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益慈善高职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9-01-20 17:50白晓龙李思思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慈善事业慈善公益

白晓龙,李思思

(三门峡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已于2016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法律形式正式针对公益慈善事业出台的专门法,至此做公益慈善就有了法律遵循。公益慈善从一种道德理念上升到国家政策,这既反映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状态,又是我国政府弘扬乐善好施、守望相助的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

中国自古就有做公益慈善的传统,早在周朝时期在中央行政官职中已设立“司徒”一职。据《周礼地官》记载,司徒的主要职能是帮助国君教化民众引领社会形成良好道德风尚,为做好民政工作要采取6项措施,分别是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安富。这是中国历史早期关于官方进行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的重要记载,此后历代王朝都将救济灾民作为重要的施政项目,称为“荒政”。

民间的公益慈善活动从春秋战国已经开始,当时最主要的慈善方式是“施粥”,这种方式虽简便,但效果最为直接,为历代所传承。民间公益慈善的主体主要由佛教和乡绅人士组成,代表性的机构有唐代的“悲田养病坊”,宋代的“义庄”“社仓”等。明清两代的民间公益慈善主体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商人群体在各地设立了“会馆”,这些会馆开设的目的是互通消息,帮助同乡在异地建立联系,后来逐步有了公益慈善的功能。

热心公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相互交往学习中形成的民族共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获得了长足进步,但对公益慈善事业本身的运作规律、公益慈善事业与整个国家社会的互动关系、公益慈善事业对国民素质的养成等方面的研究都比较缺乏,对公益慈善事业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则更加薄弱。

截至2017年底,中国共有社会组织76.2万个,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864.7万人,2017年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640万人,社会组织吸纳就业人口仅占当年就业总人口的1%左右,发达国家社会组织吸纳就业人员的占比数是4.5%左右。中国公益慈善组织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公益慈善专业人才急需补充。

据《中国公益组织人才供需发展报告2016》显示,中国公益慈善组织以初级和中级人才需求为主,公益慈善组织在学历要求上倾向于本科和专科生,对专科生的需求占总需求人数的近四分之一。

一、中国公益慈善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基础薄弱

中国在公益慈善人才教育的探索主要是从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两条线开始的,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作为本科高校,均在原专业上设置了公益慈善管理方向。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于2012年开始培养公益慈善事业管理方向的学生,通过与宋庆龄基金会等组织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018年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第一届公益慈善方向学生毕业,毕业生就业反馈良好。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在研究生教育层面通过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对公益慈善事业展开研究。

公益慈善高职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2016年教育部正式将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作为高职新增专业,列为2017年可招生专业。目前仅有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等极少数高职院校开设了公益慈善事业管理专业,第一届公益慈善专科学生还未毕业。

(二)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中国公益慈善高职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师资力量,目前开设公益慈善专业或者方向的职业院校其师资力量大多来源于社会工作、社会服务与管理、公共事务管理等公共服务大类专业,多数教师缺乏在公益慈善组织工作的经验,对公益慈善组织运行、业务开展、关系维护等方面的认知还不够深入。

(三)缺少专业的合作伙伴

公益慈善事业在中国的发展进步显著,当前行业项目培训面对的群体主要是企业领导、政府官员、媒体从业人员等。真正与正规教育领域进行合作的公益组织、基金会等还比较少。

(四)社会认可度有待提升

公益慈善事业在中国常被认为是“有钱”“有闲”“有力”的人士从事的阶段性的以道德教化为活动目标的短期的活动,具有“小”“散”“乱”的特点,从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与普通民众的生活较远,是一些退休人员和年青志愿者从事的活动。相当数量的民众并不把从事公益慈善事业作为回馈社会的必修行为,只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善行”。

(五)职业化程度不够

由于公益慈善事业在中国常以“活动”的面貌出现,不少民众认为这只是一种短期行为,在此类组织中的从业人员是临时拼凑而成的。这种认识使得民众对公益慈善事业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有所顾虑,公益组织中的人员的流动率比较高,不少从业者把在公益慈善组织的工作当成一种临时过渡。

二、中国公益慈善高职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夯实基础

首先,公益慈善高职教育契合中国正在高速发展的公益慈善事业,夯实公益慈善高职教育首先要牢牢把握政府政策方向,把鼓励公益慈善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用足用活,积极加强与政府公益项目和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的合作。其次,加强校际间的交流合作。公益慈善教育在专科层次、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均有院校参与建设,加强与相关院校的合作有利于构建立体化的公益慈善教育体系,有利于学习先进的公益慈善教育理念,有利于“借船出海”扩大公益慈善高职教育在国内外公益慈善平台的影响力,有利于做好专科学生的深造教育。再次,要主动研究归纳公益慈善高职教育规律,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教材以及学生的研究,及时纠正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最后,财政部门和高职院校本身要加大对公益慈善专业的支持力度。公益慈善高职教育是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是提高国民公益慈善能力、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长远影响。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公益慈善高职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要在三方面着力。第一,加强对已有教师的培训,通过与行业组织、基金会、企业等力量的合作,增加专业教师的行业经验提高其实战能力。第二,引进具有行业经验的新教师。第三,多种方式聘请兼职教师,尤其是加大对公益慈善专业组织内部职员的聘请力度。

(三)主动寻求合作伙伴,构建多元化的合作模式

公益慈善事业是一个对应用能力要求很强的行业。提高公益慈善专科学生应用能力的举措包括:首先,积极对接有政府支持的公益慈善组织,比如与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基金会等开展联合办学。其次,加强与公益慈善机构的联系和交流,共同研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参与项目建设,联合培养人才。再次,积极与国际公益慈善力量相互合作,国外公益慈善教育发展较为成熟,通过合作可以优化公益慈善高职专业的发展方向,扩大学生的就业区域。最后,主动拜访企业探寻合作出路,建立公益慈善企业数据库,定期发布企业公益慈善事迹,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美誉度,为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慈善营造良好氛围。

(四)多维宣传提高社会的认可度

公益慈善高职院校要联合政府机关、本科院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为公益慈善专业化发展做推广工作,逐步扭转全社会对公益慈善事业的看法,变普通民众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变“求我参与”“邀我参与”为“我要参与”“我请参与”。加大公众人物、社会名流参与公益慈善的宣传,强化公益与时尚的结合,为公益慈善事业加入时尚元素,变传统道德说教为对美好、时尚、梦想、“特立独行”等观念和生活的追求,以此吸引年轻人对公益慈善的关注和参与。公益慈善是一个长久的事业,需要专业组织专业人士长久的努力和坚持,在推广公益过程中,要减少“道德绑架”,杜绝以公益慈善之名对企业和个人进行“价值评判”。

(五)促进公益慈善职业化

公益慈善组织在国外是一类重要的社会组织,其影响力已经遍布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益慈善高职教育是打造公益慈善专职人才的基础力量,加强公益慈善职业化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1)确立以应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

(2)打造职业院校公益慈善教育品牌,强化对校园公益慈善组织以及师生参与社会公益慈善项目的全方位支持。

(3)构建“专业—职业”发展通道,进行“订单式”培养,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预期。

(4)建设公益慈善高职教育人才库,注重对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和职业生涯统计。将校友作为重要的外部联络力量,定期组织活动加强双方联系,扩大校友对学校专业建设的支持。

公益慈善高职教育目前还处于摸索发展阶段,我们相信在各方力量的帮助和支持下,公益慈善高职教育一定能在中国取得积极成果。

猜你喜欢
慈善事业慈善公益
公益
公益
肩负使命的奶奶
公益
慈善之路
他们承诺捐出半数以上财富投入慈善事业 超过200位慈善家加入“捐赠誓言”
慈善义卖
J.K. Rowling Receives a Rare Honor from Prince William at Buckingham Palace
深入实施慈善法 促进广东慈善事业大发展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