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同济中学 王小琳
语文的教学成果离不开阅读,只有不断提升阅读能力,才能保证语文的精髓被发掘,保证语文教学成果的正面发展。如果学生没有基本的阅读能力,就没有良好的学习效率,也就无法满足新时代的语文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剥夺了原本属于学生的阅读环节,导致学生只会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没有独自完成阅读的能力。最终学生只能依据教师的阅读方式进行解读,对语文阅读没有全面的自我认知。
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是主观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阅读理解的答题过程中,一个固定的答案有许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是尊重学生个人意志的重要表现。而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过程的调查发现,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带着标准答案进行引导教学,让学生的答题方向始终与正确答案保持一致。在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时,不仅需要教师有超高的学习能力,还需要教师有全面的引导能力。当然,初中学生的个人意识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从多年“尊师重道”的学习理念中依旧保持“教师讲的都是正确的”这种学习理念,导致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由自主地跟随教师的思考发展进行学习,从而陷入无法塑造自我阅读情感的泥潭里。
对此,新时代的语文教学目标已经有较大的改革,首先,要求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引导教学成果的走向;其次,要求教师注重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及时改进自我的教学理念,学习更加科学先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自由地翱翔在语文阅读里。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在初中课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改变学生基础阅读的开展方式,摒弃以往“带着问题进行预习”的阅读模式。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空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基础的自我阅读发现属于自己的问题和答案,保证学生对课文知识点的全面理解。预习阶段是学生熟悉教材内容的第一步,只有先揭开面纱才有机会继续进行自我探讨。当然,对于部分思想较懒散的学生采用这种“放养”的自我阅读模式有一定的风险,可能导致部分学生一无所获。对此,教师需要明确阅读的最终目标,即每位学生都要从自我的预习过程中总结出一点心得体会,让学生有一种积极紧张的阅读氛围,从而保证预习阅读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史铁生《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从题目就能看到文章表现的时间和内容。当然,文章是否单纯地表示作者对秋天的怀念,还需要通过阅读得到解答。在阅读前,教师不能依据课文的中心思想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可以将学生分成两个不同的学习小组,一组进行问题的探究,另一组进行答案的探究。
比如,关于文章对秋天的描写有哪些?对母亲的怀念有哪些体现?这些问题都需让学生在自我阅读过程中总结。而另一小组的学生依据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保证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保障,并且让学生从自我的角度进行文章的解读,有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我的阅读思维,找到阅读的乐趣,并且积极探究文章更深层次的情感。当然,教师不能完全置之身外,其需要在学生整个自我探索的过程中起到风向标和鼓励者的重要作用,既要保证学生的积极性,又需要保证阅读理解的大致方向不能有偏差,需要对学生的积极思考进行正面的鼓励。
初中语文的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涵盖诗歌、散文、小说、文言文等多种文体,对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中,诗歌和文言文需要学生通过课外的大量阅读不断积累相应的知识点,让所有知识点串联为阅读服务。而故事类的文章相较于文言文更加简单,需要把握故事发展的主要走向,还原故事情节,从情境中感受文章的内涵,从而找到阅读的技巧,发散语文阅读的思维。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通过自我预习的方式把握文章的基本含义,更加需要从故事的情节出发,引导学生发掘文章的内涵。初中学生对故事类的文章有较高的接受率和好奇心,但作者对故事情节的塑造有深意,不仅让学生热闹地看完一个故事,而且通过故事让学生领悟更多人生哲理。
例如,胡适先生的作品《我的母亲》属于人物传记类的文学作品,通过对母亲的出生、婚假、养育儿女等事迹的介绍刻画出母亲勤劳、热心、疼爱子女的形象。每一部分的回忆都简洁,却有力量。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时,不仅要让学生读懂作者的情感和母亲的情感,还需要让学生从这些故事点中寄托自己的情感,从而发掘生活与文学作品的紧密连接,让文学作品变成生活的曙光,照亮学生前进的方向。为了保证学生全面掌握这类作品的核心思想,不仅需要学生进行自我阅读,还需要让学生找到故事发生的主要线索,通过线索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从中提炼出表达中心思想的语句,并在自己的理解上进行分享和交流,将实际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加以分享和分析,保证阅读技巧等得到有效提升。
阅读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并从文章蕴含的哲理中端正自我的思想态度,构建自我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初中语文课堂的重点,也是阅读过程中的难点,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共同写作完成。目前,通过对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突出解题、答题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核心思想把握不够到位,没有将学生的学习意愿作为重要的考虑因素,导致教学成果与要求的目标有所偏差。对此,教师需要从文章内容、文章思想、作者梗概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教学和阐述,保证学生站在文章的中央思考更加深刻的哲理。
通过学生的预习和对故事线索的把控分析文章的部分中心思想,但只有深刻地了解作者及其情感立场才能真正达到“感同身受”的境界,将自己的角色转换成作者的角色,从作者的角度感受文字变化与情感变化的密切联系,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核心内容,也更有效地感受阅读的魅力。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叙述文,其中讲述了鲁迅小时候与长妈妈相处的一些细节,这篇文章不仅包含故事情节的描述,还有时代的变迁、作者思想变化等因素。21 世纪的初中生都生活在蜜罐里,在家长和学校共同构建的象牙塔中难以感同身受地理解“长妈妈”的做法,更加难以融入鲁迅先生的精神世界,仅有作者独自的狂欢,无法推进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对此,教师可根据文章特定的时代给学生展示那个时代的视频作品,以及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经历,让学生跳出当代的环境站到过去的位置从作者的角度阅读这篇文章。当然,部分学生能从自我生活的相似经历中找到作者与作品的契合点,这样的情况更加有利于教师开展高效率的阅读活动。
语文的内容丰富而有深意,教师需要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着重发展为学生整个人生服务的语文教学,而不是仅讲解答题技巧。语文是学生与生活、社会最贴近的学科,教师要通过多方位的教学模式改善学生的阅读水平,并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技巧。从自我阅读、故事创设、作者角度多方面发现阅读的魅力和语文精神,最终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并为中国文化的宣扬和传播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