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珊
(山西财经大学新闻与艺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授之以“鱼”,而是要授之以“渔”。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摄影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在原有的绘画基础上熟练掌握摄影技术,并引导学生依据自己本专业的特点和学科要求,进行有针对性地专业探索和创新,开发学生的潜能并提高审美能力。这就要求艺术专业的学生将所学摄影技能与本专业知识相结合,转化成一种审美意识,从而获得全新的视觉感受和更高的审美体验,并能够准确地向社会和大众表达所学知识,从而为专业的提升和发展做出贡献。
摄影作为一种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造型艺术,在现代社会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它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并捕捉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对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摄影教学应当从技术和艺术两方面着手,既要让学生掌握娴熟的摄影技术与技巧,又要帮助学生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让他们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
然而,纵观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摄影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即更侧重技术性,将掌握摄影的基本要领和技巧作为主要教学目的,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提升,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个性的挖掘,再加上艺术生文化课水平相对较弱,知识面较窄,尤其是文学、美学、艺术欣赏等方面的修养欠缺,致使这一问题更为突出,而这与摄影教学为当代艺术设计服务的教育理念是相违背的。
艺术本身就是为了创造美,但当今社会却充斥着许多低级趣味的事物,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一些人急功近利,将一些低俗的东西看成是高雅艺术。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审美认知能力低下,审美情趣发生了偏向,对于那些更能表达深刻思想、智慧精华、人类灵魂的艺术作品感知偏弱,无法正确欣赏和体悟优秀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内涵,辨别不清高雅与庸俗的界线。
人文精神是在人类文明进程中逐渐累积起来的,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形成和完善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向受教育者传递文明、道德以及真善美的过程,也是唤醒和引导其走向人生和谐与幸福以及个体人格完善的必经之道,是人性的需求。只有在正确的人文精神的引导下,学生才能意识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才能勇敢面对并改进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
人文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经验及智慧(即人文知识),从而培养他们对自己、他人及环境的人文理解和人文关怀,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其身上的人文需要,并最终促使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树立高尚的人文理想,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人文教育的缺失在课程内容设置中的具体表现主要是美学、艺术史、视觉心理学等课程的缺失,这些课程都旨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一个学生如果没有接受过美学和艺术史论的系统教育,缺乏人文素养,那么他的灵感与思维、品位与审美能力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大局限。
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与手机的普及,生活中人们可以随时记录下让自己满意的美好时刻,然而,只有真正能让大家过目不忘的摄影作品才能称为好作品。因为这些摄影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使人产生共鸣,能触动人们心中的真善美。
例如,华商报摄影记者胡国庆于2008年5月19日拍摄的《手术中的默哀》,在2008年底获得了由国家版权局主办、中国摄影家协会承办的“2008感动中国全国摄影大赛”唯一的特级收藏奖。这张照片色调偏暗,人物面部表情不太醒目,肢体语言也比较静态,因而很容易被忽略。这张照片之所以获得特级收藏奖,原因在于它深刻体现了人性、人道,张扬了人文精神,折射了人文境界。照片中,一边是白衣战士在抢救地震中伤者的生命,另一边是暂时插不上手的医护人员,在全国哀悼的时刻,向在地震中的罹难者默哀。这种一动一静、一张一弛、拯救生命与悼念亡灵的对比手法很好地烘托了主题,准确表达出了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摄影作为视觉表现的重要手段,在艺术设计的创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尤其表现在产品的广告宣传中。当前艺术设计的画面表现形式和语言有很多,但产品宣传广告和海报采用最多的表现手法仍是摄影,因为相比书法、绘画等,摄影能够最迅速地满足客户需求,向广大消费者进行宣传。摄影能够真实准确地展现广告所要表达的内容,让消费者更加直接地了解产品。广告摄影的画面有强烈的写实能力,能真实再现物体的色彩、形状、质感,给消费者以直观感受。摄影技术的发展,为广告摄影提供了新的选择,让摄影在“生产”过程中速度更快成为可能。一幅好的摄影作品使艺术设计在内容上更加丰富,视觉上更加真实,应用上更加方便,宣传上更加深入人心,这几者有机结合使得摄影相对于书法、绘画等其他表现手法,在企业或商品的推广与宣传中更具优势。目前,摄影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平面设计、网络广告、出版印刷、新闻传媒等众多领域。
例如,关于环境保护的广告图片,图片中是一个造型奇特的垃圾回收机,这个机器整体像一条鱼张着口,这种设计很独特,很有创意。作者在造型的表现上简单明了,很好地表达了主题及其本身代表的环保意义。张开的口好似在呼吁大家不要乱扔垃圾,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样是保护环境的广告,但是不同的执行方式,会给人不一样的感觉。此广告案例非常新奇,有创意,构思巧妙,独具匠心。广告创意者把所要表达的产品定位、产品功能、产品内涵以一种高内涵、高品位、高艺术化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产生了很好的表现效果,进而将产品理念更好地传达给观众。
通过对一些比较经典的艺术设计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不论是艺术设计还是艺术摄影,优秀作品必然是具有人文素养的,这给我们摄影教学的启示就是,一定要注重对摄影者人文素质的培养。
首先,高校应当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发展,重组并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师资结构、教育资源,满足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加大艺术设计专业中人文学科的课程比例,包括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史、摄影史、视觉心理学、传播学等,让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及艺术修养。
其次,教育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因此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样具有重要作用。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涉及人文、科学和社会等领域的学科,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率先垂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之具有优秀的人文素养和积极的价值理念。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密切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关爱社会中的弱者,通过产品设计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理性的消费,并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最后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讲座、论坛、竞赛,开阔视野,在不断提升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人文基础知识有机结合到专业知识的讲解中,让学生知道每一门学科都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从而加强对学生思维方法的训练。在实习课程、外出写生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高校艺术采风写生课一般都应安排在恰当的时间(自然景致最佳的时间)去进行,当学生置身在大自然中时,可以结合古诗词的讲解,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自然美,提升审美体验。在参观古建筑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欣赏古建筑、感悟传统的审美理念,增强学生对古建筑的理解,从而把自己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形成绘画语言,找到艺术表现的规律和特征。在观察和感悟中训练学生的构图和色彩表达能力,在错落有致的画面中用恰当的色相、明度、纯度去描绘自然之美,掌握构图和色彩规律。在实践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大自然中领悟艺术规律,使其艺术个性得到陶冶和熏陶,激发他们对艺术设计的激情和动力,同时也为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让设计艺术灵感在大自然和生活中得到滋养。
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摄影教学实践中,摄影赏析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教师应当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接触、欣赏大量的优秀摄影作品。
当看到一幅优秀的摄影作品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作品的创意、构图、用光等展开讨论,深入分析,让学生领悟到“为什么要这样拍”“为什么美”“美在哪儿”,要使学生明白拍摄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知道应当“追求什么”。一幅好照片一定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要有一个能吸引人的主体,同时要画面简洁,而这些是在按下快门前应该考虑清楚的。
在欣赏他人作品时,应当多研究别人要表达什么?又是如何表达的?采用了哪些技巧方法和表现方式?摄影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其主要功能在于表现、传达创作者的观点与看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剖析、研究摄影艺术家的艺术语言和思维,通过经常性、实践性的欣赏训练,让学生思考揣摩摄影家采用了哪些拍摄手法和技巧,运用怎样的构图形式,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拍摄,从而提高学生对图片的鉴赏能力和对图像的评判、比较、筛选与后期效果处理能力。
在摄影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欣赏与构思能力,督促、鼓励学生进行摄影艺术语言的思考和探索,体会摄影与当代绘画、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多维影像的结合所呈现出的形式多样的视觉形态,从而有利于夯实和拓展学生的核心知识结构。此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创作实践。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观察能力与主观表达能力,逐渐掌握摄影基本技巧及其艺术表现手法。
艺术摄影教学属于人文教育,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师必须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鉴赏、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分析。通过比较、鉴别、讨论等方法以及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如电影、访问、参观、参赛、影展等,增强学生的形象感受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其审美水平和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