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皮影戏“冷热不均”的现状探讨

2019-01-20 09:35戚裴诺
唐山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皮影戏皮影唐山

戚裴诺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动物皮革或纸板做成的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皮影戏作为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派别众多。唐山皮影戏是北方皮影戏的典型代表,曾名扬华北并辐射周边地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良好的口碑,然而在现代社会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承担民族文化传承责任的唐山皮影却呈现出“冷热不均”的状况,其发展不容乐观,几位唐山皮影代表人物齐永清、谷绍芬等,都对该艺术的现状和发展忧心忡忡。对此,笔者通过实地走访、文献查阅等方式,对唐山皮影戏的源流及现状进行考察,并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其未来的发展之路。

一、唐山皮影戏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影戏不但历史悠久、成就突出,而且分布十分广泛。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中指出:“影戏在今日不但在北京,在全国各地亦尚有不少地方在残留着……一为陕西,二为川、滇、湖北,三为河南、山西及河北西部,四为河北东部及东北各地,山东所有者为另一种,江、浙、闽所有者又另为一种,广东与湖南所有者同为纸人,当别有来源,于上七者略足尽之。”[1]影戏史专家江玉祥在顾颉刚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颇大的“七大影系”说[2],分别是秦晋影系、滦州影系、山东影系、杭州影戏、川鄂滇影系、湘赣影系和潮州影系。滦州即今唐山所下辖的县级市,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所以过去称滦州影,现今称唐山影”[3]。可见,唐山皮影在中国影戏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自古以来,唐山的农业、渔业、盐业、水利事业都很发达,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昌滦乐地域文化的繁荣。名人望族、耆老奇人众多,庙会、婚嫁、丧葬等文化考究,这些深深影响了唐山皮影的形成与发展。比如唐山曾多军户,则“忠孝仁爱”的思想在传统皮影剧里处处可见,如非遗传承人齐永清擅长表演的“马上背刀”“骑马飞驰”等技艺,就与杀敌报国的现实生活相关。

宋元时期皮影传入唐山,明朝时期唐山皮影戏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即一种集演、唱、曲多技艺结合的艺术形式。江南大户在此时期大量迁到永平府,南戏曲韵对皮影伴唱影响明显。之后,随迁艺人以历史题材反映当时居民的生活,引发了很大共鸣。据《明史》可知,明中叶有“命天下选乐工送京师”[4]的过程,皮影戏也曾进京汇演。清末至民国初年,是唐山皮影的鼎盛时期,此时影班大量涌现,光绪《永平府志》有“上元夕,通衢张灯演剧,或影戏、驱戏之类,观者达曙”[5]。20世纪30年代,胜利、百代、昆仑等唱片公司灌制了唐山皮影戏唱片。1938年冀东抗日大暴动胜利后,“长城影社”一直在迁西、热河等地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此时期的皮影剧本与当时的斗争和百姓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后,专业皮影团遍布唐山各县,后经整合成立唐山市皮影剧团,此时影人的制作开始尝试使用塑料等新材料。改革开放后,唐山皮影戏剧团开始走出国门,以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赴法国、美国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演出。2005年后,唐山举办了“中国皮影雕刻艺术大赛”,以及皮影艺术报告会、研讨会等。

二、唐山皮影的形制、表演方式和代表艺人

唐山皮影影人经历了从大到小再到大的尺寸变化,这种变化是在演出中逐步形成的;其行当分为生、小、髯、大、丑等;场景在皮影演出中被归类为“砌末”,影人在不同场景下表演,使剧情更为形象生动。皮影影人制作过程分为刮皮、浆皮、选皮、描样、雕刻、上色、罩油、组装八个步骤。传统的唐山皮影影人材料为驴皮,以黑、红、绿三色为主。据相关资料显示,“现代皮影也开始使用蓝、紫、黄色,上色后的皮影色彩明快、对比强烈,丰富了皮影造型艺术”[6]。操纵影人时,唐山皮影采用多人配合,但主要的操纵演员有两个人,一般要求两根手杆达到“杆子看不见,拈是团团转,张开像把扇,合时似闪电”的程度。

皮影的乐器配备有锣、鼓、铙、钹、唢呐、笙等,也有弹拨乐器。由于不断改革,逐步引入并使用四胡、阮、三弦、月琴、笛子和扬琴。皮影戏的剧本,初名“影经”,后改称“影卷”,演员照剧本唱念叫“宣卷”。唐山皮影戏剧目甚多,现存至少约五百多部。

2006年,唐山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中国皮影戏又成功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这些均表现了皮影戏具有的传统文化价值。至2018年,在唐山皮影戏中雕刻、操纵、演唱、演奏等技艺方面均有人获得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其中,雕刻技艺传承人有刘佳文,上承张老壁技法,并有徒弟数人,如刘正新、陶作宝、吴志群等;操纵传承人为齐氏家族,主要传承人有齐永衡、齐永清、齐东兴等人;皮影演唱代表人物有丁振耀,徒弟黄福荣(女)、袁卫强等人;以四胡伴奏为代表的器乐传承谱系有申凤兰,徒弟杜润伍、葛庆久等人。

三、唐山皮影戏“冷热不均”的现状

(一)商品化下的商品热与技艺冷

虽然目前皮影技艺的传播并不红火,但其相关商品却显示出“热”的状态,因此,社会上产生了较多的影人制作作坊。这些影人制作人虽曾师承老的皮影雕刻艺人,但他们为了降低成本,实现经济利益上的最大化,采取了诸如先刻出人物轮廓,再将一张驴皮横劈成多张相同皮影的制作方法,而且也改变了影人制作时只使用红、黑、绿三色衬以黄色驴皮的手法,使影人的色彩更加艳丽。

(二)演出形式下的演唱热与配乐冷

目前,唐山市(含乐亭、迁西、迁安)共有国家、省、市三级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7人。其中仅有3人主攻剧目伴奏,且当中的1人还兼攻演唱。由于技术的发展,皮影演出时可以使用现代音响设备播放提前录制好的曲目代替现场伴奏人员进行伴奏,使得伴奏人员到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而且为降低经营成本,剧团中伴奏人员常被裁减,也是造成熟谙此项技能人才困乏的部分原因。同时,传统皮影剧目伴奏旋律较为一致,技巧性较低,又与其他剧种存在重叠性,因而这项技能不太受人重视。事实上,作为唐山皮影戏伴奏项目省级非遗传承人申凤兰,曾师承四胡大王陈宝森、傅宗义等前辈,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技法,而且还被誉为“京东四胡第一弦”。

(三)剧团的出访热与皮影的传承冷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受“走出去”政策的影响,大批皮影演出团体奔赴海外进行展演,获得了良好的声誉,“皮影剧团的出访在一段时期内带动了大家对于皮影戏的关注”[7]。唐山皮影戏剧团的出访演出也扩展了海外市场,使更多的华人华侨和外国人沉醉于“光与影”的交融中。此外,唐山市政府的文化推广措施,也让世人认识到皮影的艺术价值。

然而,因为年龄原因,老一辈颇有造诣的皮影戏演员逐步退出舞台,使得部分技艺失传。以演唱为例,已故的非遗传承人丁振耀,他所唱的“黑头”就保留着原始的掐喉头技艺,这种技法难度大,对于声带、气息的要求比较高,而且必须在勤学苦练的基础上才能有所见长,同时,它还会导致嗓音沙哑的职业后遗症,所以这项技法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此外,唐山皮影戏的传承主要依靠戏校,而非像京剧、昆曲那样是家族传承与艺术学校齐头并进的双轨模式,此番情况导致了皮影艺术的继承脉络较为狭窄。并且戏校招生时断时续,也导致皮影演员青黄不接,这些都阻碍着唐山皮影戏未来的发展。

同时,收入低也是皮影后继乏人的原因之一。在“正规军”唐山皮影剧团中的演员,主要是早期戏校培养的学员。而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在商业活动中获得的经济效益远大于在剧团中的工资收入,如此,造成了许多皮影人才和潜在的皮影剧团新生力量流失。技艺与人才的断层影响了唐山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

(四)唐山皮影的外在形式热与内在文化冷

实际上,唐山皮影戏除了前文中提到的影人、演唱技艺、操作技巧和雕刻手法外,还保留着许多的民俗背景。例如,作为唐山皮影戏根基的乐亭皮影,就有以下规定:

Ⅰ、唱影艺人不仅艺术要好,还要品格好,作风正派。六月上台,不能先脱外衣,要把影窗挂上再脱。

Ⅱ、演唱中,艺人不准在人群中游逛。

Ⅲ、上台之前,要整理好自己的各项事宜,不准中途离场。

Ⅳ、一上台,演员要方方正正,严肃认真地各就各位,不准交头接耳。

这些行为守则,不仅要求了皮影艺人的每一个动作,而且反映了影戏传递给观影人的一种价值观念。

笔者在实地调研中收集到一些有关皮影的唐山俗语,如“周书礼戏扯旦影”和“开店开店,卖水卖饭。南来的北往的,西北井张各庄”等。“周书礼戏扯旦影”意思就是唐山皮影戏虽然以旦角为主,但唱丑角的却能调节气氛,见景生情,在对世俗的嬉笑怒骂间,表达一种深刻的情感;而“开店开店,卖水卖饭。南来的北往的,西北井张各庄”一句,既能表现出影戏艺人走南闯北的生活情境,亦能显示出过去的皮影戏与老百姓的生活非常密切。这些对生活中细微之处的描述,也从侧面反映了唐山皮影戏曾经的辉煌。

通过调研发现,唐山民众对于皮影的外在形式有所了解,但对其内在影响唐山风土人情的特征知识却知之甚少。

(五)唐山皮影的市场热与演出冷

目前,唐山皮影戏的专业剧团极少,自上世纪90年代起皮影戏的演出场次也急剧减少。而且,唐山境内的皮影剧团大多已由个人承包,他们只在农闲和遇到红白喜事时才外出演戏。2008年,根据唐山经济建设的需要,唐山皮影剧团曾经的主要演出场所渤海影剧院被拆除,导致该剧团皮影戏的演出一度没有固定的地点。

调研发现,当今皮影戏的演出形式与从前相比,有很大差别。从清末民国时期的红白喜事串场演出,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文化下乡”,皮影戏演员都是直面观众,形成台上台下近距离接触的场景,演职人员口语化的唱腔和影布后对影人的操作,一直深得观众喜欢。然而,目前受到演出场所变大,舞台也相应远离观众座位,从前演员与观众面对面的亲切感消失。同时,在一些老艺人看来,音响、灯光等现代声光电技术被大量使用于表演现场,这种对皮影戏进行的技术革新可能会使年轻的从业者更加追求“新奇特”的艺术效果,而对传统皮影的演唱技巧、操纵手法等逐渐忽略。这些情况,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传统艺人在皮影表演中起到的作用。

目前,唐山皮影戏剧还在使用的剧本除去文革时期改编的样板戏之外,多是清朝时期的剧本。故事内容较为传统,演出节奏慢,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节奏与审美。剧本的编写还停留在“以改编传统剧、儿童故事为主,少量创作”阶段,且皮影剧团与唐剧、评剧团共用编剧,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演出开支,但却造成剧目的重复性,这就使得可以表演的剧目数量、质量停滞不前,这对唐山皮影戏艺术的完整性形成了较大冲击。此外,剧本的撰写者,除了要有极高的文化素养外,还要深谙唐山皮影戏的表演模式与影卷书写模式,但由于编剧的报酬较低,因此这一行业已长时间无人问津。唐山皮影戏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仅有几部新的剧目,其他多为旧剧目复排,如《五峰会》《二度梅》及《青云剑》均为传统剧目。最受大众知晓且创作于改革开放以后的剧目,唯有曾在电视、互联网等传播的《小康路上》;而《哪吒闹海》和《白蛇传》被人们熟知,是因其原创动画片传播程度较广。总之,人们对于部分新剧目的熟知程度不高。

一些表演技法较高的剧目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局面。部分优秀曲牌剧目也因保存不善,少有传唱。根据目前从国家图书馆、中国知网和维普平台获得的信息可知,虽然研究唐山皮影戏的书籍不在少数,但大部分专家学者对其关注的层面仍多在知识性的介绍方面,而对它“知其名者多,知其意义少”的现状未有足够的关注。因此说,推动作用的缺失也是导致唐山皮影传承困难的原因之一。

但是商业演出缺失的背后,却是当地部分群众对皮影剧目的渴求。例如,工作日期间在唐山博物馆内,由皮影剧团退休演员、票友等自发组织的皮影演出,仍能吸引了众多本地市民前来观看。

四、对唐山皮影戏“冷热不均”情况的解决建议

(一)曲艺学校等机构要有行动方向

1.培养各方面的皮影从业人才

通过梳理近几十年唐山皮影戏发展脉络可以发现,艺校是培养皮影人才的主要机构,肩负着为唐山皮影戏培养后继力量的重要任务。在“伴奏冷”情况下,导致演唱、操纵、伴奏等皮影技艺逐渐出现了单打独斗的情况。因此,艺校的人才培养应该做到持续、高效、精良、全面、客观,重点培养现在皮影表演中紧缺的人才。此外,在培养过程中,不仅应注重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唐山皮影戏提供具有创新性的后继之才,使唐山皮影戏能够进一步发展,而且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上也需要创新。曾在唐山市博物馆内负责义务皮影表演的谷绍岺队长以及国家一级演员赵丽亚均表示,在综合考虑艺校学员基本功的基础上,一入校就应该让学员与皮影剧团内临近退休的在职人员互结师徒关系,一是保证学习的效果,二是为学员日后工作提供保障。

缺少剧目创新是目前直接导致唐山皮影戏“演出冷”的现实问题。因此,皮影剧团急需公开招聘专职编剧,以期达到创作新剧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向社会各界征集剧本,排练符合新时代文化发展趋向的剧目。曲艺学校更应该注重培养这方面人才,让更多年轻人得以接触它,吸引他们从事该项工作。

2.积极开拓皮影表演市场

目前,唐山皮影戏演出团体不仅排演场次少、演出周期不固定,而且观众较少。因此,皮影戏演出团体应该开阔思路,积极开拓皮影表演市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固定演出场所或者安排周期性的演出场次,并广而告之,以吸引皮影爱好者前去观看。另外,皮影演出团体可以深入于庙会、社区、校园等场所进行技艺表演,或者通过开设业余培训班等方式对此传统艺术进行展示、传播与传承,为皮影艺术开发潜在观众群以及潜在演职人员。

唐山皮影演艺团体还应该向其他兄弟剧种学习,创新皮影表演形式和内容,使唐山皮影戏这门传统艺术不仅能吸引老年观众群体,而且在保持传统性的基础上还能符合现代青少年观众的审美品味。

(二)皮影艺人要发挥作用

1.非遗传承人发挥行业带头作用

唐山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皮影戏重要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有着高超的技艺水平,肩负着唐山皮影戏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责任。非遗传承人应该发挥行业带头作用,积极进行皮影宣传,提高唐山皮影戏的社会关注度;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带动其他专业表演者苦练基本功,并积极组织演出;应在坚持传统技法的同时,勇于实践创新。

2.从业者和业余爱好者发挥宣传作用

唐山皮影戏专业表演者是皮影戏的中坚力量,而业余爱好者是唐山皮影戏的群众基础和坚强后盾。在唐山皮影戏面临窘境的情况下,专业表演者可以利用“三下乡”“城市大舞台”等途径,在展示技艺的同时加强对皮影艺术价值的宣传,扩大唐山皮影戏的群众基础;业余好爱者也要成为唐山皮影戏积极的民间宣传者。

(三)政府要履行相关职责

政府是唐山皮影戏未来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以及坚实的后盾,应发挥作用,促进唐山皮影戏的发展。

1.加大资金投入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唐山皮影事业的资金投入,扶植皮影演出团体,为其演出、训练提供必备的场地与设施,如排练厅、音响设备等,使唐山皮影戏的演出、训练能够持续进行,并保障皮影艺人的收入,为皮影事业留住人才。建设或设立皮影专业学校或皮影专业,为这门传统艺术培养专业人才。此外,还应鼓励企业、个人及其他经济体积极投资皮影行业。

2.制度保障

政府应在制度上明确唐山皮影戏以及其他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细则,保障非遗传承人的艺术地位以及合法权益,保证相关政策的有效执行,保证资金投入到位,确保相关文物的及时保护与收集。

3.保存与保护

政府有关部门应运用高新技术对唐山皮影进行数字化保护,即对唐山皮影相关资料做数字化的记录保存:如对唐山皮影戏历史社会的变迁、艺术价值等信息进行数字化文本资料保存;利用录音等技术对唐山皮影特殊的唱腔、口音进行记录保存;利用数字摄影、三维扫描技术对皮影影人制作、舞台布景、表演信息进行采集与保存;等等。可按照“工艺观、图谱观、影人观、剧目观、演艺观、器乐观、历史观、审美观、传承观”九观对唐山皮影艺术进行数字化分类保存[8]。

五、展望

在考察唐山皮影发展现状期间,唐山群艺馆内名为“俏夕阳舞蹈队”的民间团体一直在排练。此舞蹈队成立于1997年,由多位退休老人发起并成立,曾荣获国家级比赛金奖5次、一等奖7次,省级比赛金奖3次,并于2006年参加春节联欢晚会,还参与了2008年迎奥运、2012年西安园艺博览会的演出。舞蹈队秉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将传统艺术和现代舞蹈结合起来,因演绎皮影动作的舞蹈作品《俏夕阳》而更加闻名,这也充分证明了皮影艺术在民间的影响力。舞蹈作品《俏夕阳》将百余年来模式化的皮影形象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创新了皮影的表现形式,特别是舞蹈动作将皮影的机械化模式突出展现,并匠心独运地创造出蛙跳、交叉跳等动作,丰富了演艺内容。对此,当地专家杨立元曾评价到:“《俏夕阳》的成功,在于它源于生活、贴近实际、改革创新的创作原则,在于它适应时代发展和群众的审美需求的创作方向。”[9]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如果能将皮影这种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壮大,唐山皮影必将有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皮影戏皮影唐山
我们来演皮影戏
民间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研究
——以宿州市灵璧县皮影戏为例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唐山分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唐山分行
皮影戏
月光皮影
唐山香酥饹馇圈
我爱皮影
不老的皮影
皮影戏的超级“迷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