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媛媛
(齐鲁师范学院 党委组织部,山东 济南 250200)
视唱练耳作为一门高等师范院校的必修课程,其教材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依据等方面均发端于西方。为此,在学科构建和发展方面,西方的视唱练耳教学和理论体系对中国视唱练耳教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从当下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来看,呈现出以西方音乐为圭臬的盲目崇拜现象,以致于在我国高等院校传统音乐教学中,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学体系的构建存在着各种“先入为主”的教学现象。事实上,音乐视唱练耳的教育教学过程并不仅仅只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与音乐水平,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民族音乐元素教育。民族音乐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地域色彩。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民族音乐元素,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知了解,还能唤起学生的民族归属感,使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艺术感染与熏陶。那么,民族音乐元素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有哪些运用途径呢?
一是注重民族音乐教育,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民族音乐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的珍贵结晶。从古代流传到现在的具有民族元素的音乐有很多,比如素朴大气的《国风》、脍炙人口的《汉乐府》、婉约豪放的宋词、辞藻华丽的元曲、优美清新的明清小调,这一系列的民族音乐表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独特民族魅力以及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多民族国家,一个国家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而这些民族的文化经过历史的筛选与洗刷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了我们国家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所以,我们要重视对民族音乐的历史文化教育,并且要在音乐视唱练耳课教学中灵活使用,从而促进我国民族音乐教育的蓬勃发展,让我们国家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弘扬和发展。
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民族音乐课堂的生动性。如今部分高校的民族音乐教育教学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方面,学生认为民族音乐的教育教学过程太过于无聊,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方法太过于单一枯燥,无法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解决这一问题,要从音乐教育教学的根本变革着手,把一些传统的、单一的、已经框架化了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本质的改变,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教学设备,比如准备一些与所教内容有关的PPT以及 Flash动画,或者是一些电视电影当中曾经出现的情节和时长比较短的小视频等一系列媒体教具,丰富民族音乐教学内容,活跃民族音乐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视觉和听觉感官,使学生真正感受所学知识当中浓厚的历史文化,有利于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研究与学习。
三是以视唱练耳课程为切入点,加强民族音乐与相关课程之间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横向联系和互动。在中国当代音乐教育体制中普遍存在教学形式“大班化”,教学内容“单一化”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针对性地制定“体验式教学”的教学内容。即根据学生人数多的现状,将学生按照专业特长和心理认知水平进行视唱练耳分组。“‘体验式教学'强调‘做中学',其教学和训练方法的特征是:体验式学习,针对性学习,强调沟通、交流和共享。”[1]这种教学方式改变单一化教师弹、学生听的模式,发挥学生能够演奏二胡、琵琶、扬琴、笛子、古筝等民族乐器以及擅长演奏钢琴、长笛、单簧管、小提琴等西洋乐器的优势,采用中国民族器乐或者声乐曲目的旋律音调为标本,以二重奏、四重奏、合唱、轮唱等多样的表现形式,将旋律音调和体验聆听结合在一起。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在于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当下的音乐教育改革背景看来,视唱练耳教学体系呈现出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趋势,我们更应该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基因融入到视唱练耳的课堂中,结合“小课堂”(视唱练耳课堂)、“中课堂”(音乐会活动)、“大课堂”(音乐课外实践活动)等具体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视听和感知能力,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学习兴趣,在他们亲身参与的聆听、演唱、演奏、即兴表演等丰富的情感体验中,领悟民族音乐风格的多样性和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内涵。通过视唱练耳的教学,即可保留原有的西方古典音乐的部分内容,也融入具有独特音乐结构特点的中国传统音乐,其中包含了各个民族的民歌、戏曲、说唱音乐、歌舞音乐等。同时,视唱练耳教学的老师也需要吸收借鉴作曲理论和实践课程的优势,研究和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旋律视听课程,加强以“母语”教学为宗旨的视唱练耳课程体系开发,对民族音乐在视唱练耳课程体系中正确运用的素材进行提炼和归纳,力求编创出具有中国音乐特点的本土教材,拓宽学生对视唱练耳学科的视野和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尊重。
因此,笔者认为,以视唱练耳课程为切入点,有必要加强民族音乐与相关课程之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横向联系和互动,以此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视唱练耳教学模式,促进民族音乐在音乐学科教学中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