这种变幻多彩的音乐风格。与之合作的音乐家们称她为“令人惊叹的即兴表演者”。
2018年4月11日,田超在美国Strath more艺术中心举办了名为“中国新印象”的音乐会, 项目总监Betty Scott女士为音乐会做了开场介绍,她特别指出,由于许多乐迷对田超的演奏速度、手法技巧充满好奇,所以本场音乐会特别使用了俯瞰镜头传送技术为观众呈现演奏细节,这是项目有史以来首次对器乐演奏家的演奏技法进行“实况转播”。
AIR项目音乐会要求项目成员独立完成音乐会选题、曲目选定、改编及创作的所有内容。在公演中,田超邀请了美国著名世界打击乐演奏家Tom Teasley参演并围绕主题为观众打造出“在对话与融合下产生的新国乐印象”。她在展示了中国扬琴魅力的同时还与各色打击乐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性合作。他们通过音乐的即兴与碰撞,挖掘出了中国扬琴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可能。在中美音乐家与东西方两种声音形式的对话基础上实现了传统音乐的新弹与中国印象的重塑。
音乐会开场曲目“游艺八板”是以中国传统曲牌《老八板》的旋律为基础展开的纯即兴创作。这首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模板在两位演奏家的默契合作下演变成一幕饶有趣味的对话。此外,田超为向自己已故恩师---项祖华先生致敬,改编并演奏了其创作的《芳季篇组曲》。新版《芳季篇》描绘出了一幅幅立体而生动的四季画面, 令观众身临其境并赞叹不已。为使观众更全面的了解中国扬琴与中国传统音乐,田超在曲目安排中放入了传统独奏乐曲《龙船》与展示现代扬琴发展的作品《觅》。音乐会最后,田超演奏了她的原创作品《东方姑娘》,这首由东方音乐元素与西方爵士乐风格组成的作品将其从东方到西方的传奇历程与音乐故事讲述给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并将音乐会推向了高潮。
为帮助观众更深入的理解田超所要传达的“中国新印象”,她还举办了“探索中国扬琴与国乐”的公益讲座和名为“融合的艺术”的音乐会。作为旅美华人音乐家,她不但拥有高超的艺术造诣,更致力于国乐艺术的传承与推广,田超希望通过音乐会与讲座活动使观众们更全面而立体的认识中国传统音乐,也期待用音乐唤起华人群体特别是年轻一代华裔们对民族声音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在田超的音乐会后,一位美国观众激动地走向她,说到由于自己是中美混血,时常为文化和身份的认同和归属感而苦恼。当他听到田超与打击乐演奏家Tom Teasley合作的融合乐后,他发现Tom所演奏的部分——比较西方的律动和流行元素,刚好对应他在美国出生长大所拥有的对音乐的认知,而田超弹的部分则唤醒了他内心深处的民族意识,他听到了属于中华民族的声音。这样的音乐对话令他感动,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这样的评价与认可,促使了田超与Tom Teasley创建了名为“东·西”的音乐组合,这是一个充满未知与惊喜的组合,当中国扬琴遇见五花八门的世界打击乐器,东方的声音便融合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节奏与风格。即兴的多变和出其不意的惊喜在“东·西”音乐组合的演出中尽显无遗。组合的名字既标志着东西方音乐人的身份归属,又取成语“声东击西”的感觉来描述他们在音乐对话中的一种有趣的状态。在这场音符与节奏的游戏中,两位音乐家不时用灵感传递着双方对不同音乐的认识,在你来我往的对话中创造出新的音乐元素。他们的演出中,乐曲既包括基于中国传统音乐而成的新弹,也不乏大量围绕世界音乐(非洲音乐、爵士乐、中东音乐、南美或印度音乐等)展开的实验性合作。他们的演出均为现场即兴创作,这也为世界音乐的大融合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与无限可能。
田超说:“现在正是中国音乐人才辈出的时代,特别是中国年轻一代的音乐家正越来越多地走上国际舞台。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它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沟通的最佳媒介,当下美国高校正掀起学中文热,而音乐正是一种更容易被传播和感知的语言。我目前所做的音乐合作绝不仅是简单的对话,在演奏融合的过程中,互相理解对方的音乐文化、幫助传播与展示彼此的文化才是我真正追求的事。我希望能够激起世界上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们对中国音乐和中国文化的热情与关注,用我的一份微薄之力去夯实中国音乐在世界舞台上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