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番茄侵染性病害种类变迁及其发生概况

2019-01-21 12:34谭海文吴永琼潘玲华秦晓燕
中国蔬菜 2019年1期
关键词:黄化侵染发病率

谭海文 吴永琼 秦 莉 潘玲华 秦晓燕 熊 俏

(桂林市蔬菜研究所,广西桂林 541004)

近年来,随着番茄种植范围、品种选择、栽培方式以及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变化,我国番茄侵染性病害的种类、分布及其发生危害等情况也有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新的病害不断出现、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主要病害仍然不断加重、老病害表现出新症状、主要病害变为次要病害、部分病害病原发生较大变异6个方面。因此,及时掌握当地番茄病害的发生情况,因地因时地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才能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损失。

番茄作为重要蔬菜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我国是番茄种植大国之一。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2017年发布的信息显示,我国番茄常年种植面积约100万hm2(1 500万亩),产量超过5 000万t,占全国蔬菜总产量的7.1%。目前,我国番茄栽培面积辽阔、品种类型丰富、栽培形式多样、不同茬口相互衔接,在实现周年生产供应的同时也为番茄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侵染性病害的发生日趋严重,成为番茄生产上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仅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的年发生面积就超过6.7万hm2(100.5万亩),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杨悦俭 等,2011)。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对番茄侵染性病害的种类进行了统计,同时对近些年来番茄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动态进行分析,旨在为番茄生产及番茄病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1 番茄侵染性病害的种类

番茄生长期的侵染性病害种类繁多。目前,已报道的我国番茄侵染性病害至少有91种(不包括贮藏期病害),其中包括真菌性病害39种、细菌性病害10种(其中植原体病害1种)、病毒性病害36种、线虫病害4种、寄生性种子植物2种(冯兰香 等,1987;郑燕棠 等,1990;杨悦俭 等,1992;盛方镜 等,1993;徐作珽 等,2004;尤海波 等,2004;张定法 等,2004;Xu et al.,2007;Li et al.,2008;赵彦杰 等,2009;李宝聚 等,2010a;张珊珊,2010;孟书元 等,2011;周艳芳,2011;李金萍 等,2012;都业娟,2013;矫晓阳,2013;杨蕊 等,2013;Zhao et al.,2013;曹建华 等,2014;雷玉明和刘晓刚,2014;李宝聚 等,2014;李明远,2014;吴丽敏和安心,2014;徐婧 等,2014;Zhao et al.,2014;王玉琴,2015;王莹莹 等,2016;李战彪 等,2017;梅玉振,2017;汤亚飞 等,2018)。根据分布范围和危害程度,我国番茄常见的侵染性病害有番茄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A.melongenae、A. alternate)、晚疫病(Phytophthora infestans)、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叶霉病(Cercospora fuligena、Pseudocercospora fuligena、Fulvia fulva)、灰叶斑病(Stemphylium solani、S. lycopersici)、白粉病(Oidium lycopersic、O. neolycopersici、O. taurica、Erysiphe polygoni)、 青 枯 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细 菌 性 斑 点 病(Pseudomonas syringaepv.tomato)、溃疡病(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subsp.michiganensis)、黄化曲叶病毒病(Tomato yellowleaf curl virus,TYLCV)、根结线虫病(Meloidogyne incognita)等。

由于种植品种、栽培形式、气候环境不同,部分病害的发生表现出一定的区域性,如:番茄青枯病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番茄产区,尤其是华南产区发生更为普遍;溃疡病在北京郊区、甘肃、内蒙古、河北唐山和张家口等产区较为流行;白粉病主要发生在甘肃、新疆、山东、黑龙江、辽宁、河南和吉林等北方产区;早疫病在我国北方番茄产区连年发生,特别是在山东、甘肃、新疆、内蒙古等地危害十分严重,发病率普遍为30%左右,重者病株率高达100%;南方根结线虫主要发生在设施番茄产区(李戌清 等,2012;李帅 等,2013;李宝聚,2014;王莹莹 等,2016)。

2 番茄侵染性病害发生动态分析

近年来,随着番茄种植范围、品种选择、栽培方式以及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变化,番茄侵染性病害的种类、分布及其发生危害等情况也有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新的病害不断出现、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主要病害仍然不断加重、老病害表现出新症状、主要病害变为次要病害、部分病害病原发生较大变异。

2.1 新的病害不断出现 近10 a(年),我国新报道的番茄侵染性病害有11种,其中病毒病4种,真菌性病害5种,细菌性病害2种。

2012年,在北京首次发现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引起的番茄病毒病,发病率为5%~8%,发病症状为叶片厚脆,叶脉间褪绿或黄化,叶脉深绿色(Zhao et al.,2013)。目前,该病已蔓延至山东、河南、天津、河北等地,成为近几年我国番茄生产上一种毁灭性新病害(王志荣等,2016)。

南方番茄病毒(Southern tomato virus,STV)在我国最早于2011年在新疆地区被发现,苏海娣等(2013)对20份番茄种子及165份番茄叶片进行检测,被检测种子和叶片的带毒率分别为35%和28%。目前,STV已经成为侵染新疆番茄的主要病毒之一(杨海燕 等,2017)。

Che等(2018)于2016~2017年在海南发现番茄斑驳花叶病毒(Tomato mottle mosaic virus,ToMMV)引起的番茄病毒病,此前,我国只在辣椒上发现过该病毒。

Zhao等(2014)于2012年在四川发现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VMV)引起的番茄病毒病,此前,已有该病毒危害我国辣椒、烟草的报道。

雷玉明和刘晓刚(2014)在甘肃加工番茄上发现由柱隔孢菌(Ramularia lycopersici)侵染引起的白霉病,属新纪录番茄病害,病斑限于叶脉之间,初为褐色椭圆形,后沿叶脉扩展呈长椭圆形,上面可见稀疏的白色霉层。

徐婧等(2014)于2011年在辽宁省葫芦岛地区发现1种新纪录番茄病害,由黄瓜织球壳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引起番茄植株萎蔫,发病率为30%~40%,之后在辽宁其他番茄产区相继发生,且有逐年加重趋势。

周艳芳(2011)报道了1种由球刺盘孢(Colletotrichum coccodes)侵染根部引起植株萎蔫的国内番茄新病害。

番茄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近些年在我国番茄上发生的1种新叶斑病害,2010~2014年在广西、海南、北京、浙江等地均有发生(杨苗,2013;李宝聚 等,2014)。

赵彦杰等(2009)于2006~2008年在北京发现1种由露湿漆斑菌(Myrothecium roridum)引起的国内番茄新叶斑病,该病一旦发生,蔓延迅速,严重大棚的发病率可达42%。

王玉琴(2015)于2012年在甘肃省河西地区番茄制种田发现由多食鞘氨醇杆菌(Sphingobacterium multivorum)和萎蔫短小杆菌(Curtobacterium fl accumfacienspv.fl accumfaciens)引起的番茄病害大面积发生,可危害番茄叶片、茎秆和果实,发病症状和细菌性疮痂病类似,属国内首次报道。

2.2 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 番茄灰叶斑病在我国最早于1980年在北京被发现,之后在辽宁、河北以及山东等地都有发生,危害不重,直到2009~2014年该病在海南、山东、河北、重庆、山西等地暴发流行,特别是在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品种上严重发生,由1种不常见病害发展为重要病害(李宝聚 等,2010b;李明远,2014;李戌清 等,2015;李金堂和默书霞,2016)。随着温室番茄种植面积的扩大,番茄白粉病有逐年加重趋势,2011年在内蒙古赤峰大面积暴发,发病率达到5%~15%,严重田块超过80%(李金萍 等,2012)。由皱纹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orrugata)引起的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首次于2001年在山东鱼台县被发现,发病面积达467 hm2(孙福在 等,2003);2011年,该病在浙江严重发生,平均病株率超过10%,严重田块高达50%;2012年,该病在河北各地陆续发生(李秀芹 等,2013)。

2.3 主要病害仍然不断加重 由于番茄单茬生长期的加长以及病菌抗药性的增加,灰霉病在设施番茄的危害有加重趋势,且发病后传播速度快,造成的产量损失高达20%~50%(赵杨 等,2014)。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番茄早疫病在我国番茄产区普遍发生,且危害逐年加重,2013~2015年,在新疆、内蒙古、甘肃、山东等地严重发生,一般发病率约为30%,严重地块高达100%(王莹莹 等,2016)。

由尖孢镰刀菌番茄颈腐根腐病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f. sp.radicis-lyopersici)引起的番茄颈腐根腐病是最具破坏性的土传病害之一,可以引起植株“死棵”,我国最早于2007年在北京发现,之后该病在山东、黑龙江、河北等地相继发生,发病率达30%~60%,重者绝收,呈暴发趋势(耿丽华 等,2012;张尚卿 等,2017)。

我国番茄溃疡病首次于1985年在北京被发现,2002年安徽国宁市方塘乡该病发病率高达80%,2007~2009年该病造成贵州修文县番茄产量损失40%~50%,2011年在内蒙古、河北大面积发生,目前该病在全国番茄各个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石延霞 等,2010;李焕玲 等,2011)。

番茄青枯病是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病害,在我国南方产区普遍发生,随着设施番茄的发展,该病有由南向北扩展蔓延的趋势,张建等(2015)在安徽番茄大棚的土壤中检测到青枯菌,范怀峰(2014)报道2013年山东泰安品种为红圣女的番茄青枯病发生率达到83%。

我国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记载始于1999年,赵廷昌等(1999)报道1998~1999年长春郊区多个番茄品种细菌性斑点病发病率超过50%。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和茎部,田间植株发病率只要达到10%就可传播至全田,造成流行,最大产量损失达50%以上(文朝慧 等,2013)。目前,该病已蔓延至我国各番茄主产区,且有不断加重的趋势,宋加伟等(2016)报道2015~2016年该病在山东寿光、广西田阳、内蒙古巴彦淖尔、甘肃酒泉及张掖等地大面积暴发,番茄茎部受害严重时发病率超过80%。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于21世纪传入我国,最早在台湾地区被发现,1991年在广西零星发生,2005年在广西田阳、南宁等地大面积暴发,发病率达到15%~30%,此后,该病害由南向北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流行成灾(蔡健和 等,2006;苗相伟,2017),广西田阳于2016年再次暴发流行,发病率超过30%(谭海文 等,2017)。

2.4 老病害表现出新症状 张珊珊(2010)报道贵州省修文县发生的番茄溃疡病出现了1种新病状,表现为叶缘坏死,周围褪绿变黄,发病严重时叶片萎蔫干枯,茎部出现褐色稍凹陷的条斑,而“溃疡”、“鸟眼”等典型症状不明显,甚至没有出现。李宝聚等(2014)报道在北京、河北、内蒙古、甘肃等地流行发生的番茄溃疡病表现出的症状也有别于传统的果实“鸟眼状斑”,以初期叶斑型症状为主。20世纪80~90年代,绵疫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严重危害北京露地番茄果实,随着设施番茄的发展,该病菌引起的根腐病成为番茄重要的根部病害(李明远,2014)。

2.5 主要病害变为次要病害 番茄斑枯病(Septoria lycopersici)、番茄疮痂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pv.vesicatoria)在北京露地番茄生产时期严重发生,随着露地番茄种植面积减少,这些病害已较少发生;番茄叶霉病曾是北京设施番茄发展初期的主要病害,之后由于免疫品种的育成推广,该病大幅减少,目前多发生在一些新引进的品种上(李明远,2014)。20世纪80年代,我国番茄主产区病毒病的主要毒原有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且北方产区以TMV主,南方产区以CMV为主,随着抗病品种的推广,这些病毒引起的番茄病毒病已较少发生(冯兰香 等,1987)。

2.6 部分病害病原发生较大变异 张定法等(2004)报道引起河南新乡番茄叶霉病的病原为煤污尾孢霉(Cercospora fuligena),李宝聚等(2010a)报道引起北京大棚番茄、海南露地番茄叶霉病的病原为煤污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fuligena),雷玉明和刘晓刚(2014)、李明远(2014)分别报道引起甘肃、北京番茄叶霉病的病原均为褐枝孢菌(Fulvia fulva)。

我国台湾地区最早报道引起番茄白粉病的病原为寥白粉菌(Erysiphe polygoni),李金萍等(2012)报道内蒙古赤峰地区番茄白粉病的病原为番茄粉孢(Oidium lycopersici)和辣椒拟粉孢(Oidium taurica),Li等(2008)报道河南商丘温室番茄白粉病的病原为新番茄粉孢菌(Oidium neolycopersici)。在我国,引起番茄早疫病的病原菌有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茄斑链格孢(Alternaria melongenae)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e)(王莹莹 等,2016)。

科研工作者先后报道引起我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双生病毒有10余种,包括中国胜红蓟黄脉病毒(Ageratum yellow vein China virus,AYVCNV)、胜红蓟黄脉病毒(Ageratum yellow vein virus,AYVV)、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TYLCCNV)、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YLCV)、中国番茄曲叶病毒(Tomato leaf curl China virus,ToLCCNV)、广东番茄曲叶病毒(Tomato leaf curl Guangdong virus,ToLCGDV)、广东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Guangdong virus,TYLCGuV)、中国番木瓜曲叶病毒(Papaya leaf curl China virus,PaLCuCNV)、 台湾番茄曲叶病毒(Tomato leaf curl Taiwan virus,ToLCTWV)、泰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Thailand virus,TYLCTHV)、 烟 草曲茎病毒(Tobacco curly shoot virus,TbCSV)、云南烟草曲叶病毒(Tobacco leaf curl Yunnan virus,TbLCYNV)、云南番茄曲叶病毒(Tomato leaf curl Yunnan virus,TLCYnV)、广西番茄曲叶病毒(Tomato leaf curl Guangxi virus,ToLCGXV)等,且各地毒原不近相同(Xu et al.,2007;矫晓阳,2013;李战彪 等,2017;梅玉振,2017;汤亚飞 等,2018)。

3 结语

番茄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受到品种、区域、栽培形式、气候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番茄种植面积的扩大、栽培品种的丰富、设施栽培的发展、栽培年限特别是设施栽培年限的延长、气候环境的变化,导致我国番茄侵染性病害的种类繁多、分布不一、发生程度不同,且病害发生种类及其发病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科研工作者需要持续系统地对我国番茄病害种类、分布及危害程度进行调查,及时掌握当地番茄病害的发生情况,因地因时地制定合理有效的番茄病害防治措施,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因病害造成的损失。

猜你喜欢
黄化侵染发病率
揭示水霉菌繁殖和侵染过程
花生黄曲霉侵染力
盆栽沃柑生理型黄化现象分析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ToCV单独侵染和TYLCV&ToCV复合侵染番茄植株上烟粉虱寄主适应性及寄主植物营养成分含量和防御反应变化
广西鹿寨县科普惠农乡村e站站长韦忠献:流翔高钙来了,黄龙病、黄化树奇迹般的走了
大白菜苗期根肿病抗性快速鉴定方法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黄化安全性保障
重庆每小时10人确诊癌症 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