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圆圆
(湖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沙 410081)
“一个思想体系的形成,绝非偶然,总是要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是横空出世,而是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最终形成的。其产生也绝非主观选择,而是客观必然,它的诞生有其深厚的生成逻辑和独特的形成机理。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与时俱进是其一个重要的理论品格。马克思主义只有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丰富和创新,它并不是教条地照搬马克思一百多年前提出的具体论断,而是以我们正在做的和即将要做的事情为中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它承续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之魂。
每一个思想体系的形成都需要有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系列的革命实践活动中通过对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并批判继承、吸收前人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最终使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得以问世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在习近平同志长期的从政实践经历中不断孕育的,尤其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中成熟并发展起来,它始终承续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之魂,既坚持老祖宗,又讲新话语,也因此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发展的新境界。
2018年恰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向全党、全国乃至全世界宣示了我们党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坚定决心和信念,这也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尊崇。随着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在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中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实践已经证明,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也是完全正确的。那么,当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伟大的实践必然会孕育出伟大的理论,伟大的思想也必然要根植于伟大的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这一丰厚的实践土壤,并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升华而不断孕育成熟的。当然,它的产生离不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了一系列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活动。在经济上,适应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理论,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又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在政治上,我们党敢于刮骨疗毒、刀刃向内,使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四个意识”深入党心、民心,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全面提升。在文化上,始终高度重视并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更加深入人心。在社会建设方面,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进展,人民的幸福感更强、获得感更实。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始终强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等理念,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外交方面,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不断为世界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可以说,当今中国,已经自信地屹立于世界舞台的中央,也必将会为世界作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总的来说,从党的十八到十九大召开之间的这五年,是我们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等领域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五年,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逐步形成的五年。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深深植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才逐步成长起来的,也正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实践中,它才得以孕育并最终诞生。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就蕴含了极为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抹鲜亮的底色,也是我们国家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文化土壤以及丰富的智慧矿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深深涵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文化之脉,并在其中不断发展壮大的。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他曾指出:“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2]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经据典,因此其讲话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他一直很善于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学习和汲取治国理政的大智慧。他曾引用孔子“为政以德”的观点,强调“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正是因为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营养,才使得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不断地充实、完善,也因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总之,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汲取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所积累的丰厚的文化养分、也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因而深得其滋养而不断生长、茂盛。它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的智慧与精髓、优质的基因与血脉,并始终坚持以古鉴今、古为今用。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也实现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以及创新性的发展;既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又弘扬了其所蕴含的巨大正能量。当然,也正因为其涵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文化之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水到渠成、应时而生。
领袖思想的形成必有源头。习近平同志有着下乡知青的经历,一路从地方走到中央。如此丰富的从政阅历,必然会累积出极为厚实的从政经验。可以说,习总书记这一路走来的人生印记也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萌生和不断孕育发展的过程。
实践出真知,基层是沃土。习近平同志的七年知青经历以及地方领导的实践,可以说是其治国理政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厚重鲜亮的底色和重要的历史起点。其实,习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一些新观点、新论断很多是在基层和地方萌发、生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些思想、理念都能够在《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和在习总书记地方领导实践的讲话以及一些著述中找到“根”和“源”。
2015年习近平同志回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们时,他就曾深情地说道:“那时候我就想,今后如果有条件、有机会,我要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3]无论是在梁家河当村支书的时候,还是在正定当县委书记的时候,他都是这样想的,然后也都是这样做的……总之,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上,习近平总书记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作为他始终不变的信仰和追求。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的时候,就已经把“人民”这两个字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上,有了他在基层工作时这种坚定的“为人民群众做实事”的决心,才最终形成了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由此可见“人民”在习总书记心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他深厚的人民情怀。其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总的来说,习总书记在地方丰富的从政实践经历所带来的经验积累和关于治国理政的一些心得,给予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厚的养分和深厚的地气以及旺盛的生命力,也正是这样的实践积淀厚植了他治国理政的扎实根基,也才能够最终厚积薄发,成就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的确,伟大的时代必然呼唤伟大的思想。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理论也都是它所处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任何思想理论的产生都不能脱离它所处的特定时代。新的时代必然地要求新理论、新思想的产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回应新时代的深情呼唤应运而生的,它不仅体现了时代精神,更是具有世界价值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4]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可以说是我国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我国社会发展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得到显著提高。新时代,中国的“新四大发明”轰动了全世界,它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的生活,也真正体现了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其不懈奋斗的目标。《辉煌中国》《将改革进行到底》《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等一系列专题记录片以及影片《厉害了!我的国》的献映,全方位展示并彰显了当今中国的巨大发展,也极大地鼓舞了我们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的沧桑巨变,四十年栉风沐雨、四十年春华秋实。时至今日,一个强大、自信、开放、包容的中国正牢牢屹立于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元气满满,信心满满。新时代,奋斗正当其时,圆梦适得其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通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中国的发展未来可期。
随着我国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方位、新的发展阶段,必然呼唤新思想、新理论的诞生。也正是顺应这个伟大的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终赫然而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有其独特的生产逻辑和形成机理。因此,我们必须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视角来进行分析,才能窥其全貌、懂其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