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 300320)
法国话语理论大师福柯认为:“话语不是单纯的语言和文本,是属于同一系统的陈述群;同时话语也是一种权力,是需要争夺的对象”。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特定的话语系统,都拥有自身的话语权。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通过自身的话语系统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说服力、感召力和影响力。“话语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运行的重要载体,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真的价值诉求和教育实效”。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键环节,直接向受教育者传达道德观念和价值诉求,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和高校人才培养的效果。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征,又展示其学科本质,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功能主要是辩护、引导和规范”。具体来讲,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就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做话语辩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做出正确表达和准确阐释。引导受教育者接受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对受教育者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进行规范,促进其知性的发展、德行的养成和信仰的体悟,形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社会责任感,最终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所以笔者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是以陈述为媒介,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发挥辩护、引导、规范之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并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
在2015年,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概念,并列将思想和政治表现在课程名称中,可见教育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属性。重视思政教育话语的政治性和思想性也应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中来。然而,在现实的思政课堂上,往往是把思想性纳入到政治性,甚至用政治性去代替思想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属于意识形态课程,尤其是在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错综复杂的今天,思政课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强化政治意识、增强政治定力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思政课堂上,思政教师如果一味强调政治性,弱化思想性,致使思政教育理念缺失,抹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追求客观真理的本质,大量使用形而上学话语使思政课成为一种空洞的政治宣传。
思想,从历史发展来看,是人类文明进步积累的思想文化成果。就其思政课来说,一方面,思政教师要讲清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优秀的思想文化,用其先进的思想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切实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另一方面,从思政课教学实践来看,思政课堂应是思政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实质上就是要给予思政课堂更大的思辨空间,鼓励师生思想上的交流和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理论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如果思政课堂一味强调政治教化,忽视其思想内涵的解读,那么思政课话语就会缺少理性思辨,陷入口号式、形式化政治宣传的泥潭。这样做,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就不能使学生信服,思政课也难以达到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受政治因素影响,其话语体系也大多充斥着大量的政治宣传和文件的机械化解读,使原本丰富的思政话语体系也变得空调乏味,毫无理论旨趣,令人生厌。当思政教育承载着太多的政治责任与压力时,思政教师往往采取规避自己内心的真实认知,直接用纯理论的文本内容进行授课,由于思政教师屏蔽掉自己真实感受发出言不由衷的声音,就无法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学生自然对纯理论的文本内容难以接受,这样思政课堂就出现了“言者淳淳,听者藐藐”的尴尬局面。话语是蕴藏在人的意愿之下的,是被人们体验、认知而真实流露出来的。一旦崇尚违背自己真实意愿的纯理论解说,那么话语表达就显得苍白无力。此外,人们对理论的认知是建立在“活生生的道德现实生活中,通过实践锻炼,培养良好的理论思维习惯和行动能力”情感体验是理论认知最好的途径,但在“以理论教育为主内容,以灌输教育为主方法”的传统思政课堂里,过多强调政治理论宣传,教育内容又缺少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关的生动事例,忽视甚至无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需要,那么到头来只能显示思政教师思想的苍白和贫瘠以及学生无声的抵触和抗拒,这样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也损害了思政课堂的教育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不能唯理至上,要尊重客观实际,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唯理性的思政话语更多转向生活化、通俗化的大众话语、创造出贴近学生实际的亲近性文本,易于被学生理解、信赖、信服。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多有预设和控制,即有一个固定的话语框架,而这种话语是在政治权威下形成的;思政教师在这种预设情景中往往以权威自居,讲课方式以灌输说教为主,容不得任何与其观点质疑的声音,这在某种意义上就形成了思政课堂“话语霸权”。“话语霸权”在现实中导致高校思政课堂不平等的主体地位。由于在政治话语的预设前提下,思政教师和学生很难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在这种“话语霸权”的影响下,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反而成为被动接受的一方,在课堂永远保持沉默,不再发表自己的观点。此外,这种重单向灌输、轻平等交流的教育方式,使思政教师的教育理念变成了主观性的一厢情愿,通过课本上的价值预设,将一定的价值规则和理论判断一味灌输给受教育者,期待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这种教育理念在当今教育环境下是行不通的。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已经赋予了新时代大学生独立意识、民主意识和自我意识。在课堂上,他们要求自身教育主体地位被尊重,期待更多的话语权。如果思政教师仍然一味的采用灌输式教育方法,不尊重学生平等交流的意愿,那么思政课堂就会成为教师的“独角戏”,其教学内容自然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甚至很多时候会因为遭到学生的拒斥,思政教师陷入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这种灌输说教话语方式与“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现代教育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是引导大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认同和政治笃定。其课程理论基础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马克思理论经典著作是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先导,研读经典著作,可提高思政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使其言语表达更具有说服力。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思政教育话语表达就会显得苍白无力,缺少思想意蕴。若要强化思想政治话语的思想性,就需要思政教师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在学习过程中,思政教师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旨和逻辑结构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学以致用”,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决思政课教学难题。例如用资本论的基本原理解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真实意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原理解读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道路上如何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打破陈规的改革勇气;用马克思在《关于费和巴哈提纲》中对人的阐述来解释人的本质以及科学的人生观是什么等等。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透彻地分析理论,深刻回答现实问题,这样的思政理论阐述更让人信服。同时,也可以通过课堂学习讨论、课下成立社团的方式鼓励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既可以提高其理论修养,提升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又可以解决因自身视野局限、理解力不强而出现对于思政课片面或错误的解读,提升思政课堂师生有效的言语交流,营造和谐共生的话语氛围。
理论作为观念性存在,其来源于社会生活。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系统若想改变“唯理至上”的局面,就应将理论性话语不断注入活生生的实践因素,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从中关注社会,感悟生活,只有真实体验生活,才能形成对于生活的最初认知和一时想不通的困惑。同时思政教师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做理论思维的提升和价值判断。在社会实践中的思政教育话语可以摆脱思想政治教育“先天性话语框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语境,使思政教育话语在保证政治正确的基础上,更多加入生活化的话语。积极关注学生在真实社会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思政课实践教学可根据课本内容,结合学校、地方特色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课内可根据“一站到底”、“最强大脑”等综艺节目的组织形式开展辩论赛、情景剧表演、主题演讲等活动项目,课外组织参观爱国基地、走访工业园区、深入社区开展公益活动等等。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思政教师应将陈述说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吻合,鼓励学生多多参与社会实践,关注社会焦点问题,积极主动思考,提升生活理念;这样思政教师就可以在真实的生活话语环境中展开教育,加深学生的理论认知。此外,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也要避免将实践教学活动变成个体经验之谈,使思想政治理论受经验左右,以此使思政教育话语显得庸俗,不具有说服力。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现实矛盾和阐释事物本质的能力,在话语表达上不仅要使思政教育话语贴近社会生活,真实并充满感情,促进理论不断向实践转化,更要引导学生对社会现象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渗透在社会生活中的逻辑,进而使社会实践不断上升为理论,只有这样才会使思政教育话语更具有说服力。
平等式的交流可以给教育主体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得师生之间更好的理解和交融,形成观点一致的共识;而实现平等交流需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思政教育话语语境。如今互联网环境下博客、微博等自媒体平台的迅猛发展,则为创建民主平等的思政教育话语语境提供了理想的途径。充分利用高校打造的在线学习平台,开设问题热线、BBS、云课堂、思政直播等教学栏目,在技术上弱化思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话语霸权”,鼓励在学生在在线学习平台上畅所欲言,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当然,要想让互联网真正发挥教育民主平等之效,需要作为教育者的思政教师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思维,要懂得去倾听,尊重受教育者发表意见的权利。互联网本身带来的社会意义就是强调自由平等、尊重人格独立,因此思政教师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能在教学中再占据绝对权威的位置,思政教师要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合作,共同学习。高校思想政治课本身就是思政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达成共识的教育过程,师生在互联网学习平台下要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通有无,实现话语平等,真实交流。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催生了大量新鲜活泼的网络语言,深受年轻人的推崇。网络语言的兴起或多或少会与原有的思政话语语境产生冲突,这就要求思政话语吸纳现代话语元素,做出调整。思政教师要做到从控制者、支配者到对话者的转变,就要思想上重视网络话语现象,确保思政教育文本内容的内涵不变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网上的表达习惯,采集和创建更多富有时代气息的网络话语,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从而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规则传递和价值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