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萍
(昌乐县环境保护监测站 山东潍坊 262400)
近年来,部分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较以往有了巨大提升。但部分农村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水环境保护相关工作有所缺失,导致经济与环境发展不协调,使得水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一些局部性的水资源污染由于未得到及时控制,逐渐转变为区域性的水资源污染[1]。同时农村水环境污染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污染源头较多,对相关治理工作提出了挑战。此外,由于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使得城市水污染逐渐蔓延至农村。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依然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的情况,使得水污染治理成效甚微。总体上来看,部分农村地区水环境治理情况不容乐观,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农村水环境污染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乡镇企业污染现象较为严重。近年来,部分农村地区乡镇民营企业发展步伐较快,它们在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些乡镇企业多为小规模企业,经营行为欠缺规范,为了自身利益忽视环境保护,存在随意排污的情况,导致农村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严重威胁到农村居民健康。(2)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较大。部分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村民缺乏环保意识,生活污水未经过任何处理便直接排入沟渠或河流当中,甚至存在任意排放的情况;部分村落条件较为落后,基础设施不够到位,存在生活垃圾随意堆放的情况,一些难以降解或无法降解的有害物质会对周围水域及土壤造成十分严重的污染。(3)城镇水环境污染逐渐向农村地区蔓延。部分城区规模逐步扩大,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市环境控制变得愈来愈严格,这使得城市工业、生活污水、垃圾等逐渐转向农村地区[2]。一些乡镇企业承接了部分高污染初级产品生产,造成城市污染向农村蔓延,加重了农村水环境污染程度。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环境保护,实现经济与环境同步发展。一方面,要转变经济发展理念,通过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实现新型农村发展路线。对于临近城市的农村地区可借助城市中的高新技术对农村工业进行改造,逐渐优化农村工业结构,实现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同时要将农村工业集中起来,进行集约化管理,并实现基础设施共享,以此来提升资源利用率,有效控制水环境污染源。对于一些相对偏僻的农村地区,要树立“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理念,从源头上杜绝水污染。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并加大违规惩戒力度,督促民营企业规范自身行为。
农村政府要与地方龙头企业合作起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基础设施布局,不断提升农村污水治理水平。例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推出形式多样且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并加强相关宣传工作,让农村居民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要加强农田管理工作,推广生物农药进行农业病虫害防治;构建治理试点及示范工程,建立系统化的水渠管网以及排污管道;还可鼓励农户个人投资、政府协助兴办微型水利工程。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引导作用,对农村污水处理厂兴建、污水管网铺设以及工业污水处理配置等进行统一性规划,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污水处理体系。
农村地区要加强新型污水处理技术推广,合理筛选合适的技术工艺,实现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创新。通常情况下,先借助物理方法来去除固体悬浮物,然后采取化学或生物方法对小型颗粒物以及有机物进行处理,再进行降解或无害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可推广人工湿地治理技术、生态沟渠技术、稳定塘技术等。利用这些新型技术不仅能够获得良好的污水防治效果,还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再生资源,实现农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在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并加强相关宣传工作,获得农村居民的认可。在相关部门、企业以及农村居民的共同合作下,将农村水环境保护好、治理好,实现新农村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生态农村奠定良好基础。
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农村水环境问题日趋突出,需要予以高度重视。在农村水环境治理过程中,要实现经济与环境同步发展,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尽全力推广污水处理技术,逐渐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水环境治理体系,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