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基础教育是排头兵,也是主阵地。纵观基础教育的发展,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次更新,特别是在要求“减负”之后,基础教育发生“蝶变”,创新教育逐渐成为主要教育形式,围绕创新教育的基础教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创新教育在教育现代化视野下被提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与传统接受式的教育方式相比,有着鲜明特征:
一是个性化。个性特征是学生自身呈现出的突出特点,创新教育对个性有着较高的关注度,尊重个性,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在创新教育环境中使得学生得以健康成长,不断在学习中去外化自己的学习成果。创新教育自诞生之日起,便备受关注,有其独有和鲜明的特色。围绕创新的个性特征,更适用于“减负”视角下的学生个性发展,教育的针对性更强,符合因材施教的要求。
二是主体性。创新教育背景下,主体性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与成长,强调个体的自我创新。学生在基础教育环境下的传统固有角色发生转变,基于从属地位向着主体地位转变。素质教育更强调这一点,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任务的安排。“减负”也是为了打破限制学生主体发展的框架,借助更多新的事物,在社会实践中学会成长,掌握必备技能,避免压抑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是创新性。创新教育中的“创新”二字,有突出含义,具体表现在创新教学和创新学习的有机融合。对教师而言,创新教育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围绕基础教育开展的创新,包括教学手段层面的现代化、师生地位的平等化等,且教师要以开放的态度去接触与学习更先进的教学方法,为基础教育的“教学”创新提供新思路。对于学生而言,创新教育的实施对技术教育环境进行优化,围绕教学实践的各类资源得到更新,以创新为核心的基础内容实施也更具创造性。学生在“减负”的环境下,学习压力得到缓解,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学习效果更理想。
在教育现代化的今天,基础教育的“减负”工作在持续推进,以“减负”为核心的创新教育工作备受关注,打开了基础教育的发展之门,迎合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推广目标,带给基础教育以发展活力。创新教育所强调的“创新”,正是当前基础教育所欠缺的一点。创新教育的价值已经逐渐凸显出来,围绕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具体实践途径如下:
一是关注个体发展。基于创新教育的发展本质,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培养学生个体的质疑精神为首要条件。将创新教育融入基础教育体系中,面向的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全体学生,而并非某一个表现良好的个体,这种广覆盖性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品质”。基础教育环境中,学生正处于健康成长阶段,该阶段的学生可塑性较强,高度重视个体差异,尊重个体特征,将推动和实现个体发展,让创新教育得以萌芽。在推动创新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学生的个体价值得到重视,自我学习积极性提升,独立思考能力得以强化,在实践思考中把握成长每一步。
二是教师要具备创新型品质。基础教育环境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创新型品质关乎于创新教育的贯彻与落实。作为创新教育环境中的创新型教师,观念上的创新至关重要,深度理解爱岗敬业、奉献精神,结合创新意识的本质去尝试教学创新,以高尚的品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个体,让学生善于发现学习中的创新思维。当然,教学方法和内容上的创新不可或缺,教师要不断地革新传统的教育环境,在开拓创新中为基础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教师具备创新品质,能够引领教育创新。
三是教学内容的创新。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围绕的是学生的综合发展,内容的时代性、开放性与新颖性,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根本。教学内容融入更多创新元素,将带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且现行的基础教育的教材框架,围绕的核心是以理论为主,对实践内容不够重视,脱离了学生的自我创新与发展。在“减负”的背景下,更要突出教学内容的创新,践行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