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燕霖
(泉州经贸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福建作为经济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批准设立给福建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但职业教育水平低则制约了该省的发展,无法满足智能制造、大数据技术、现代化农业等领域的人才需求。由此可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培养素质过硬、能力过强的职业人才队伍显得尤为迫切。福建省委政府近几年在发展职业教育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省内职业教育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很好地解决了地方产业发展应用型人才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完善了省内的职业教育体系。然而,国际国内经济局势日益复杂,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探索福建高职院校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既是完善福建高职教育体系,也是福建高职发展的需要,更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德国与瑞士在高职院校建设上一直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两国很好地解决了高职院校培养出“只会理论,不会实践”的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对两国高职院校人才模式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企业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得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创新型教师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福建高职院校中该类教师人才存在数量少、水平低的问题。只有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补齐创新型教师人数不足的短板,才能够提高福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能力[1]。
截至目前,福建省范围内高职院校总数已经突破40所。按照省教育厅的整体布局,2019年全省“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为16所,其中6所为重点建设项目,其余为培育项目。要求这些示范性院校要主动适应区域和行业发展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按照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特色发展、打造品牌的建设思路,在建设福建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示范性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大使命,各院校将加强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并努力开展对“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创造福建高职院校建设的新格局[2]。不仅如此,还要与省内的规模较大的企业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不断提升福建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联合培养模式还可以解决企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实现精准培养、精准就业。然而,福建省现阶段的高职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高职教育资源亟待丰富,且同时具备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师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更加亟待解决。所以,导致全省范围内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能力薄弱,并没有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因此出现了人才同质化严重的现象。由此可见,只有采取“引进+培养”相结合的创新型教师建设模式,提高对骨干教师人才的重视程度,与企业建立常态化、持续性的合作,才能够有效解决现阶段高职院校面临的问题[3]。
泉州经贸学院是一所财经、商贸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设有会计系、商务系、信息技术系、经济管理系、轻工系等8个教学系(部)和慈山分院,共设28个专业,涵盖财务管理、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移动商务、连锁经营管理、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移动互联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服装设计与工艺等服务泉州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专业。在这些年的发展中,财经类专业已经具有可见的成效,品牌声誉已经达到一定知名度。
长期以来,该学院一直保持长远的眼光,注重教师队伍全面的培养,对于产业、行业的联系也积极发展并加强紧密合作,势必要建设一个比较完善的专业、课程、师资和实训基地等。同时,该学院创新教学模式,除传统的工学研结合,积极推进顶岗实习全新的教学模式,并且在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注重教师队伍的实践性培养,将教师队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但仍有不足,该学院在师资结构上不尽合理,双师素质也是参差不齐,专业带头人缺乏是其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学,以及往后良性传承发展的持续。对此,总结如下几个建设创新型师资队伍的问题:
该学院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时,教学内容常常比较单一,仅限于常规的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对于理论知识的应用以及实践的真实案例进行扩展传授。这一类教师就是属于理论型教师。因此,如何改变教学团队中理论型教师比例是一个关键点,可将行业企业专家作为教学团队的主体,而这必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在培训方面,骨干教师没有很好地进行培训,尤其是培训力度方面。在知识的更新上,教师局限较大,不能及时获取新知识,因此在教学上较长时间处于较为落后的地步,不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同时其在科研方面也不具有较强的能力,一些创新创业的新理念无法在课堂中得到良好的教学和传授。除此之外,由于在连续脱产锻炼的时间上的限制,以及培养中没有企业的较好参与,导致教师缺乏主动性,最终培养双师素质应有的效果也没有达到。
学院专业师资队伍的知识水平有所限制,目前在专业和学科上的知识是比较可靠,但缺乏新的东西,一些新技术虽然能进行教学,但却不能进行详细传授,对技术本身的内涵还没有较好地掌握。虽然拥有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但这些教师大部分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缺乏实际的企业经验,这就使课程在设计时并没有完全切合到实际的工作之中,专业的定位也显得较为偏差。
新时期下,该学院在原有的师资建设队伍下继续加强完善,除了继续优秀人才选拔,也要严格注重提升教师能力,同时对兼职教师进行聘请,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积极联系企业,双方共同合作对教师进行培养,使“校企互通,人才共用”机制能良好地运作起来,为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奠定基础,也为企业一线人才的发展提供舞台,吸引其积极参与教学工作。
(一)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这个培养不仅仅限于教育理论水平方面,还要注重专业建设和科研应用两方面的能力培养。同时,从现有教师中选拔较为可靠的人才进行深造,主要是副高以上人才,借助国内外进修学习的机会,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不断地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各项能力,使其具有更高的理论水平,能够更好地对专业进行建设和管理。除此之外,参加更多的专业的课题研究、各种国内外会议以及企业兼职等,能够更好地锻炼和加强带头人的科研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保持与先进技术同样的步伐,在行业中作为引领者带领行业的进步。在政策和措施方面也要进行不断改善,为专业带头人提供更为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开展工作,同时专业带头人要起到更多的作用。比如,在国家级级别的项目中,其作为主要人员参与其中,也可以参与主持省部级别的各项工作和项目以及专业的教学工作,为教学的建设和改革提供可靠帮助,引领行业的不断发展[4]。
(二)定期开展青年骨干教师科研培训工作,在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前提下,尽可能为青年教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可能,并且完善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为其进行专业技能锻炼提供场所,同时将青年教师分成各个团队,鼓励各团队参与横向课题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以论文的形式进行展示[5]。此外,为青年骨干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技术应用以及教学研究服务,为其专业水平以及创新教学水平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从青年骨干教师中寻找部分资质优良的教师,派往企业进行学习,在企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专业技能师傅的指导,在针对性的结对帮助过程中,使其能够掌握第一手的专业技术信息,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培养双师创新型教师为教育工作重点,一方面注重业务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应当注重师德的修养。在保证队伍视野开阔性的前提下,融以技术为首的专业技能应用与职教理论研究为一体,打造全新的骨干教师队伍,并在课程改革以及工学结合方面进行创新突破性研究。
(三)全方位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形成以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为主的高素质、高人才师资储备力量。面向社会企业,公开招聘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并为其提供合适的职位任教。实现行业和企业的全方位联合,通过行业专家的技术指导,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同时也借助教师深厚的理论储备,推进专业技能的优化与改革。以学期为单位,定期开展兼职教师工作会议,以便能够全方位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力,实现教学水平的全面优化。兼职教师应当积极参与专业以及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计划等,以工学结合作为突破点,在任务导向下充分发挥项目的驱动作用,以便充分发挥其在设计以及施工方面的实践优势,实现经验利用的最大化。对于学校而言,与企业之前的合作能够加强其信息动态管理的情况,当然这也对人才信息库的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尽可能保证校内专职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动态平衡与稳定。基于这一考虑,学校应当统筹兼职教师的年度工作,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同时完成兼职教师的专业教学教研工作部署,每学期的最低活动次数为5次。此外,以学期为单位,开展各项工作会议,制定针对性的教学培养方案,真正做到工学结合,充分发挥项目的驱动作用,也为兼职教师施展自己的设计及管理优势提供舞台。通过上述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技术性,也为行业企业专家以及能工巧匠走进校园提供了便利与途径,不失为一项良策。
(四)组建创新型教学师资科研团队。在校内选拔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并组建创新型教学师资科研团队,学院为该师资团队提供专项科研经费。通过该创新型师资科研团队发挥群策群力,进行学院相关创新创业课程的改革与研究,对各专业相关课题统一立项申报,指导学生参加各相关创新创业比赛等。提升该创新型师资科研团队的教学、科研、比赛等能力,激发该团队的积极性和内动力,促进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发展[6]。
(五)尊重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是保证大学焕发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因此,要尊重并给予每位教师一定限度的自主独立思考并研究问题,使他们的创造愿望得到支持并进而转化为创造成果。鼓励教师以课题科研等创新研究反哺于课堂教学创新,最终达到教师的课堂教学创新与科学研究探索共同提升。
综上所述,福建高职院校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通过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定期开展青年骨干教师科研培训工作,全方位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形成以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为主的高素质人才师资储备力量,并通过组建创新型教学师资科研团队、尊重学术自由等多种途径,打造优秀的创新型师资队伍,为完善福建高职教育体系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