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1-20 17:50刘阳彤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专业人才文化产业课程体系

刘阳彤

(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0)

文化产业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我国将其提升至国家重点战略的高度,相继出台了不少相关的政策,文化产业的发展如火如荼。近些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已然渗透到各行各业,人们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运用,不断地改进旧有的生产生活模式以及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对于大多数的文化企业来说,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际,最缺乏的将会是采集、收集与分析数据的管理专业人才。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培养高端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就成为了高校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大数据时代及其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素养的要求

(一)何为大数据时代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认为,大数据是指极尽所有能够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参考。大数据具有大量性、高速性、多样性和价值性这四个特点。大数据是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在人们没有足够能力采集和处理超大规模数据时,所采用的是抽样的方式来进行总体的估算,这就存在着一定的误差,导致最终无法获得更为精准的信息。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依靠计算机系统自动收集,确保所获得的数据信息完整,在搜集分析中不会产生误差,在合理算法的基础上得到的信息具有传统数据分析无法比拟的决策参考价值。

(二)大数据时代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素养的要求

首先,大数据时代所需要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应兼具管理技能和文化艺术知识能力,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更多地掌握计算机技能,包括简单的计算机硬件故障的检测和维修、网络多媒体的应用以及简单的编程和数据库信息维护等。虽然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该专业人才主要面对的是一些已经开发出来的现成的管理软件和数据库,但为了与实际工作相匹配,有时还是需要对已有软件和数据库进行一些修改的。其次,大数据时代所需要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应该具备较好的数据挖掘与分析的能力,也就是能够根据数据库数据信息挖掘出与行业相关的有用信息,并且对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对行业发展前景等做出预测的能力。因为面对着瞬息万变的文化消费市场和激烈的同行业竞争市场,良好的数据挖掘与分析的能力可以为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有力的数据支撑。再次,大数据时代所需要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应掌握更多的管理运营方面的知识,能够利用数据挖掘得到的信息分析企业的运营风险、分析企业人力资本优劣势、分析提供有效的行业市场前景预测等。第四,大数据时代所需要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还需要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具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地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行业最先进的知识理念,与时俱进。

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在企业中的现状及高校培养模式问题

文化产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提升我国综合实力等重大使命的核心推进器,现在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的亮点。文化产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日益突显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数量少、专业度低和结构不合理。所谓的人才数量少,是指缺少复合型人才,也就是既懂得经营管理又懂得文化艺术,或者是既能够文案策划又能够市场营销,并且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数量也是严重缺乏的。所谓专业度低,是指一些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员对于行业的政策法规并不熟悉,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动态不能够实时掌握,对于市场化的运作并不擅长;所谓结构不合理是指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并不合理。笔者认为,文化产业所存在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数量少、专业度低和结构不合理问题的主要根源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合理。虽然近些年,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部分高校已经进行了一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化

一方面,在学科的分属上,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属于社会科学类,计算机专业属于理工科类,因此在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中,高校很难培养出既具有扎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基础,而又同时具备计算机能力的管理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培养目标对数据分析、决策等能力的培养还没有重视起来,这就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功利化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面临着市场化、大众化等多重竞争压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出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高校在培养模式上过多地去强调和关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技能,学生也只是对本专业的技能证书的获取感兴趣。

(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普遍缺乏批判思考的能力

虽然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地去探索实践教学课程以及通识教育,但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停留在被动接受知识的阶段,缺少反批判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多数缺乏自我学习能力

高校在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师课堂授课的模式,较少有实践课程的安排,并且教学的手段也较为单一,这就使得该专业的毕业生只知道怎样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缺乏自我学习的能力,这也是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接受新知识新信息能力较弱的原因所在。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树立培养理念并以就业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基本培养理念是以文学艺术素养培养作为经营管理的基础,在加强学生社会观察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根据这个基本培养理念,定位出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文化艺术鉴赏能力的,能够把握文化产业经营运作规律的,了解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趋势并具备现代经营管理基础知识的,能够在文化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从事文化艺术管理、文化产业业务设计等的高层次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对所培养人才基本规格的规定,是高校明确教育方向、制度、方法、内容等的基础。不同类型的高校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有自身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特点。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实际,应当具有市场意识,紧密结合文化艺术市场发展趋势,以就业为基本导向。

(二)科学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应用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注重课程之间的交叉渗透,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努力使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在建构科学的课程体系过程中,首先要对课程体系进行一个整体性的优化,树立起一个文化产业与事业双赢的发展意识,在课程设置当中渗透文化事业管理的有关内容;其次,要以研究文化产业价值链为切入点,把握好文化产品由生产、流通到消费等各个环节的特点,积极寻求奠定课程体系的牢固基础;最后,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要突显出高校自身的专业优势,要充分植根于当地特有的文化产业资源,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从而完善学科知识结构。

(三)积极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文学艺术鉴赏能力的、具有组织管理及营销策划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实践教学,通过投入更多的经费及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等途径,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实践性教学环节纳入到专科课程教学体系当中去,使其贯穿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

(四)采用校企联动的培养模式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校可以寻求与数据平台商的合作。首先,高校可以提供必要的场地和配套设施,由企业负责大数据平台的具体实施工作,提供文化产业软件平台及行业的数据资源等;其次,高校可以从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出一个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标准,突出大数据时代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特点。企业大数据处理人员作为教师直接参与大数据分析处理课程的授课,并且负责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为学生提供利用大数据进行行业数据分析处理的高质量指导。通过这种方式,高校可以解决因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与计算机专业学科分属问题而导致的专业知识结构较为单一化的问题,使得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大数据时代文化产业的实际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结语

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的是集经营、管理、策划于一体的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主要有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该专业的人才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网络数据信息应用与操作的能力。由于目前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着专业知识结构单一化、人才培养功利化及不重视人才的批判思考与再学习能力的培养等问题,使得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出现了数量少、专业度低和结构不合理等现象。对于这个问题,高校应采用树立培养理念并以就业为导向,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积极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采用校企联动的培养模式等方式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这样才能使所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更加具有竞争力。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文化产业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中国视光学相关专业人才互通职业评价体系建立构想与实施方案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黑龙江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激励机制研究*
德国拟启动实施专业人才战略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高职机械行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