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健丽
龙泉窑是浙江省著名的青瓷窑址,位于龙泉市境内,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是它的极盛时期,①至明中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龙泉窑青瓷以其纯美葱翠的釉色、优良的质地和多种造型及精美的花纹博得人们的喜爱,是我国古代青釉发展的高峰,自问世以来,产品远销国内外,对国内众多瓷窑乃至东南亚、中东地区的陶瓷生产都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对宋代龙泉窑青瓷的特点和反映的时代风貌进行论述。
图1 北宋中晚期 龙泉窑青瓷刻花梅瓶
依据考古出土资料,宋代龙泉窑青瓷分为北宋早期、北宋中晚期、南宋早期和南宋晚期。
北宋早期的瓷器常见的产品有盘、碗、盏托、执壶、盒、罐、梅瓶、多管瓶、盘口壶等,器型纤巧,式样优美。碗、盘常作荷花形式,口沿多处凹进,圈足微微向外撇。多管瓶是这个时期新产品,有四管、五管等。该时期器物胎薄,质地细腻,呈白色,多数器物施淡青釉,部分瓷器外底无釉,用垫环托烧,圈足凌空,有的圈足外撇,足底包釉,外底留有泥条或泥点痕迹,瓷器普遍装饰刻划花,花纹有莲瓣、牡丹、菊瓣、梅花、水草、蕉叶、鱼、鸭、水波纹、龙纹、云纹、八卦和弦纹等,线条纤细娴熟。
北宋中晚期的瓷器有碗、盘、钵、盆、盒、执壶、梅瓶(图1)、盏托、盘口壶、多管瓶(图2)和罐等,多数为饮食器皿,造型古朴大方,为价廉实用的大众产品。胎呈灰色或淡灰色,施釉薄,釉色青中带黄,碗、盘、盏托等小件器物,外底用垫环或垫饼,放在匣钵内烧成,器物的外底无釉,露灰色胎,有的留有泥点、垫环或垫饼痕迹。瓷器上盛行篦划刻划花装饰(图3)。花纹题材丰富,有团花、篦纹、浪涛、云纹、莲花、荷叶、缠枝牡丹、蕉叶、莲瓣、水波和垂叶纹等。北宋晚期偏晚时开始用刻划的莲花荷叶装饰瓷器,其他纹饰都装饰在执壶、梅瓶、粉盒、盘口壶和多管瓶等器物上,在一件器物分层刻划几种花纹,装饰很讲究。篦纹由中期的多而密变为逐渐减少。在执壶、盘口壶的腹部,常用直线将腹部分成四至八瓜瓣,多数为六瓜瓣。这时期多管瓶兴盛,是作为丧葬用的冥器使用,器型较北宋早期瘦长而秀美,北宋末期出现分二级的多管瓶。
图2 北宋中晚期 龙泉窑青瓷刻花五管瓶
图3 北宋中晚期 篦划刻花纹碗
图4 南宋早期 龙泉窑青瓷五管带盖瓶
图5 南宋早期 龙泉窑青瓷划花花口盘
图6 南宋晚期 龙泉窑粉青釉折沿洗
南宋晚期瓷器的种类十分丰富,有碗、盘、杯、盏托、执壶、扁壶等饮食器皿;罐、盒、灯盏、渣斗、熏炉等容器、灯具和卫生用具;笔筒、笔洗(图6)、砚滴(图7)、笔架、砚(图8)等文房用具;花瓶(图9)、烛台、香炉(图10)、佛像(图11)、八仙人物塑像等陈设供器,此外还有鸟食罐、象棋等娱乐用瓷。每种产品有很多样式,如瓶有堆塑龙虎瓶、梅瓶、凤耳瓶、鱼耳瓶、龙耳瓶、穿带瓶、觚式瓶、尊式瓶、琮式瓶、贯耳瓶(图12、图13)、弦纹瓶、纸槌瓶(图14)、胆瓶、玉壶春瓶;炉有鬲式炉、鼎式炉、簋式炉、樽式炉和八卦炉等,其中荷叶盖罐、葫芦形执壶、福寿炉是南宋晚期出现的新产品,黑胎厚釉和白胎厚釉两类瓷器最为精美,釉层大大加厚,最多上五次釉,工序十分复杂,釉色繁多,有粉青、豆青、梅子青、米黄、蜜蜡、芝麻酱和乌金色。南宋晚期的瓷器通体施釉,器物圈足的底部和三足器的足底无釉,器物的足底有一周纤细的火石红色,呈朱红色,人物、佛像的各种瓷塑的手、脸不上釉,把杯、盅、洗口沿无釉,呈朱色。该时期纹饰的使用不多,且较简单,所见的纹饰有弦纹、莲瓣、牡丹、龙、凤和鱼纹,牡丹、龙、凤采用雕刻和模印而成。此时期重釉饰,久负盛名的粉青、梅子青器物器型规整,制作精致,釉汁厚润,犹如堆脂细腻平滑,优雅凝重令人赏心悦目,将青瓷釉色之美演绎到极致,开辟了中国陶瓷美学的新境界。宋代龙泉窑青瓷形成一代清秀儒雅、超逸出俗、心物划一的美学风范,体现了宋代工艺美术在文人的哲学思想和艺术风格的影响下,所具有的清淡含蓄的艺术风格和设计理念。
图7 南宋晚期 龙泉窑青瓷犀牛形砚滴
图8 南宋晚期 龙泉窑青瓷砚
图10 南宋晚期 龙泉窑粉青釉鼎式炉
图11 南宋晚期 龙泉窑青釉送子观音塑像
图9 南宋晚期 龙泉窑梅子青釉盘口凤耳瓶
宋代龙泉窑青瓷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发展方向,一是结合实用的生活用品,二是专供欣赏的工艺品。实用的生活用品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以及各阶层人们生活的需要;专供欣赏的工艺品则是迎合宫廷贵族和文人阶层需要和趣味,侧重于显示观念意蕴和追求观赏把玩价值,龙泉窑青瓷满足了社会各阶层所需,是时代的缩影。
北宋龙泉窑流行的多管瓶是由汉晋以来的五谷瓶、唐代的多角瓶演变而来的,至南宋中期发展演变为龙虎瓶,从多管瓶到龙虎瓶,表现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特点和内容。
龙泉窑青瓷多管瓶,也称多嘴瓶,大都在浙江丽水地区的龙泉市、庆元县、松阳县、遂昌县等地宋墓中出土,多数与盘口壶、执壶成套出土,多管瓶装谷物,盘口壶装酒,是当时社会葬俗的一大特点,多管瓶、盘口壶等冥器,均系龙泉窑根据当地丧葬习俗的需要而生产。多管瓶内装稻谷随葬,反映了古代的农本思想和“民以食为天”的观念,也体现了尊祖先、祝祷亡者的传统美德,借助这类冥器寄托辟邪去灾的美好愿望。龙泉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五管瓶上的一段文字就是证明,瓶的盖内墨书“张氏五娘五谷仓柜,上应天宫,下应地中,荫子益孙,长命富贵”的文字。②
到了南宋中期,多管瓶演变为龙虎瓶。龙虎瓶(图15)的出现,反映了道家的宗教思想。《淮南子·天文训》解释:白虎是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的合称。西方是金星,主管它的天神是少昊,辅佐是金神蓐收,手执矩而治秋季。保护神是太白,代表兽是白虎。白虎的方位是位西在右。白虎也是道教所奉的西方神。道学著作《性命圭旨》篇中记载:“龙从火里出,虎向水中生,龙虎相亲,坎离交济。”道家把八卦中象征水的坎卦和象征火的离卦引申出龙与虎,因此,人们逐渐用龙虎瓶取代了多管瓶,有让龙与虎“相亲”与“交济”,以保亡者冥福、祈生者阳泰的寓意,表明道教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道教在浙江龙泉这一带根深蒂固的影响,体现了道教在当地的兴盛③。龙泉窑青瓷多管瓶在不断演变中丰富沉淀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它是特定历史文化的载体,寄托了人们的一切美好愿望,即对福寿安康的“福文化”的不懈追求。
图12 南宋晚期 龙泉窑粉青釉贯耳弦纹瓶
图13 南宋晚期 龙泉窑粉青釉贯耳八方折角小瓶
焚香、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文人四艺,颇受宋代文人喜爱,从龙泉窑青瓷的功用看,焚香、烹茶和插花皆有体现。
1.香器与宋人香文化
香的作用最早是祭祖、敬神,后来,香的功用逐渐从崇拜走向休闲,是为“玩香”。我国历史上对香的玩赏起源很早,“香”一直是贵族生活奢侈的标志,在民间并不普及。北宋丁谓著有《天香传》,沈立、洪刍均著有《香谱》,在理论上对香的休闲审美进行了总结,这对南宋文人影响很大,玩香成为南宋社会一种普遍的风尚。南宋“香”文化大盛,焚香成了社会性的潮流,焚香为宋人喜好的闲适雅事之一,文人将香炉置于厅堂或摆放于书房案头,读书时点上清香,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妙意境,香烟缭绕,还能驱邪祈福。由于两宋制瓷工艺的空前繁荣,香炉的烧制有了极大的发展,从南宋龙泉窑青瓷看,瓷香炉使用得很普遍,造型有鼎式炉、鬲式炉、簋式炉、樽式炉(图16、图17)等仿古器型,是仿三代青铜器的复古产物,典雅庄重,瓷质圆润,用这些瓷器焚香既可以清心悦神,又可以发古之幽情,这正是宋代文人士大夫书房案头都会置有香熏或香炉的真正缘由,龙泉窑青瓷烧造的各式仿古香炉,与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是一种情趣和意境的载体。
[3][4][5][10]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罗念生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第154、147、147、150页。
2.茶器与饮茶文化
宋代是茶文化的兴盛时期,饮茶是宋代文人所倡导的美感极强的休闲活动,因饮茶品茗的艺术化和斗茶、点茶的兴起,宋人对茶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龙泉窑青瓷茶具的设计适应了这种需求,如茶壶的注嘴较长,呈抛物线形,注嘴的出水口圆小俊削,嘴与瓶身的接口大,保证了点茶成功;斗笠盏(图18)深腹、斜腹壁和敞口状的造型,有利于点茶的需要,龙泉窑青瓷的茶壶和斗笠盏是适应宋人点茶的需要而设计的,并在社会中层广为流行。宋代文人的饮茶活动还常与玩香同时进行,这样就具有了双重美感。“茶鼎声号蚓,香盘火度萤”(陆游《道室夜意》),范大成云“睡觉有忙事,煮茶翻续香”(《王园官舌睡起》),“煮茗烧香了岁时,静中光景笑中嬉”(《并午新正书怀十首》),“丹房火鼎频添水,衣柜香炉就焙茶”(《次张以道韵》)。④
3.花器与“插花”文化
插花活动在中国出现大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作为宗教活动而使用,到了宋代逐渐成为日常习俗。有的学者认为,“瓶花本来是从礼佛的香花供养而来,演变过程中伸展出室内陈设和几案清玩的一支”,⑤在文人清赏风气的兴盛背景下,除了香、茶之外,插花成为文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人插花所占比重很大,作为四艺之一的插花,无论插花是出于礼佛、祭祀、陈设还是清玩的目的,均力求精致典雅,与之相关的花瓶也相应的成为鉴赏的重要构成要素。插花所用之瓶最早多是用日常器皿充当,其选择出发点则是造型与所插花能否形成完美的视觉效果,一些造型优美的器皿逐渐被沿用,插花习俗对龙泉窑青瓷器皿造型样式的影响很深,龙泉窑青瓷大量烧造的各式各样的瓶,如长颈瓶、胆瓶、梅瓶、玉壶春瓶、花觚、琮式瓶(图19)、莱菔瓶、纸槌瓶,其匀净无暇的釉色,古雅的造型,表现出“天工与清新”的美感,成为文人雅士书房风雅的重要点缀,为各种环境下生存的文人士大夫带来一份闲适和清香,鲜花插瓶在宋代才开始兴盛,是顺应高坐具、室内陈设以及文房清玩的兴起而产生的。
图14 南宋晚期 龙泉窑粉青釉纸槌瓶
图15 南宋早期 龙泉窑青瓷堆塑龙虎带盖瓶
以赵宋王朝为代表的宋文化,从文化心理上说是一种细腻深微的内敛型、相对封闭、较为精纯的本位文化;从文化风格上谈是一种雅俗协奏、淡雅舒缓的大文化。艺术的张扬与浪漫,文人生活的精致优雅抑或腐化奢靡,两宋之下恐无出其右,两宋是一个世俗生活愈益精致化和“诗化”的时代,崇古之风盛行,文人士大夫所关怀的寻常事物中也浸入古人的风雅与精致。而这一切都深刻地影响到工艺产品的精神取向,如龙泉窑瓷器主要靠釉色取胜,追摹青铜器、银器和玉器的形制、颜色及质感,龙泉窑青瓷精巧完美的造型,匀净无瑕的釉色,表现出“天工与清新”的美感。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发展到两宋时期,形成了比较完美的范式和境界,并集中地表现在陶瓷、文房用具等品类上。发达的手工业和尚文重理的文化氛围,为保持造物与文人主体审美理想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一代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
宋代龙泉窑青瓷充分地物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意识,无论是制作技术的传承,还是器物纹饰的流变、形制的变迁和延续方面,都和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背景、社会生活因素、文人乃至民间匠人的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在一起。
图16 南宋晚期 龙泉窑粉青釉模印贴花缠枝芙蓉纹樽式炉
图17 南宋晚期 龙泉窑粉青釉樽式炉
图18 南宋晚期 龙泉窑粉青釉刻花斗笠盏
图19 南宋晚期 龙泉窑梅子青釉琮式瓶
注释:
①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第274页。
②王国平《龙泉窑多管瓶的演变及文化内涵》,《浙江工艺美术》,2000年1期。
③光绪《龙泉县志》记载:“琉华山,在南一都,距县七十里,亦名仙山。山顶有仙人遗迹铁香炉。在焉山下即琉田(今大窑),居民业陶。”
④参见南宋周密《武林旧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62页。
⑤扬之水《宋代花瓶》,《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1期,第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