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新刚,张兆迅,池京立
(济南市乔店水库服务中心,山东 济南 271104)
(1)水源工程状况。乔店水库于1967年建成使用,1992年作为原莱芜市(2019 年1月并入济南市)城市建成区居民的饮用水水源地,2003—2005年实施除险加固并建闸增容,水库总库容2 799万m3,兴利库容2 000万m3。水库向城市建成区的供水管线于1996年建成运行,2007年实施升级改造,设计年供水能力1 200万m3,年均保持供水1 000万m3的水平,占城市建成区(现为济南市莱芜区政府驻地)居民用水总量的40%以上。
(2)水源地概况。乔店水库水源地位于济南市钢城区东部山区,流域面积85 km2,其中山区面积占90%以上,林场面积4 200 hm2,占山区面积的49%;农村人口1.2万人,农田面积800 hm2。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降水年际年内变化大,据1972—2018年资料统计,1990年降水最多(1 199.5 mm),2002年降水最少(291.1 mm),多年平均降水量599 mm,多年平均径流量1 887万m3。乔店水库上游有小型水库11座,总库容393.55 万m3,兴利库容278.18 万m3;干流河道坝址以上长度15.70 km,纵比降10.80‰;水库周边有铁路、公路、桥梁、连村路等交通设施10余处,景观苗木生产及林果业较发达,水库常年受水污染威胁。
(3)水源地保护工作。2016年,水利部公布《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乔店水库名列其中。近年来,原莱芜市政府、钢城区政府及其水利、环保等部门,各自在职责范围内采取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整治、水生态修复、水域空间管控、岸线管理保护、执法监管等工程与管理措施,不断加强水源地保护,突出发挥了水库工程的防洪和兴利作用,扎实推进了水源地生态治理保护,并积极带动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使水源地的水环境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水库蓄水量年均达到1 700余万m3,水质常年保持Ⅱ类水标准。
(1)水源地管理保护工作机制不完善。原莱芜市政府先后出台了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保护区划分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原莱芜市政府、钢城区政府及其环保、水利、国土、农业等部门初步建立了议事协调工作机制,但是受职责划分不清、规划衔接不明、经费渠道不畅、经济发展落后、环境压力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联动联防联治的水源地保护工作机制还未形成。相关部门在落实水环境治理目标任务时,存在责任模糊不清、建设各自为战、管理推诿扯皮等问题,导致水源地流域治理无法实现全覆盖且缺乏系统性,以致出现了大量的监管“真空区”和“边缘地带”,实际工作中“管不到、管不好、管不了”的问题尤为突出。
(2)水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投入不足。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仍在探索,尚未出台具体政策;地方政府虽将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但财力不足,投入有限;相关部门落实的水污染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目及资金零散布局、遍地开花,难以实现规模化治理;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加工业、流通业、养殖业等领域,鲜有“四荒”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投入。以2018年为例,原莱芜市政府、钢城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乔店水库水源地投资4 000余万元实施了河道整治、违建拆除、小流域治理、村庄污水处理等工程,但是相对85 km2的广阔区域,明显偏少。当前,水源地控污减排、河湖治理、国土整治、交通穿越,以及保护区围挡隔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急需大投入、大治理。
(3)水工程与水域管理能力仍需提高。近年来,水利部门按照原莱芜市政府批复的水安全保障规划,在建立以供水、防洪、生态安全为核心的水安全保障体系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水库管理单位先后在环水库水域建设了挡土墙、植物带、远程监控,在一级保护区布设隔离围网,于出水口处配置了水质监测设施,并通过定向投放鲢鳙鱼等滤食性鱼类实施了以水养鱼、以鱼养水、鱼水互涵的“放鱼养水”工程,还常年组织巡查巡防。但是,仍难做到有效防治入库径流携带的污染物,水库岸坡水土流失状况不容忽视,多处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给水体污染防控带来的压力不易消除,250万 m2水面、19 km水域岸线的巡查工作异常繁重,加之水库坝顶兼作公路、多处村庄滨水而居、旺季游客亲水戏水等问题,迫切需要水利部门及水管单位提升水工程建设与水域管理能力。
(4)环境督查与执法监察力度不强。政府各相关部门作为执法主体,服务基层力量明显不足,而水管单位与镇村掌握水源地一线实情但不具备执法权。各执法主体因监督面广、力量薄弱,一线执法鞭长莫及、疲于应对,一些前期督查整改了的问题,过一段时间会再次反弹,违法行为难以根治;基层干部既是环境损害的监督员,又是生态保护的执行者,处于两难境地,致使有违于水污染防治、有害于水环境改善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上报和处置。如农村垃圾随处倾倒、农药使用质劣量大、侵占库滩地耕作、破坏水工程设施等现象屡禁不止,特别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更难管控。
(5)公众的生态文明素养参差不齐。 水源地区域经济发展多方位受限,其所承载的业态特征及民众觉悟有别于其他地域,业主及群众往往受利益驱使而不顾大局,触碰生态保护红线。如,景观松在水源地有一定规模,树木常年喷洒农药,对水生态环境构成威胁,钢城区政府及其所辖的辛庄镇政府自2017年起采取迁植措施,鼓励种植户向水源地下游迁植苗木,但是迄今未落实到位。再如,为解决农村污水和垃圾乱排乱放问题,政府投资兴建了一批集污设施,但是群众旧习难改,集污设施利用率不高,农村生活污水、生产垃圾治理成效甚微。此外,水源地奇山对峙、绿树繁茂,有国家森林公园一处,往来游客每年多达数万人次,于景区生火野炊、到河库游泳垂钓、挖采山珍、踩踏植被、丢弃垃圾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损毁破坏水利设施等行为。
(1)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明确责任,紧密协作。当前,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平稳推进,调整后的济南市及转隶后的钢城区和莱芜区必将具有更强实力和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今后,济南市政府应充分发挥水源地保护的主导作用,指导钢城区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建立健全联系会商、联动协作的工作机制,对重大事项及时研究部署,推进工作落实;要保障落实水生态建设专项资金,支持钢城区及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库区一定高程范围内的村居搬迁、退耕禁种、畜禽养殖场清理、农村垃圾和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等工作;应在坚持水源地保护属地管理原则的基础上,兼顾责任主体钢城区政府与受益区莱芜区政府两方面的需求,统筹部署水源地保护工作,进一步发挥两区政府在保护水环境、优化配置和调度水资源等方面的作用。新组建的市、区两级环保、水利、国土、农业、交通等部门要积极作为,严格划定水源地保护区,清理关闭违建项目和设施,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水源地生态环境及水质水量监测和预警,加快实现信息共享,为水环境监管、应急决策和生态治理提供信息支撑;加强交通安全监管,配置路面导流和集污设施,防范污染物入库;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进保水与富民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既要分而治之、忠实履职尽责,更要紧密配合、协力推进水源地保护工作。
(2)各渠道资金要聚焦水源地保护。当前,市、区两级政府应在将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同时,逐年提高水环境治理预算资金,并确保足额到位,以加快推进治理项目落地;要充分考虑水源地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借鉴先进地区建立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制定惠农政策,落实惠农资金。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要统筹安排治理项目和资金,把单方力量装进流域治理的“大篮子”,衔接好水库与河道上下游、左右岸的保护区域和治理重点,避免条块分割、相近不相融,切实发挥政策集成、资金聚焦形成的合力,集中力量办实事、干成事。
(3)水管单位应突出发挥行业优势。要统筹安排中小河道治理、小流域治理、湖长制河长制、灌区改造等建设项目,围绕“上游保水、下游节水”目标,加快实施防洪保安全工程、坡改梯及配套坡面工程、拦沙坝和淤地坝等工程,以及农业灌溉节水等工程,并科学调蓄雨洪资源,在保水质保水量方面下足功夫。要加快库区管理范围的确权划界,落实水库一定高程范围的隔离防护。要开展生物净水能力提升建设,实施净水鱼类增殖放流,建立水体生态系统动态平衡。要落实水安全保障规划,加强水库工程维修养护,确保工程安全运行。此外,要积极协同林草等部门建设库滨带、库中岛生态修复工程,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目标。
(4)水环境风险要进一步加强防控。政府要从严落实水源地安全保障目标考核责任制,各执法主体要加大环境督查执法监察工作力度,巡查、打击各种人为破坏水源地工程设施与环境的非法行为。镇村及水管单位的干部身临一线,要肩扛责任,及时报告发现的问题。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超前预警、及时应对,高效处置、确保安全”的要求,制订落实水源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环保、水务部门要加强水源地水质水量监测,交通部门要加强油品危化品运输监管,供水部门要加强取水口水质监测,各方要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报告机制,扎实做好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
(5)营造全社会保护水资源的氛围。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运用广播、电视、法制宣传日等新闻媒体和载体活动,深入宣传水源地保护的政策法规及工作动态;各相关部门要发动执法队伍、群团组织、志愿服务队等,深入水源地开展实践活动和一线宣传;水源地范围内要大量布设简明醒目的宣传牌、警示牌。通过多项措施,积极倡导保护水环境、改善水生态的意识,加快实现水源地保护全民自律、广泛参与。
水源地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乔店水库水源地保护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治水方针,按照水利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加快转变治水思路和方式,补短板、强监管,坚持通力配合、系统治理,务实工作、常抓不懈,统筹安排好水源地的经济布局、环境保护、生态治理、水工程建设等工作,有效防控水污染风险,推动水源地绿色经济长效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加快实现保水质与惠民生的共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