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娜 张 杰 赵 媛 任 颖
海军航空大学航空基础学院 山东烟台 264000
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军事人才已成为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渗透于军队院校教育的方方面面,也关系着军队院校教学改革的每一个环节。只有真正理解实战化的内涵,将实战化与具体的学科、具体的问题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实战化落到实处。
信息化背景下,战场环境日益更新,战斗力要素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军事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战化有其独特的内涵。
实战化首先是一个方法手段,目的是提高施训的有效性。实战化训练是对军队院校提出的最高要求,也是提高军队院校战斗力的必然途径。西方发达国家在军事训练中强调,平时怎么训练,仗就怎么打。军队院校作为培养军事人才的一线单位,必须根植这种理念,真正提高学员平时施训的有效性。
实战化是一个过程,目的是培养实战化能力。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在施训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装备相结合,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与转化,真正接近实战,服务实战。将知识与实际战场结合,信息时代的战争归根结底是知识的战争、科技的战争,要学会从实战中总结训练经验,探索训练规律,与书本上的知识融会贯通。将训练场与战场结合,从技术战术动作、装备器材的使用到人员的协作配合等都要严格按照实战要求进行考量,提高学员的知识迁移能力、指挥能力,增强实战技能。
实战化更是一种实践,目的在于创新。信息化战争的内涵是全维空间的联合作战,即通过信息技术将各作战单元、作战要素、作战空间有机地融为一体,以成倍的跃升体系对抗发挥整体作战之效能[1]。因此,培养能够驾驭信息化战争的人才,其创新能力、知识储备都要先于战争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运用,计算机已经成为日常施训、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这就对军队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如何将实战化与计算机的基础性学科结合、如何通过计算机基础学科的施训培养学员的实战能力已成为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如何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实战化紧贴,本文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是课程内容与实战任务紧贴。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计算机信息基本表示、计算机硬件系统、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应用基础、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思维与计算机问题求解。涉及计算机专业多门课程的知识,概念庞杂,术语繁多。对于大一学员来说,学好这门课程不容易。因此,在施训过程中需要注意将这些理论内容与实际装备结合,与实战化环境联系,这将有助于学员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同时,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先让学员认识到计算机是信息处理的工具,而信息处理依赖于某种形式的信息表示,在战场中信息的表示形式主要有二进制信息、字符信息、声音信息和图像信息,可以运用数据库技术组织这些信息,而对这些信息的处理可分为硬件过程、软件过程和人工过程。每一类武器装备系统的功能都可以转换为信息处理过程,计算机问题求解往往交织了这三类信息处理的过程。按照这样一种思路进行引导学员,一方面能够使学员清晰地把握全书的脉络,另一方面使学员从直观认识中认为学到的这些知识都是在今后实践中有用的,从而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的质量。
二是教学模式与实战要求紧贴。现代化的战场环境对军事人员的要求是综合性的,不仅要有过硬的军事技能、知识储备,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在平时的课程实训中需要大胆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对学员技能的培养。微课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模式综合应用于平时的教学中,提高学员在不同环境下利用计算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是培养目标与实战环境紧贴。信息化战争是一个巨大的开放系统,网络化、分布式、非线性是信息化环境下联合作战的重要特点[2]。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应该是封闭的,而应该是以培养学员协作能力、调控能力、学会学习能力为目标,将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融为一体,培养复合型军事人才。
四是教员队伍与作战部队紧贴。实战化教学离不开具有实战经验的教员,因此,作为基础课程的教员要加强与基层部队、军工企业、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拓宽业务素质,将实战需求与平时教学、科研相结合,为实战化人才的培养拓展空间。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面向大一本科学员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学员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因此,在培养学员的计算机知识、能力和信息素养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的重要作用。从这门课程的特点和学员自身初始能力出发,在实战化指导下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社会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在全国的中小学已经进行了大范围的普及,但受地区差异、经济状况、教学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学员在大学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这给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众多困难。如果仍采用原有“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会导致那些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员出现“上课不爱听、上机不爱做”的局面,但若大幅度提升现有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又将导致计算机基础较薄弱的学员很难适应,难以满足通识教育的要求。为此,结合学员多专业、多培养类型和基础差异大等特点,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分级教学的改革。分级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是一种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课堂教学策略,也是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将其分成不同的层次,使各层次学生都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得到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式[3]。
将学员分为基础班、高级班2个层次的班级,不同层次的教学班级在教学内容、实验项目、教学模式等方面都依据学员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不同的设置。通过分级教学,有利于教员在授课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能够根据学员的层次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难度、广度等方面做到有的放矢。另外,能够激发每一个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员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切实提高学员的信息化素养。
施训中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将理论知识通过上机实践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形成性评价贯穿施训过程。在实验过程中,学员不仅要练习与理论知识相关的操作,而且每次实验课都要完成当堂课的实验任务,并于下课前提交电子版的实验报告,电子版的实验报告形式,不仅锻炼了学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知识迁移的能力,同时杜绝了实验报告抄袭的现象,保证了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如果学员课堂上不能按时提交实验报告,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完成,提高了实验室的利用率。
学员的课程考核成绩由理论考试成绩与实验成绩两部分组成,比例各为50%。关于理论课的考核,研制了在线考试系统,对学员实行在线考试、随机组卷的模式(如图1所示)。由于采取了随机组卷模式,每个学员的考卷难度相同而题目不同,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图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线考试系统
各类计算机相关的竞赛活动是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伸,是培养学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组织学员参加全国ACM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我院每年举办的“探索之路”创新实践大赛等计算机类的相关赛事,参赛作品的种类主要有数字媒体设计类、软件开发类、计算机音乐、微课与课件、计算机硬件作品设计等多种作品类型。通过参加相关比赛,不仅丰富了学员的课余生活;还提高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类相关课程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比赛,锻炼了学员团结协作的能力、创新能力、比赛环境下的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能力,是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战场环境,网络无处不在,网络化已成为信息化社会最显著的特点。因此,培养学员利用网络解决问题的意识也成为向实战聚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意识的培养应该渗透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自主开发了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导学资源平台(如图2所示)。是基于Android(安卓)移动终端的信息化平台(如图3所示)。学习平台除了提供课程教学资源学习功能外,还提供学员在线训练与考试、实验室预约管理、互动交流等功能。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导学平台部署于民网、军网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平台工作于离线模式,学员无须连接网络,而是直接将教学资源拷贝至自己的手机或平板电脑,即可使用。导学平台不仅可以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也可用于在任何非课堂教学时间学员进行自由学习。通过这种立体化的课程资源,培养学员利用网络解决问题、完成目标的意识,是培养学员实战化能力的有力保障。
图2 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化导学平台
图3 基于Android(安卓)移动终端的信息化平台
基础课教员与基层部队沟通较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重一线教员与科研院所、基层部队的合作、交流,开阔基础课教员的实战化思路,树立“教为战”的思想意识,创新基础课的教学思路,贴近部队,服务部队,将实战化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
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聚焦实战化,根据学员的能力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对学员心理素质的培养。秉承“贴近部队、服务部队”的理念,真正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实战化、可持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