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共同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和不断丰富,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①王立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及新时代意义》,《中华魂》2019年1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了新时代统战工作的思维理念,为开展新时代的海内外统战工作提供了价值引领,是新时代我国统一战线的重要职责。
世界各国及其人民越来越成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共同体,国与国之间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使得各国无不成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重要一环,都对全球整体利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饱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天下为公”的政治理念以及“和而不同”的文明观,并通过现代性的表述和演绎,在实践层面上凸显了“主权平等”“对话协商”“合作共赢”“共享共建”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表明中国在追求自身和本国人民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及其人民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走向繁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秉持同舟共济和增进全社会、全人类共同关注的利益。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所要实现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与世界各国人民向往和平、发展和繁荣,本质上也是高度契合的。因此,中国梦与世界梦之间、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相辅相成,高度统一。
作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述,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引我国新时代的海内外统战工作,既是促进统一战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高度耦合的体现,又为更好地回应海外华人华侨和致力于民族复兴伟业爱国者的关心关切,进而在全球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增进携手共筑中国梦、世界梦的政治共识,提供了更加强劲的动力。
我国统一战线坚持“同心圆”的动力学法则,即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奋力谱写全面小康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政治共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扬民主,尊重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包容差异,找到最大公约数,进而以共同理想和目标将各方社会力量凝聚在一起。从逻辑上看,“同心圆”也是“命运共同体”概念在哲学语境下的现实体现。传统意义上,共同体是基于传统的血缘、地缘和文化所形成的人类集合体,体现着成员的共同情感、共同信仰及集体意识。作为历史发展产物的“命运共同体”,是由“多样性”关系形成、拓展、强化而逐渐营造起来的,具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当代意义。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则是建立在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各国内部的事情应由各国人民自主决定等政治主张基础上,同时强调世界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主张尊重各国的多样文明、多元文化,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变迁路径。
为完成我们党所承担的历史使命而奋斗,是党创建、发展统一战线的初心。新时代统一战线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承担着“积极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各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使得中国与世界很多国家的联系更加密切。只有在凝聚我国各民族、各阶层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共识与合力的同时,积极主动融入世界,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理解和积极支持,中国的和平崛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稳步推进和最终实现。故此,在国际范围内增进对于中国发展的最大认同与支持,成为新时代我国统一战线的重要职责。这对各级统战部门提出了新要求,开展统战工作中,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处理国内问题时要考虑国际大局,处理国际问题时要考虑国内大局,推动国内统一战线和海外统一战线共同发展、有效连接。在国内,各级统战部门要及时回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加大对各社会阶层尤其是新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积极宣传贯彻共参、共建、共治、共享等现代化表述形式的共同体理念,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促进社会各界主动将推动国家发展、实现民族复兴融入个人的行动和实践。在国际上,要积极传播和践行“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等重要主张,推动打造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以此广泛团结联系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主动对接和引领各类国际统一战线,增进其他国家和人民对世界共同发展意义的认知。
在2017年11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讲话中指出,不同国家的政党应该增进互信、加强沟通、密切协作,要在探索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这一倡议得到与会政党代表和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当前,世界格局正经历深刻变化和调整,站在人类社会发展新的十字路口,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是各国义不容辞的责任。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这除了需要经济基础层面更为深入的交往外,更需要上层建筑层面的交流和不断达成一致性共识。
有学者指出,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后,政党政治便逐渐成为近代政治体系的主流。党际交流,已经成为当今时代调和国际关系的重要渠道之一,搭建多种形式、多个层次的国际政党交流合作网络对促进经贸往来、人文交往和构建国际新秩序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然而在当前,各国政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仍不够充分,门户之见、专断偏见时常有之,很多国家间政党交流程度滞后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趋势,还有一些政党间长期存在意识形态分歧,制约了互信互促关系的建立,限制了对各方都有利的共同目标的达成。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不同国家的政党在政治理念、思维方式、阶段性目标和意识形态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但是对于和平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世界的终极向往与渴望却是共通的。也就是说,各国政党所追求的国家与世界的最终发展形态,是高度一致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给各国政党提供了看待自身与世界的新方式和新愿景。任何国家、政党,无论大小,都可以共同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每个政党都有其自身特有的经验和长处,跨越国家体制和意识形态的讨论与互学互鉴,对于发展国与国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非常有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则为国际政党交流合作开拓路了新的空间,搭建了新的平台和更为广阔的舞台,为各国政党围绕制度建构展开高层对话,共同研讨如何实现共同目标和精神追求,创造了新的机会和条件。
中国能否有效地开展对外传播,以各国更习惯和易于接受的叙事和表达方式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与重要意义,全面增进沿线各国人民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准确理解,成为凝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力与共识的重要前提。
从历史上看,走出国门的华人华侨始终是中华民族强大根系中一条跨洋越海、绵延不绝的特殊分支,他们既是中外文化交汇与融合的重要主体,也是重要载体。一直以来,海外华人华侨在沟通中国与世界、使中国融入世界、使中华文化走进世界等方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有关统计数据,目前有6000多万华人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4000多万居住和生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我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华人华侨既熟悉和了解中国文化,其中很多人也成为所在国的重要智力资源,对所在国的语言风格、人文特点、政治生态、民风民俗、社会环境、法律和族群关系等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因此,他们不仅知道如何融合中国文化与所在国文化,也知道如何将中国文化的理念与内涵更为准确地以当地的话语体系进行阐释和表达。这种独具的身份和文化转换能力与优势,使得他们在以各国特有的话语体系解读、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及以各国特有的理解方式阐述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衷与意义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宗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渊源和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历史上,玄奘西游与鉴真东渡至今被人传诵,并成为中印、中日关系强大的文化纽带。①何亚飞:《宗教是中国公共外交的重要资源》,《公共外交季刊》2015年1期。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各宗教的对外交往日益增多,宗教界的国际活动更加活跃。各宗教团体已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宗教组织建立或恢复友好关系。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多民族、多宗教的聚集区域,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多发源于此,并在历史长河的文明交流中流传至世界各个角落。各国宗教文化有着统一的精神内核,但在习俗表现上又形态各异。更为重要的是,宗教在许多国家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核心。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深入,以经贸合作带动和助推宗教文化交流,并以宗教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国家和地区间的经贸合作,必将在各国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如佛教自古以来便是“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的主要宗教信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积极主动开展深入的佛教文化交流,聚焦佛教的和谐共生精神,无疑有利于推动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文明互信与互鉴;又如,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伊斯兰国家与中国开展经贸往来的重要通道,我国一直都有与伊斯兰国家民心相通的优势。在当前文化多元多样化的国际格局下,我国伊斯兰教界围绕“正信、平等、行善”等教义主张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增进沿线伊斯兰国家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解。“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孕育出巨大商机,为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搭建起了桥梁,也为我国宗教界对外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更多条件。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更加清晰明确的方向和定位,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更加开放的环境。“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和企业正成为中国企业日益紧密的合作对象,尤其是很多着眼全球、实施国际化战略和资本运作的我国非公企业,越来越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发展契机,越来越多走出去的中国非公企业不仅全面地对接了全球市场,优化了自身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布局,更是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深化了国际合作、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带动了沿线上下游关联和互补产业的发展,使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形成更加密切的经济命运共同体。通过积极主动参与到沿线诸如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等项目建设,这些非公企业在改善多个国家民生福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以及推动发展成果为各国人民共享的重要践行者。
我们党对统一战线性质的更新和完善,都是立足于时代发展与趋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和在对党的工作任务与重心做出科学判断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饱含了新的思维理念,第一次把“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写入其中,极大地拓宽了“爱国者联盟”,使统一战线在对内和对外两个范围的联盟有了更加明确的共同理想和利益目标。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作为拥有超过13亿人民、数千万海外华人华侨的人口大国,其自身筑梦的波澜壮阔的过程,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一是以挖掘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原则,通过强有力的宣传引导,增强广大海外统战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我存在感,增强振兴中华、服务全人类的强大使命感。二是结合世界范围内华人华侨从最初安身立命到自立自强,从乔居者到当地人的砥砺前行和身份转变,在主观上转变传统的统战工作思维理念。具体实践中,要坚持对中国、对侨胞所在国、对华人华侨自身三者都有利的目标导向,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理清三方的共同需求与行动集合,在全球范围内促进致力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分工协作体系的建立,以全面激发海外统战成员的潜能与优势。三是从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高度,整合官方和民间各类优质资源力量,打造新时代的国家级乃至国际级统一战线高端智库,围绕海外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统战成员的人口规模、地域分布特征和演变趋势展开持续调查研究、分析总结,为各级各地各主体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海外统战工作奠定基础;深入研判影响海外统战成员认知和行为的内在因素,为党和政府有的放矢地从意识形态、文化心态层面进行深度调和与对接沟通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探索构建新型国际政党关系,需要践行大统战思维,以在国际政党间形成最大公约数为导向,推动国际政党交流合作机制化长效化。
一是搭建分享智慧的政党交流平台。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立新型政党关系的重要思想和论断主张为指导,构建中国政党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政党的常态化交往机制,围绕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求同存异、当代政治发展趋势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主等政治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共同研究各类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努力成为世界经济论坛、地区政党组织或议会间大会等现有多边机制的有力补充。二是打造全球政治互联互通平台。以发挥党际交往的建设性作用为导向,由中国共产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各国政党共同讨论的包括打击恐怖主义、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发展产业经济和实现共享增长方面的国际战略合作规划,为世界各国政党提供自主、自由、独立交流的空间,思索我们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所拥有的力量、面对的机遇、存在的弱点以及可能遇到的威胁,促进世界各国政党加强交流、协调立场、达成共识。三是建立新型政党关系对外宣传平台。一方面,要将宏大叙事与具象表达相结合,注重理论理念与现实实际的同时运用,用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对外讲述和诠释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各国政党求同存异、互学互鉴、互促共进的故事与意义。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各国实际,根据各国政党的具体情况和现实关切,精心设置主题鲜明、观点明确、指向性强、易于理解的传播性议题,以此切实提高新型政党关系对外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国与华侨华人住在国双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利于华侨华人在当地的生存与发展,也是其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力。构建这样一种双边命运共同体,是华侨华人、中国及其住在国三方共赢的战略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要打好“侨”牌,善于利用“侨”资源,积极搭建以侨引资引智引才平台,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网编织得越来越大。
一是努力当好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华侨华人既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又汲取住在国文明、文化营养,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华侨华人文化。华侨华人所具有的双重文化浸润优势,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促进中华文明与当地文化的交流互见。①张冬冬、华侨华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独特力量》,《人民论坛》2018年17期。各地侨务侨联组织应大力依托孔子学院、海外侨团、当地华人华侨组织举办如春节、中秋、端午等深入人心的联谊交流活动,传播中华文化,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文化互信基础。二是用以侨筑桥的思维开展对外传播工作。针对“一带一路”沿线侨胞这一群体,建立专门的海外统战领域意识形态动态分析研判机制,进而通过问卷调查、舆情分析等方法手段,围绕该群体理解问题的思维、思考问题的逻辑、对中国话语体系解读方式等建立科学的研究和分析机制,进而以其易于接受的话语体系多渠道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深刻内涵,为其更好地在所在国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基础;从促进海外侨胞更好地融入和贡献所在国经济社会的视角,加强与所在国各类主流媒体合作,帮助海外侨胞在所在国树立起良好形象,为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氛围。三是发挥华侨华人熟悉当地国情和风土人情,通晓双边市场运作规则,拥有人脉关系和沟通渠道等优势。各级侨联组织一方面要加强与华人华侨联系,帮助中国企业把握投资方向,更快更好融入当地,减少贸易摩擦,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赢得更多主动权。另一方面,要推动海外华人技术移民回流,有助于各种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均等化和匀质化,推动国家更好了解世界各国人情风俗、时事动态,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除国家间的隔阂和偏见,同时通过引导华人华侨参与公共外交,进而解决各国间的政治分歧和冲突以政治平等互商构建人类政治共同体。
按照《全球伦理宣言》的起草者孔汉思的观点:“没有各宗教间的和平,就没有各民族间的和平;没有各宗教间的对话,就没有各宗教间的和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具有宗教文化精神内核一致性和外延多样性并存的特征,深入推动我国宗教公共外交、推进国与国之间的宗教交流对话,是确保宗教和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民心相通的重要保障。我国坚持独立自主办教不是“孤立办教”,自我封闭,而是十分鼓励开展正常的宗教对外交往。基本方针是:既要积极开展宗教方面的国际友好往来,又要坚决抵制外国宗教中的一切敌对势力的渗透。②何虎生、马雪飏:《新时期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主要政策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1期。
从统一战线的角度而言,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我国宗教界的应有作用,核心是推动我国宗教文化更好地走出去,途径是进一步推动我国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宗教公共外交。一是中国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秉持各国宗教文化中仁爱、礼让、慈悲、包容等共通的理念,引领各国建立国家级、地方级的宗教组织合作机制,完善宗教界人士互访机制,积极引导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尤其是南亚各国各种形式的宗教交流,为化解分歧,助力民心相通营造良好的软环境。二是高度重视宗教对于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软力量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依托各类宗教协会和学术机构,将中国宗教的优秀传统与富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合作等现代发展和治理理念相融合,以在各种正式、非正式对外交往中更好发挥我国宗教文化的积极引领作用,使其形象上的亲和力、道义上的感召力全面彰显。三是探索将中国宗教界公共外交能力建设上升为新时代国家外交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围绕提升我国宗教界的公共外交能力进行深入科学研究,围绕促进我国宗教界公共外交活动的规范化展开系统理论研讨,围绕创新我国宗教界公共外交模式进行有益探索,围绕进一步凝聚我国宗教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展开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指导性的新时代宗教公共外交政策。四是打造形成中国宗教与沿线各国宗教的常态化沟通对话平台,引领搭建沿线各国宗教文化的互鉴交流平台,形成合力抵御宗教极端主义、宗教恐怖势力渗透的互动机制,共同应对其对各种经济社会活动和主流意识形态的破坏。
促进国际秩序、全球经贸体系从传统竞争模式走向合作,推动传统的国与国非合作式“零和博弈”转向合作式“正和博弈”,不仅是适应当前及未来建设美丽美好新世界、变革和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客观需要,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与支撑。随着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我国企业也走向了世界市场的中心,这必然会促使我国企业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一是要引导企业在“走出去”过程把和平、和谐、共享、共担、共建的企业发展理念释放出去,让它成为当地国和当地民众的一种价值理念,在精神层面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二是着眼于为企业更好地“走出去”牵线搭桥,通过争取和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促进各类非公企业商(协)会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开展商业、文化调研与交流,为非公企业寻找“走出去”的商机,降低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和成本。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对外联谊活动,为企业和非公经济人士与各国企业及其经营主体搭建深度沟通对接的平台,以此逐步解决我国走出去非公企业与所在国企业间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三是着眼于促进非公有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深入组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通过不断加强政治引导,使非公经济人士清醒认识自身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肩负的职责使命,促进其主动把自身发展和国家发展、世界发展大势紧密结合在一起,共筑世界经济命运共同体,开创世界经济文明新局面。
统战部门,应紧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任务,顺应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深刻变化,深入领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海内外统战工作的重大价值引领意义。统一战线成员,更要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积极投身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托更为丰富的海内外统战资源与优势,创新对外传播体制机制,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有效化解分歧矛盾,全面凝聚增进共识,在奋力中国梦和世界梦,实现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发展的伟大征程中书写更加绚丽多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