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艳丽,姚春海,刘青云,陈少君,谭宇婷,姜雨红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由于痤疮丙酸杆菌(P.Acne)的代谢所产生的非酯化脂肪酸的释放是产生痤疮丘疹及脓疱的主要原因[1]。雄激素(例如睾酮)可使皮脂腺肥大,进而使皮脂分泌旺盛。一些研究表明患痤疮的女性患者有生化上的雄激素过多症。Samuel等[2]的研究显示,顽固性囊肿性痤疮患者,女性睾酮和黄体激素升高,男性17-羟孕酮升高,男性和女性的性激素结合球蛋白都降低。近来研究发现睾酮受体水平的高表达对痤疮的发病起重要的作用。
既往笔者的临床观察发现中医药内外合治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基于上述的发病因素及机制的研究,在本试验过程中,通过检测皮脂分泌的变化探讨中药作用机制。
1.1 一般资料
1.1.1 研究对象 既往课题中用“中药和面膜联合治疗”入组的304例痤疮患者。
1.1.2 纳入标准 ①根据赵辨著《临床皮肤病学》西医诊断标准,符合囊肿结节性痤疮诊断[1];②痤疮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2];③年龄14~45岁,性别不限;④治疗前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均在正常范围。
1.1.3 排除标准 ①继发性痤疮,聚合性痤疮,坏死性痤疮;②近1个月内使用过内服药治疗痤疮;③伴有肝肾功能障碍和糖尿病等系统性疾病;④女性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1.2 方法
1.2.1 试验方法 在患者面部同样的部位检测皮脂的分泌、毛孔大小、皮肤弹力度及水分的测定。
皮脂分泌的测定:用油份测定海绵分别在面部T型区(额头及鼻周)及U型区(两侧面颊)的部位轻轻按压6 s吸取油脂,经皮肤分析仪测试后,记录数据。
毛孔大小的检测:用数码显微镜射口,以观察窗内5 cm2面积为测试区,记录可视的毛孔的大小及数量,每次检测同样的部位。
皮肤含水量的测定:用水分感应器测定患者靶部位皮肤的水分数据,将数值输入电脑系统内,分析。将皮肤分析仪的探头对准靶部位的皮肤进行测定并记录数据。
1.2.2 SER的检测 参考阎淑雅等[3]方法,利用海绵擦试,用有机溶剂提取,收集皮脂。SER测定:使用Lookingbill及Cunliffe改良测定法[4]。
1.2.3 睾酮水平的检测 由西苑医院检验科生化室检测并提供结果。
1.2.4 血清中睾酮受体的检测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1.3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采
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1 皮肤性状的比较 见表1~3。
2.2 SER的比较 见表4~6。
2.3 睾酮水平比较 见表7。
2.4 睾酮受体水平比较 见表8。
表1 试验组治疗2周后皮肤状况 (±s)
表1 试验组治疗2周后皮肤状况 (±s)
注:治疗2周后,T型区皮脂量、U型区皮脂量和皮肤毛孔大小均明显减少(P<0.05),而皮肤水分和皮肤弹性变化不明显(P>0.05)。
皮肤性状 n 治疗前 治疗2周后 T P T 型区皮脂量 304 85.7±10.42 85.4±10.38 7.57 0.000 1 U 型区皮脂量 304 38.5±16.95 37.67±16.76 3.55 0.006皮肤毛孔大小 304 20.29±6.05 8.73±2.96 8.53 0.000 1皮肤水分 304 3.63±14.07 3.61±14.07 -0.678 0.52皮肤弹性 304 36.06±12.96 36.8±12.53 -1.296 0.23
表2 治疗4周后皮肤状况 (±s)
表2 治疗4周后皮肤状况 (±s)
注:治疗4周后,T型区皮脂量、U型区皮脂量和皮肤毛孔大小均明显变小(P<0.05),而皮肤水分和皮肤弹性变化不明显(P>0.05)。
皮肤性状 n 治疗前 治疗4周后 T P T 型区皮脂量 304 85.7±10.42 67.6±15.00 6.05 0.000 1 U 型区皮脂量 304 38.5±16.95 15.88±7.48 5.84 0.000 1皮肤毛孔大小 304 20.29±6.05 16.04±4.58 5.41 0.000 1皮肤水分 304 39.63±14.07 39.7±15.9 -0.035 0.97皮肤弹性 304 36.06±12.96 39.5±1.83 -1.83 0.10
表3 治疗6周后皮肤状况 (±s)
表3 治疗6周后皮肤状况 (±s)
注:6周后,T型区皮脂量、U型区皮脂量和皮肤毛孔大小均明显减少(P<0.05),皮肤水分仍然变化不明显(P>0.05),而皮肤的弹性得到了明显改善(P<0.05)。
皮肤性状 n 治疗前 治疗6周后 T P T 型区皮脂量 304 85.7±10.42 46.53±15.7 13.41 0.000 1 U 型区皮脂量 304 38.5±16.95 8.85±3.58 6.481 0.000 1皮肤毛孔大小 304 20.29±6.05 19.75±5.93 2.99 0.02皮肤水分 304 39.63±14.07 40.75±13.50 -1.07 0.31皮肤弹性 304 36.06±12.96 43.40±13.22 -2.69 0.03
表4 痤疮患者治疗2周后SER的比较 (μg/cm2·min)
表5 痤疮患者治疗4周后SER的比较 (μg/cm2·min)
表6 痤疮患者治疗6周后SER的比较 (μg/cm2·min)
表7 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睾酮比较 (nmol/L)
表8 睾酮受体水平比较 (μg·L-1)
目前研究表明,痤疮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疾病,其中雄激素的水平、皮脂的分泌以及毛囊口角化异常在其发病中影响重大[5]。由于皮脂腺的发育和分泌功能直接受雄激素的支配,睾酮在皮肤中经5α还原酶的作用转变为组织或性更高的双氢睾酮,它能促进皮肤细胞内核蛋白的合成,并提供合成皮脂腺所需能量的糖酵解通路,刺激 皮脂腺的细胞周转及脂类的合成,引起皮脂分泌增多[6-7]。国外20世纪60年代初从正常人皮肤中发现性激素受体,证实皮肤及其附件是性激素的靶器官之一。近年来用抗性激素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方法,发现正常人毛囊皮脂腺单位均存在雌激素和雄激素受体的表达[8]。痤疮患者皮损局部的雄激素、雄激素受体水平比正常人高。从而认为,痤疮的发生与毛囊皮脂腺单位的雄激素受体水平升高,或雄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之间的比例失调,或雄激素受体对正常血清雄激素的敏感性增加有关[9]。痤疮患者的角质细胞过度增生,引起皮脂腺导管上皮细胞层不断增厚管径变小,通畅度减弱,当毛囊壁脱落的上皮细胞与皮脂混合则栓塞在毛囊口内,从而形成粉刺。在毛囊皮脂腺导管上还发现有Ⅰ型5α还原酶增多和雄激素受体过度表达等,故也认为雄性激素影响毛囊管的角化过。维生素A及其代谢产物视黄醇等是维持上皮细胞功能正常和皮脂腺形成的物质基础[10-11]。另外,脂类组成的变化能导致表皮功能障碍的减弱,有利于致炎介质通过毛囊上皮进入真皮。异常的脂类可以激活角质形成细胞和皮脂腺细胞,影响细胞的增生和分化,使之释放不同的细胞因子。在痤疮皮损内脂类的异常分泌使皮肤脂质生理功能异常,并形成过多的脱屑[12-13]。
本课题既往临床观察表明中药内服加消痘面膜外用,可以明显的改善痤疮患者各种皮损的数量,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在本部分试验中,笔者通过痤疮患者皮肤性状的变化,SER的量,睾酮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可能的疗效机制。
在皮肤性状的变化方面,本试验发现在治疗2周后,T型区皮脂量、U型区皮脂量、皮肤毛孔大小均明显减少(P<0.05),表明在消痘面膜治疗2周后皮肤的T型区及U型区油脂分泌量就已经减少了,减轻了皮肤的油腻状态;而皮肤的弹性和含水量却没有明显的改善(P>0.05),说明消痘面膜对皮肤弹力和水分的控制上效果不明显。4周后,T型区和U型区皮脂的分泌量继续减少,毛孔也比治疗前变小了(P<0.05),皮肤弹性和水分仍旧没有明显改善(P>0.05)。6周后,皮肤T型区和U型区皮脂量以及毛孔依旧是明显减少和变小(P<0.05),皮肤水分量还是没有明显变化(P>0.05),而皮肤的弹性比治疗前明显提高了(P<0.05)。因此推测,这种联合治疗临床有效的机制可能跟T型区和U型区皮脂的量减少,毛孔缩小,皮肤弹性增强有一定的关系,其具体起作用的环节仍需进一步研究。
通过对试验组随机抽取的60例患者SER量的测定发现:治疗2周和4周后SER均无明显改变(P>0.05),经过6周的治疗后前额部位皮肤SER明显降低了(P<0.05),也就是说这种联合治疗可以使皮肤皮脂腺的溢出率减少,改善皮肤的油腻状态,调节了痤疮的发病环节,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作用。而且从笔者的试验中发现治疗时间越长,这种改变就越明显,提示在痤疮的治疗中要适当的延长治疗时间。对于痤疮发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雄激素(睾酮)的生化检查发现,试验组男性患者在治疗前后睾酮的变化不明显(P>0.05),而对于女性患者睾酮的量明显降低了(P<0.05)。提示中药内服对男性患者血睾酮无影响,只对女性患者影响明显,其具体的原因及作用环节仍旧不明确,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另外试验组治疗6周后睾酮受体的水平明显降低了(P<0.05),说明中药可能通过调节雄激素受体的表达来达到治疗,但其具体的作用机制和环节仍需要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