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煜婉 方园园
武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武汉 430010
黄褐斑是临床常见的发生于颜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疾病,多发生于妊娠、月经不调以及口服避孕药等妇女。其典型表现为淡褐色斑片或斑块,形状不规则,对称分布在额、眉、颊、鼻、上唇等颜面皮肤,给女性患者造成较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1]。祖国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肝、肾、脾密切相关,其病机为气血不能上荣于面[2]。本研究着重分析中药祛斑面膜和腹针疗法在黄褐斑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6年3月—2018年2月本院接诊的黄褐斑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研究组,其中年龄23~48岁,平均年龄(36.21±4.78)岁;病程3~11年,平均病程(4.36±0.98)年;未婚者10例,已婚者37例。对照组,其中年龄22~48岁,平均年龄(36.54±4.23)岁;病程4~11年,平均病程(4.31±0.84)年;未婚者9例,已婚者38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制定的《黄褐斑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3]中相关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合并心、肝、肾功能不全;妊娠或哺乳期女性;过敏体质;依从性差、中途退出治疗者。
对照组采用中药祛斑面膜治疗,具体组方为当归10 g,木瓜10 g,桃仁5 g,杏仁10 g;诸药混合,研制成粉末,并用开水冲调成糊状,并温敷于面部,半小时后取下。1次/d,3次/周,共敷12次。治疗期间,嘱咐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保证充足的睡眠,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妆品,严禁日晒,不食酱油、浓茶与咖啡等,可多食用新鲜的蔬果。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腹针疗法,具体方法为:主穴选穴气海、中脘、上风湿点、关元、天枢以及下脘;配穴随证配伍,血瘀者配穴下风湿点,脾虚者配大横穴,肾虚者配气穴,肝郁者配下风湿点和气旁穴。对关元、中脘、气海和下脘等穴位进行深刺,其余穴位进行中刺。同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予以配穴手法,利用特定电磁波(TDP)照射腹部,半小时后取针。1次/d,连续治疗10 d后,休息2 d,再进行下1个疗程的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
参照文献[3]对2组皮损颜色进行评分,其中0分为正常肤色,1分为淡褐色,2分为褐色,3分为深褐色,得分越高表示颜色越深。对2组皮损面积进行评分,其中0分为无皮损,1分为皮损面积<2 cm2,2分为皮损面积2~4 cm2,3分为皮损面积≥4 cm2。皮损总积分为颜色和面积评分之和,皮损下降指数=[1-(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
参照文献[3]对2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其中治愈:皮损颜色基本消失,面积消退>90%,皮损下降指数≥0.8;显效:皮损颜色明显变淡,面积消退60%~90%,皮损下降指数为0.51~0.79;好转:皮损颜色呈变淡趋势,面积消退30%~59%,皮损下降指数为0.31~0.5;无效:皮损颜色未消退,面积消退<30%,皮损下降指数<0.3。总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前,2组皮损总积分及下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皮损总积分均较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治疗后,研究组皮损下降指数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2组疗效比较(n=47,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2组患者皮损总积分比较(n=47,分,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3 2组皮损下降指数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P<0.05
黄褐斑属于中医学“蝴蝶斑”范畴,是临床上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疾病,其发病率较高,病情顽固,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由于现代女性生活和工作压力较大,情绪起伏、不稳定,容易损伤肝、脾、肾,造成脾虚、肾虚或气血瘀滞。
肝气郁滞、气滞血瘀、肾虚不足、脾胃虚弱等导致面生色斑,治疗应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补肾健脾等为主[4]。本研究所用的中药祛斑面膜由当归、木瓜、桃仁以及杏仁等组成,其中,木瓜能够改善面部血液循环、疏通面部经络;当归补血生肌;杏仁利肺宣降、美白;桃仁苦泄破瘀;诸药合用,能起到养血活血及美白消斑的作用[5]。
腹针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常见的治疗手段,通过针刺天枢穴,能通调大便;针刺气穴,能滋阴补肾;针刺关元、中脘穴,可健脾益肾;针刺风湿点,能活血化瘀、祛瘀通经[6]。本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皮损总积分和下降指数优于对照组。提示中药祛斑面膜联合腹针治疗黄褐斑,可显著提升临床疗效,促进皮损面积和颜色消退,建议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