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卉
(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江苏 苏州)
“万事开头难。”对于物理这门学科,教师一定要从实质性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好的学习开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物理课堂教学的导入也是如此,特别是对于理科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学习的主动性是特别重要的内容。有了良好的导入,就能配合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方案,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才能提高初中物理“课堂导入”的效率和质量。
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顺利地吸引到课堂中来,这是物理课堂导入设计的核心问题。教师要注重物理的教学理念,加强课堂导入时效,就必须注重课堂的开头内容,让开头的教学设计组成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爱问问题的好习惯,教师要从多种层面引入物理的教学元素,培养学生“勤学好问,动脑动手”的物理学习意识。许多优秀的物理教师都能注意课堂导入的设计,保证学生的课堂吸收率和接收效果。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现象,师生能达到完整的教学统一,引发师生互动,促进课堂的交流。特别是上新课的时候,教师的课堂导入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只有符合时代主题的教学元素才能被学生所接受和吸收。所以教师在新知识讲授之前务必给学生创造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情境,才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跟随教师的课堂步骤认真学习和总结,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导入的环节,让学生自主地画出成像特点规律,对每个“焦距”“焦点”的位置分布有很好的理解。当学生自主地构思和想象,便能起到一个活跃思维的作用,能让他们发现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自主和自觉地去探索更多的学习技巧。
为了导入课堂的教学主题,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给学生讲名人的故事和历史,让学生全神贯注地进入课堂,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讲故事、听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更是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引导模式。对于中学生来说,好奇心是激发他们走进物理、接受物理的催化剂,同时也是学生求知的第一步,能有效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在知识海洋里愉快地翱翔。
例如,在讲解“万有引力”一章节时,可以引入牛顿的童年故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在牛顿童年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坐在一棵苹果树下,被苹果砸中了头。由此他突发奇想,是不是存在一种特殊的地心引力,让所有物体都呈现往下落的趋势。这就是“万有引力”的来源。当学生动脑思考时,教师的课堂导入就发挥了真正的优势作用。此外,由于许多物理理论知识是建立在日常的自然现象上的,教师就要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全方面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率。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学习来说,只有兴趣和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物理这样复杂的学科,不但融合了许多难理解的知识点,还涉及复杂数学的计算过程。所以在物理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各种有趣的题材激发学生的能动性思维,通过活化的方式来引入新课,才能了解每个学生接受物理知识的能力,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物理课堂中的注意力。
物理是一门注重实践的科学。教师要在课堂的导入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比如在讲串联电路的电压分配规律时,由于学生从小接触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基础不同,对电流电压问题往往比较难理解。教师要让学生记住“电流跟电压成正比、跟电阻成反比”的判定规律。
两个规格分别为36V、25W和12V、25W的灯泡串联在电路中,那么加在它们两端的最大电压为 ( )
对于这样一道物理电路分析题,有好多学生会不假思索地选“A”。教师可以引入“按劳分配”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合理地分析题意,按照分配规律——“串联电路中电压比与其电阻比相同”去解题,对物理电路的分析才会高效和合理。两个电灯泡同时串联到电路中,根据公式R=U2/P分别可算出两个灯泡的电阻,两个灯泡的电阻比为9∶1,根据串联电路的“按劳分配”可以列出最大电压U=U1+U2=36V+4V=40V,即加在它们两端的最大电压为40V,选项D为正确的答案。
总而言之,由于理科知识相对比较枯燥乏味,如果学生的知识逻辑性不够强,就容易对学科产生厌倦的心理,甚至形成畏惧的态度。特别是对于一些理解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稍不注意就会落下学习的“病根”,影响学习进度。所以教师一定要结合当前的课堂导入策略,注重物理的教学理念,在强化物理的教学元素的同时真正导入课堂教学活动,以便于加强课堂导入时效,让学生真正接受物理、走进物理、爱上物理,学好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