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印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天津 300051)
河流是城市宝贵的自然资源,但是随着近几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无序、无节制开发对河流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持续的污染。对此,我国很多城市加大了对河流水环境的治理,并尝试通过多种手段提高河道治理成效。但是实践表明,并非投入越高,治理效果就越好,原因在于河流治理工程耗时久、里程长,在治理过程中生活区、料场以及弃渣场通常都是沿河道分布,如果管理不到位,就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城市水环境的困境。因此,开展有效且生态的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严格意义上讲,城市缺乏的是具有使用价值的生活水资源。通过阅览具有地理特征的图集可以发现,我国城市建设大多依水而建,淡水是城市生产、居民生活的重要保障。但是,河流水资源缺乏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欠缺,极易受到各种外界污染。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河流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很多城市河流水质已经无法达到饮用标准,甚至都无法满足工业用水需求。在此背景下,城市水资源进一步匮乏,即便是采取南水北调战略,也仅仅能解燃眉之急。若不加以重视,找到实质性的解决方案,后续资源补偿依旧无法到位。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进程加快,水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农牧业垃圾堆积,不断导致城市水资源水质不断恶化。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城市水体污染比例高达90%,甚至一部分城市的地下水资源也出现了污染。地下水作为城市用水的最后水资源,其污染情况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城市水资源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原则上,针对环境监管应当秉承“谁污染、水治理”,也就是说谁造成了水资源污染,就由当事部门、企业出资进行治理。同时,对任何个人破坏环境的行为都必须要进行严重的处罚。但是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由于法律法规的的缺乏,无法对这些污染破坏行为进行大力度处罚。此外,一些城市为了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对一些企业出现的污染水资源的问题视而不见、放任不管,社会宏观环境形势严峻[1]。
通过调查显示,城市水资源生态平衡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河流中充斥着大量的生活垃圾、种植残留物、工业垃圾。这说明各行各业的河流水环境治理意识不高。再加之前文提到的我国现有的法律政策约束力度不够,惩罚力度不足以产生威慑力,从而使得民众保护水资源环境意识不高,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常常出现有意识或无意将垃圾倒入河流之中的现象。除此以往,相关部门宣传力度不到位,没有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宣传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针对目前存在的污染问题处理不及时,导致河流垃圾越积越多,水质严重受到破坏。
在开展城市河流生态治理时应当遵循如下原则:第一,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环境。不论是城市发展亦或是环境治理,都必须要尊重自然规律,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加快河流水环境的恢复;第二,全面治理。河流本身净化功能较弱,稳定性不高,因此在治理过程中要全面治理,不仅要保证河流的原始功能,还要确保河流的景观效应。第三,整体规划。在河流水环境治理中,要充分考虑河流上下游、两侧堤坝、河面河底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确保城市河流功能完整。第四,科学管理。城市河流治理是一项长期性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在治理之余,还必须要加强河流维护,确保不会出现二次污染。总而言之,加强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治理,对构建生态城市、绿色城市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在城市河流水环境治理上,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开展垃圾清理是提高水环境治理成效的前提。清洗垃圾能够确保河流通畅,同时有效解决垃圾积累所造成的污染问题。在清理过程中,不仅要将河流中沉积、漂浮的垃圾进行打捞,还要对河流水质进行除菌消毒处理。第二,加固河道。由于对城市河流治理不到位,再加之治理不规范,导致部分城市河床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倘若不对河道进行加固,在进行垃圾清理后难免不会出现其他问题;第三,截污纳管。截污纳管是开展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治理最有效的措施,将污水截流管线沿河道逐一铺设,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对提升泵房进行设置并与城市污水搜集和处理系统相连,将污水截流纳入其中[2]。
在城市水资源环境生态治理过程中,开展水功能区达标考核是对相关部门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同时也是省市级政府部门关于水环境生态治理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要严格根据水功能区的目标要求进行管理,根据水利厅、市政部门关于水功能区纳污能力的相关要求,将水污染生态治理作为首要任务,制定以年度为计划的水功能区去污治理方案,并将治理成效纳入到年度考核体系之中。建立水功能区水量、水质定期监察机制,加强水功能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对城市水功能区的水质、水量进行公开公布。若是水功能区经过生态治理依旧不达标的,必须要对整治方案进行优化调整。组建水功能区监管小组,定期开展抽查、监管工作,将水功能区水资源达标当做工作重点,实行水行政主管部门全权负责,市政建设全力分配,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合理分工,相互配合,各司其职[3]。市政工程设计单位负责水环境生态治理方案制定,在现有的治理措施和成效基础上,对生态治理工作进行进一步的细化,明确时限要求,将生态治理任务落实到岗位、到人头。
通过多渠道开展新闻报道,对河流水资源生态治理方案进行解读,并做好后续跟踪报道工作,向公众汇报生态治理成效;以地区为主体设立专门的水环境生态治理宣传经费,将水环境生态治理纳入到公益宣传体系之中,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渠道。比如,可以利用每年相关节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新媒体等平台,加强媒体舆论引导,营造浓厚的水资源生态治理氛围;此外,还可以将水资源节约、水环境保护和水情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依托中小学节水教育、水土保持教育、环境教育等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环保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公众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客观规律的认识;加强对排污企业进行培训指导,并且无偿提供污染防治的政策、法律培训与咨询,完善法律法规,提升排污企业自觉履行环保义务与责任。
积极鼓励社会公众参与到城市河流水环境监管工作中来,欢迎并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公益性的水环境保护活动,邀请他们全程参与水环境生态治理以及重大水污染调查。通过多样化的渠道收集公众对水环境生态治理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建立健全的举报监督机制,对公众投诉和举报的水污染问题要限期办理,一经查实对污染源头进行严肃处理,同时也要对举报人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典型的破坏生态环境、污染水资源的案件要进行曝光处理,积极推进环境公益诉讼,强化社会公众的监督职能,确保水环境生态治理有序开展。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以往传统的河流治理方案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生态护岸作为一种先进的河流生态治理技术,集多领域、多学科为一体,同时涉及生态、园林景观、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护岸工程建设是城市河流生态治理的主要内容,在以往传统的河流护岸中,多是选用混凝土、浆砌石等材料,且河流护岸结构相对单一,虽然护岸坡面稳定性较强,但是坡面较硬才是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在加固河流护岸时,要充分考虑生态效应,将融合自净效应与雨洪行泄等功能融入其中。对此,就需要根据河流段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生态护岸模式,构建具有生态效应和地区特色的“自然型生态河流”[4]。以此来推动河道治理和水系统修复,稳定生态环境,防止河道长期被高速水流冲刷,进而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城市各区水务、环保部门要大力联动配合起来,在执法监管上采取齐抓共管的方式,对监管和巡查信息进行共享,及时沟通,对河道巡查中存在的违规违法问题要严肃处理,以此来实现对河流“点”的监管。此外,河长制的实施涉及领域比较广泛,需要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合力,共同为河长制的推行提供法律保障。并按照依法治水的相关政策,不断完善河道流域的防治和保护策略,从根源上改善城市河流水环境和水质量。此外,地方政府还应当根据辖区内具体的城市水流生态治理方案,对河长工作任务、目标、责任进行细化,签订责任书,将河道治理的责任落实到人头,并采取逐层考核机制,形成压力层层传导、责任级级落实的局面,并将河长制的落实与实施作为考核、奖惩、升任的重要指标和依据。
总而言之,城市河流水环境生态治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依靠多方力量,各部门通力配合,构建出长远、合理的城市水环境生态治理方案,从而确保城市水资源困境得到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