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震
(池州学院,安徽 池州 247000)
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目前文化传播领域的热点问题,国家文化政策的扶持下的地域文化传承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其传播问题尚未得到充分重视,而传播又是文化得以延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传播是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人类文化是一个不断流动、演化着的生命过程,文化一经产生就有一种向外‘扩散'和‘传递'的冲动。”[1]结合融媒体时代环境,立足于媒介环境学视角,以贵池傩文化为例,分析其作为地域民俗文化目前存在的传播困境,并从媒介环境学的三个命题出发,探究其传播策略,以期为地域文化的传播发展拓展思路。
贵池傩起源于先民的早期巫术活动,上世纪因历史原因逐渐没落,2005年国务院将其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文化传承问题逐步改善。但到目前为止,贵池傩的文化知名度不高,其文化传播问题仍存在诸多困境,阻碍其进一步发展。
“文化是一种群体性的存在,文化传播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离开人这个传播的社会主体,传播活动就不能进行。”[2]由此可见文化传播的传播本位应是人民大众,人民大众创造并传播发展的文化才能得以不断传承传播。文化传播的主体应是来自于文化内外人民大众的聚力,它会从根本上影响到文化传播发展的进程,任何文化的发展传播都离不开文化本位的努力,人民大众作为文化传播的主力将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与发展速度。
直到目前为止,贵池傩文化发展状态各方面依旧不理想,知名度依旧局限于所在地域,传播活动也只集中于每年春节前后傩事活动进行过程中,传播范围仅限于地域内小众。贵池傩文化的传播本位——从事傩事活动的傩艺人也主要由部分宗族成员为主,他们不是专职的傩文化传播者,加之生存压力问题,甚至傩文化的后继传承问题在当地年轻群体中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傩文化的传播主体角色定位不清,即使是作为对傩文化最有话语权的傩事活动传承者,也仅将自己的角色定位于文化传承延续而忽视了其文化传播使命,这造成了贵池傩文化本位的传播主体一直处于弱化甚至缺失状态。政府作为外部力量,难以解决文化传播的本位弱化缺失问题,更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贵池傩文化的传播问题。
文化是人类在劳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思想和劳动成果,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经济基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文化传播的动力来源于多方面,文化政策的行政力量支持只是动力之一,而社会生产力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才是文化传播的根本推动力,现代社会经济效益对于文化的传播发展愈发重要。
原始状态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敬畏状态,劳动生产的成果往往需要寄望于神化自然,这就催生了图腾崇拜,傩事活动即是人与神化自然的交流活动,原生状态下的傩文化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虽然傩事活动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效益之间无科学证据的相关性,但蒙昧状态下的普罗大众因经济效益的诉求而不断推动着傩文化的传播发展历千年而不灭,傩文化的发展有着强劲的经济动力。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日益深入,巫术活动与时代发展之间的主观联系被现代文明斩断,傩事活动与日常生活的客观联系减弱。在国家文化政策的支持下,目前贵池傩文化主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得以传承,逐渐脱离其原始经济效益诉求而成为一种精神仪式化现象,经济动力的丧失对于贵池傩这一小众地域文化来说,其传播动力明显不足,仅仅依靠文化政策的支持远不足以推动其传播发展。因此傩文化的经济效益短板日益凸显,尤其是当代社会民众逐利心理的影响,导致对傩文化的传播资本投入也在逐步下降,这就从根本上导致了傩文化传播动力的不足。
传播渠道是传播的致效因素之一,传播渠道的选择与更新会深刻地影响传播效果,尤其是社会环境的变化推动的媒介环境的变化而带来的新的传播渠道的演进与更新,对信息传播活动的影响日渐明显。当前融媒体发展快速,人类正在迈入超越时空限制的沉浸式传播时代[3]。在万物皆媒的状态下,人类的传播渠道日益融合口语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数字传播等一切形式的传播方式,传播渠道由单向式传播向实时在线互动的双向式传播转变。随着5G技术的发展并普及,尤其是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实现,人类正在向以沉浸传播为特征的第三媒介时代迈进,人类的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尤其是其单向式传播日益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通过对贵池傩的传播现状调查,发现贵池傩文化的传播渠道目前仍主要停留于传统状态,虽然开通了新浪微博,但粉丝数人数较少,发布的微博博文较少,且主要是简单地图片和视频,对相关傩事活动无详细阐释,与网友之间的互动较少,尚未开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账号和直播平台号。大众对于贵池傩文化的了解主要依靠小众范围的人际口语传播,专业研究范围的文字传播,部分的电视音视频传播以及少量粗制的网络数字化传播,这些传播渠道下的贵池傩文化的传播大部分都属于单向式传播,传播效果不佳,池州市本地域内的市民,很多对贵池傩文化的了解都处于零度状态,这说明贵池傩的文化知名度不高,而了解贵池傩的受众大多聚集于举办傩事活动的地域内居民以及部分文化层次较高的学生、记者、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专业研究者等少数群体内。能够正确理性认知贵池傩文化的受众人数更不多,贵池傩文化的文化认知度不高。口语传播局限于小范围受众,文字传播、电子传播单向性过强,缺乏互动。即使是目前存在于网络环境下的部分关于贵池傩文化的传播,也往往只是借助于网络平台的一种单向式传播,这些传播渠道因范围过狭或缺乏互动而致使贵池傩文化的文化传播力受到很大限制。
传播形式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物化呈现,其往往会影响传播活动的效果。传播学者彼得斯认为,传播问题一直是困扰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在传播交流中面临着语言、行为等各种障碍因素[4]。从早期的口语传播中的词不达意,到声像传播中的景不达意,无论是语言的形式还是声像的形式,对于传播来说都难以达至最理想状态。
贵池傩因其原始风貌的高保真性被称为 “戏曲活化石”,经历了傩祭—傩舞—傩戏三个发展阶段,目前依旧保留有原始祭祀的文化原貌,有傩乐、傩仪、傩舞等表现形式,每年的正月初七至正月十五是傩事活动时间,由本地宗族举行傩祭活动,活动中从事傩事活动的乡民佩戴面具进行表演,以祭祀仪式和搬演傩戏为内容,表演中重复一些简单的形体动作,唱念大段的叙事性唱词。因其原始巫术祭祀性,故其仪式表演时一般较为庄重严肃,而其仪式活动中的重要道具傩戏面具以及相关服饰等其他道具也较为复杂,仪式活动中的傩舞表演动作更为简单抽象,傩戏大部分唱词都为叙事性的并夹杂地域方言。但同时也因其原始性特点,如祭祀仪式性、道具复杂性、表演抽象性等特点,使得其文化内容晦涩难懂,对无相关背景知识的受众来说,其传播内容晦涩导致传播效果不佳。目前的传播往往只介绍其外在面貌,比如对傩事活动的简单叙述而难以达至其文化内涵,对其道具、表演的简单视觉传播难以呈现其文化内涵的良好传播效果。
林文刚先生将媒介环境学的主要理论命题概述为三个方面:媒介解释并塑造信息,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偏倚,媒介传播技术影响着人类的文化发展[5]。依据媒介环境学视角,探寻地域文化贵池傩的传播策略,我们可以从以上三个命题的角度进行思考,为当前的地域文化传播提供一些建议。
媒介环境学理论认为,传播媒介在将数据或信息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地方时并不是中性、透明或无价值的渠道。相反,媒介的内在物质结构和符号结构在塑造什么信息被编码、传输和怎样被编码、传输以及怎么被解码的过程中扮演着解释和塑造性的角色[6]。媒介对于文化信息的传播并不是单纯地对其进行原貌复制而已,而是需要通过对文化信息内容进行编码、传输和解码的一系列过程,尤其是对广泛存在于国内某些地域内的小众性文化来说。对原始文化进行编码传输活动的最权威的传播主体是文化本位传播者和专业研究者,需要依靠掌握并理解甚至从事这种文化活动的内部成员以及专职从事相关研究的研究者承担传播主体角色,结合其对文化的深层认知,运用现代媒介技术来对文化内容进行媒介形象塑造,并通过媒介与受众之间进行互动交流,阐释晦涩的文化内容。
贵池傩文化的祭祀仪式性的文化内涵,对于地域外的受众来说,理解难度较高。傩文化的传播需要傩文化传承者和学界学者合作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开展文化传播活动。其传播应着重强调对其文化内涵的解释,借助于现代媒介对其原始文化意涵进行选择性地解读,帮助大众了解其文化内涵意义,借助融媒时代的媒介技术环境优势,选取贵池傩文化的符号性能指标,对其晦涩内容进行解释。
媒介环境学理论认为,每一媒介那套专门的物理和符号特征为其带来了一套偏倚或倾向。不同的符号形态编译出不同的信息,而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符号形态,所以它们便具有不同的理性或知识和感性偏倚;不同的物质形态编译、存储并传输不同的信息,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时间、空间和感知的偏倚;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物质和符号形态,所以它们也具有不同的内容偏倚[7]。媒介环境学奠基人英尼斯认为媒介技术的发展影响到帝国时代的文化传播,时间偏向的媒介如石头、羊皮纸等能克服时间的障碍易于保存,是某种意义上的个人的、宗教的、商业的、特权的媒介,空间偏向的媒介如莎草纸等能克服空间的障碍易于运输,是一种大众的、政治的、文化的的媒介,有利于文化传播[8]。
“理想的传播格局,是时间偏向与空间偏向相互制衡……在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的技术特性,决定了它既具备一定的时间偏向,又能兼顾一定的空间偏向。”[9]融媒体时代,对于贵池傩文化的传播应摆脱传统传播模式,确立“互联网+贵池傩”的新传播模式,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对傩文化的内核进行文化形象再现,如以贵池傩的面具形象作为文化形象的塑造并再传播,基于传统媒体可以强化对傩面具文化知识的理性介绍和解读,基于新媒体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如动画动态视频等再现傩面具的感性面貌。对于贵池傩文化的傩事活动,可以借助网络在线实时直播技术进行同步原生态直播,解决这一文化现象的时间局限性(每年定期短时间内举办)和空间隔离感 (大众无法前往现场实地感知这一文化活动)。互联网的超时空性可以消弭贵池傩文化与大众之间的文化鸿沟,拉近大众与傩文化的生理与心理距离。
新媒介传播技术的投入依靠经济资本的投入,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经济效益的支撑,傩文化的新媒体传播技术的投入自然离不开经济效益的问题。贵池傩文化的传播需要强化经济效益的传播动力,要充分挖掘贵池傩文化的经济效益前景,借力融媒体时代的新媒体技术,创新傩文化产品形式,推动形成傩文化产业。如网络游戏中可以积极引入贵池傩文化的面具特色,将面具融入游戏人物的角色设计中,引入贵池傩文化的剧目内容,将剧目内容情节融入到游戏情节中,游戏设计方支付一定的版权费用。根据贵池傩文化的文化内涵制作网络微电影、新媒体动画电影的形式,进入新媒体视频电影产业,显现其经济效益,推动傩文化的持续发展。
媒介环境学理论认为,传播技术促成的各种心理或感觉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结果,也和传播技术固有的偏向有关,媒介技术的进步往往会对人类自身、社会和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10]。媒介技术的进步与文化发展之间有着错综复杂密不可分的联系,人类社会历次的媒介技术变革演进都验证了技术对文化的进步推动作用。新媒体技术以其时间偏向与空间偏向兼具的优势,实现异地同步传播和异步传播,突破了其他媒介技术的单向性特点,以双向互动的传播特点弭平了传受主客之间的鸿沟问题,优化了传播效果,对于当代地域文化的传播发展不可或缺。
贵池傩文化作为仪式性较强的地域文化,其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沟通目前存在诸多问题,未形成系统的全方位传播生态,传播效果不佳。这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技术的优势,更新文化传播落后的单项陈述式传播为双向互动交流式传播,向外广泛深入介绍阐述贵池傩文化的晦涩内涵,立足融媒体媒介生态观,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传播,如开通微信公众号、微视频平台账号,及时与受众进行互动交流传播,改善传统传播的时空局限,推动贵池傩文化的弘扬辉煌。
媒介环境学在总结了媒介技术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后,生发了文化/技术共生论:人类文化是人与技术或媒介不间断的、互相依存的因而互相影响的互动关系,在理解这个共生关系时,它既不会对媒介/技术抱偏见,也不会对人的因素抱偏见[11]。文化传播离不开广泛的受众基础,任何文化的传播都要兼具雅俗共赏性,以多元的传播形式满足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文化的传播进步最终离不开人类的智慧,人类不但创造了文化,同时在不断地推动着文化的进步发展。当代媒介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渐凸显,媒介技术对于文化信息内容的传播形式创新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VR等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身处不同空间的大众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进入文化活动中,切身感受地域文化活动的魅力。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不断为大众创新文化传播的新形式,而这往往需要依靠人力与媒介技术的联姻,不断创新雅俗共赏的传播形式,为文化的传播发展奠定永恒的基石。
傩戏的祭祀仪式性原始风貌是其文化内核,但在对傩文化的传播中若继续完全保持其原始风貌,必将难以让受众接受,唯有对其文化内核进行深度分析并以媒介技术进行再现方可实现传播致效。贵池傩的祭祀仪式性不具有艺术欣赏性,加之内容晦涩性,如对其进行原生态的传播,因为文化区隔性,可能不符合广大受众的接受心理。在实际文化传播中,可以发挥人脑的智慧,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取贵池傩文化中的戏曲表演元素如面具、服饰、傩舞动作等,进行技术化的全方位展现,帮助大众详细了解此种文化的相关元素,可以进一步提升受众对傩文化深度内涵的求知兴趣,循序渐进地提升贵池傩文化的知名度和认知度,逐步解决当前贵池傩文化“传而不受”的困境。
文化的传播问题实质上伴随着文化的生命过程始终,文化的发展情况往往由其传播状况决定。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播发展,我们结合当前高度发达的媒介技术环境,从媒介环境学视角做了探索性的分析讨论,发现对于贵池傩这种具有高度文化区隔性的小众范围内的地域文化,其传播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但结合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命题主张,我们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对其进行再现传播,改善其文化传播效果。当然,我们也只是站在传播学学科视野下的一个微观立足点进行的思考,关于地域文化传播的策略与路径的研究,还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努力奋力前行,关于贵池傩文化的传播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