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亮
(首都图书馆 北京 100021)
作为一个地区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公共图书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该地区的主要文化服务和文化交流中心。展览以其直观生动的形式、丰富多样的内容向民众传递知识、推广阅读、弘扬先进文化,更令参观者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提高文化品位。举办展览能够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服务功能、教育功能、文化休闲功能,是促进图书馆实现社会职能的重要手段。同时,展览吸引了更多的民众来到图书馆,在扩大图书馆影响、展示图书馆风貌、重塑图书馆社会形象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2003年起展览服务更被纳入全国省级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体系中,并有具体量化考核指标。如今,展览作为构建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实现阅读推广的重要手段,受到各级公共图书馆的高度重视。而如何进一步提升图书馆展览的品质、推进图书馆展览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是业界的重要议题。
笔者对多家图书馆网站的展览预告以及线上展览进行了综合调研,发现图书馆在展览选题上更趋多元化,主要包括:①意识形态类,如国家政策解读展、普法展、经济或文化建设成就展等;②艺术类,如摄影展、书画展;③阅读类,如古籍文献展、书籍推介展;④自然科普类,如生态保护展、节能减排展;⑤历史文化类,如节日民俗展、非遗展。不可否认,多元化的展览选题满足了不同年龄、职业、爱好以及教育背景群体的文化需求,对拓宽读者的知识面、丰富市民的阅读内容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相比于以文物为主的博物馆展览,以书画、雕塑作品为主的美术馆展览和以档案为主的档案馆展览,图书馆的展览特色就显得并不突出。
图书馆展厅大多沿用传统空间展示的形式,即以展板悬挂于墙或是在固定展墙上贴膜为主进行陈列,展览内容一般为图片展示加文字说明,形式相对单调,设计理念陈旧,观众只是作为审视者,与展览之间存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和隔阂,无法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而且在审美上也易产生疲劳感。相较于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在展览服务中的新技术运用显然存在较大的缺口,静态方式呈现的展览,参观者缺乏体验创作、激发思维的互动,体验度和参与度难以得到提高。网络展览技术不成熟,互动性和真实感不强,技术团队创新意识不足,无法摆脱实体展览理念的束缚,只是机械地把实体展览、展品转化为图片、数模搬上网络,运作模式、理念没有质的变化[2]。
多数图书馆办展都是以阵地实物展为主,配合巡回展览的方式,在兄弟图书馆里实现展览成果共享,或是利用图书馆的网站、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平台进行在线展览。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展览的影响力,可是各图书馆受众面基本相似,且观众要想在线看展览必须登录图书馆网站,前提就是已知此展览或是该网站的忠实用户,这必然导致展览受众面狭窄、传播范围受限。图书馆展览的宣传渠道主要是本馆的宣传栏和电子显示屏、宣传单、新闻媒体以及官网、官微上发布展览预告,营销模式单一,宣传推广不足,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无法覆盖各层面的人群。
要想办出优秀的展览,吸引大众的广泛参与,独具特色的选题、雅俗共赏的内容、创新多样的设计、时尚新潮的营销手段缺一不可。只有经过精心策划的展览,才能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展览策划就是运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对展览的整体活动进行系统、科学的创造、构思、谋划和设计,以期达到最佳的效果[3],其间需要综合运用文学、历史、心理学、管理学、艺术设计、市场营销、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2008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正式发布的《图书馆服务宣言》明确指出:“图书馆努力促进全民阅读。图书馆为公民终身学习提供保障,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因此,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担负起引导阅读、推广阅读的责任。通过策划以阅读推广为主题的展览,既能区别于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的展览,凸显图书馆特色,又可引导民众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提升阅读质量,同时还可提高馆藏的流通量和利用率。阅读推广主题的展览选题策划主要围绕“书”来开展,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①新书好书推荐展以及经典作品展。如何从每年新出版的海量图书中帮助读者选择适合自己的优秀书籍是图书馆进行阅读推广的一项基础工作,同类展览中最知名的当属中国国家图书馆推出的“文津图书奖获奖及推荐图书展”,展览主要通过书评向公众推荐前一年出版的优质图书。另一方面,回归经典阅读,继承人类文化遗产,提高审美情趣也是阅读推广的目标之一[4]。首都图书馆的“四大名著插画作品及版本展”通过对不同时期“四大名著”的插画作品,以及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四大名著”的不同版本的展示,令读者了解“四大名著”的出版历程及其在不同时期的样式和特色,感受当时图书装帧设计中的品味追求。②专题阅读推荐展。图书馆应针对不同的目标读者和阅读需求,结合本馆馆藏开展专题阅读推荐展览,文学、旅游、美食、养生、电影、育儿、科幻、摄影等都是不错的选题。此外,图书馆还应结合当前政策形势、社会热点策划选题,如:重庆图书馆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推出“铭记历史,珍视和平——中国抗战与重庆文献联展”;2012年10月11日刚刚公布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8天之后“莫言作品展”就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展出。③古籍善本及特色馆藏展。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5]。那么除了珍贵的善本古籍,很多图书馆拥有的甲骨文献、竹简帛书、金石拓片、谱牒舆图等特色专藏也可算广义的“书”的概念。可针对特定主题策划展览,对古籍或其他物质载体的文献加以研究解释,这也是图书馆重要的展览类型之一。四川省图书馆举办的中医药古籍文化展上,百余件珍贵的中医药古籍文献、文物及多位当代艺术家创作的绘画、互动装置和声音作品融汇呈现,令公众在了解中国传统医学历史的同时思索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古籍文献活化”的一次大胆的创新尝试。
“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6]。地域文化彰显人们独特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成为本土化的特色标志。公共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决定了其具有保存本地域特色文化的任务,而通过策划地域特色主题的展览来展示本土文化,不但是对正在消逝的地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更是对其有效的传播和发展。每个地区的城市发展史、历史风云、名人掌故、名胜古迹以及其在历史演变中形成的习俗、饮食、语言、艺术等都是图书馆展览丰富的选题来源,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又决定了展览主题内容的不可抄袭性。各省尤其是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应充分认识地域文化的竞争力,立足本土文化的丰厚土壤,依托自身的研究优势,对本馆的地方文献资源进行充分的发掘、梳理,通过策划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主题展览,树立自己独一无二的本土文化展览的品牌。从2005年至今,首都图书馆已策划了十几期北京地域特色的主题展览。这些展览令北京市民从多维度重新认识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增强了他们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这其中既有通过解读文化地标来反映城市的历史和发展,也有通过展现特色馆藏来阐释北京的历史文化。展览还被送至香港、台湾、新加坡、马耳他等地的图书馆展出,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客观上扩大了北京文化以及首都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和文化辐射力。
博物馆的展览以珍贵的文物吸引大众的目光,科技馆的展览用高科技的展示项目激发观众的热情,美术馆的展览靠动人的艺术品引起公众的兴趣,相比之下,图书馆在举办展览方面并不占优势,这就需要我们在内容策划上下功夫,扬长避短。首先,内容研究是做好展览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展览主题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历史文献、档案资料、影像和图片资料等,并对其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结合目标观众的兴趣点,找到内容展示的最佳角度和最佳切入点,这样才能策划出有深度、有内涵、吸引人的展览。其次,展览标题是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好的展览名称是可以引发观众产生共鸣的,在后期的宣传推广上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标题是对展览主要内容的概括与诠释,不仅要简洁、点题,还要兼具思想性、艺术性,体现展览的特色。首都图书馆策划的展览“话说端午”,选取一句古诗作为每一个单元的标题,言简意赅、意蕴悠长且极富美感,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此外,展览文字是展览与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这就要求内容策划人员注重文字内容的撰写风格和方式,需明确目标受众是普通市民,要考虑各个文化层次的观众对展览内容的理解能力,在保证展览文字表达科学、严谨、专业的基础上,恰当灵活使用适宜受众人群的文字风格,做到通俗、精炼、生动、亲切,切忌晦涩、繁缛、生僻、高冷。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一个展览的文字通常是由多人分工执笔完成的,为保证整体文本语言风格的一致性,最后必须由一人统稿润色。
展览主题内容和陈列设计是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条件,后者对前者具有深化作用。好的展览内容如果没有与时俱进的艺术形式去包装和表现它,其实际价值就会大大减损。因此,图书馆在设计展览时,应运用空间规划、平面布置、灯光控制、色彩配置等手段,营造一个富有艺术感染力和艺术个性的展示环境[7]。展陈色彩是展览直接作用于观众视觉感官的第一要素,确定和谐的色彩基调是营造展陈环境的关键所在。从社会学的视角看,不同的色彩在某个文化环境中都有着特定的意义表达。色彩是文化的一种美学象征[8],比如首都图书馆的“话说端午”用郁郁葱葱的绿色象征初夏的生机勃勃;“京都华彩——北京建都展”用明黄色突出皇城的庄严、大气、厚重之感;“悦读阅美”则用颜色各异的大色块铺陈,以斑斓的色调表现书籍内容的丰富多彩。此外,应创新设计形式,使展览文字、图片、展品等与特定的空间环境通过艺术处理手段共同组成一个和谐的统一体。首都图书馆的“原创十年·绘本原画展”将展墙设计成书的外观,采用大面积整体喷绘、立体式粘贴的手法还原绘本里的经典元素,并利用大量实物装饰来烘托整个展览的场景氛围,观众在最接近原书的环境中欣赏画作,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易体味绘本传递出的思想和情感。
图书馆所举办的展览一般来说是以静态的方式呈现的,其缺点是观众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而缺乏体验创作、激发思维的互动,而展览教育功能的实现应是展览与观众共同完成的,是观众在体验、参与展览中实现欣赏、发现和思考的双向学习模式。需构建“X+展览”的展示新模式,创造一个能调动观众好奇心与兴奋感的环境条件,以多种方式刺激观众的视觉、听觉和触觉,有效增强他们的体验感,从而提升其对展览内容的理解。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册府千华”展览现场组织观众体验古籍修复、雕版印刷、碑石传拓等多项传统技艺,此为“体验+展览”的形式;泰州市图书馆举办的文化遗产展现场安排非遗传承人为观众进行刺绣、泥塑、剪纸、年画刻印、风筝扎制等项目的展示,即“表演+展览”,此外还有“实地参观+展览”“讲座+展览”“游戏+展览”“多媒体+展览”等多种形式。图书馆还应关注科技发展,紧跟时代潮流。虚拟现实技术以沉浸性、交互性和创造性地展现历史事件、文物、情景而深受好评,首都图书馆在“古苑宸迹”展览中运用3D复原和VR技术,令团河行宫、德寿寺等早已消失的历史建筑“重生”,观众可通过VR设备在虚拟世界里畅游。VR技术除了能为体验者带来强烈、真实的在场感和参与感,对于化解古籍保护与展示的矛盾还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和普及,“VR+展览”应该会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举办展览需要的人力、资金和时间投入较高,因此扩大受众群体并保证展览的持续影响力,通过高效利用已有资源来降低展览成本成为现实需求。图书馆公益性展览光在图书馆阵地上开展是不够的,图书馆需要延伸服务触角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这也是扩大图书馆影响的有效方式[9]。营口市图书馆、泰州市图书馆等都在这方面作出了探索和努力,将展览办到社区、学校、机关、部队、企业、乡镇,充分发挥了其文化展示功能和文化服务功能,有效扩展了服务人群。此外,作为城市人口聚集点的购物中心也是一个很好的展览举办地点。购物中心通常占据城市核心的地理位置,人流量巨大,且自身所拥有的零售、餐饮、娱乐、儿童等业态吸引的受众群体明显区别于图书馆用户,如果将展览阵地延伸至购物中心,便会显著扩大展览的传播和普及范围。另一方面,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同时,开始追求大型商场空间能表现人文情趣、个性特征、文化观念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商场语境[10],因此商场也有引入文化元素的强烈诉求。可尝试让图书馆展览走进商场,通过图书馆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升商场品味和服务水平,同时扩大图书馆展览的受众面,二者的结合可实现双赢。
展览策划涉及到选题、内容研究、文案撰写、展陈设计、宣传推广、观众调查、教育活动设计等一系列的工作内容,所以组建一支业务全面、具备专业素养的策展团队是图书馆展览良性发展的根本保证。而现阶段,国内多数公共图书馆并没有专门的展览策划推广团队,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展览在质量、服务水平及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持续提升。以首都图书馆为例,展览工作由古籍部、地方文献部、宣传策划部、会展中心等多个部门分头开展。各部门各自为政,使得展览的核心工作在实施时总有短板。应打破传统的部门隶属的管理模式,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可考虑从全馆范围内遴选具备扎实学科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专业团队,定期开展技能培训、业务研讨以及学术交流等活动,培养团队成员广阔的视野和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以团队运营展览的另一个优点是可促进人才培养,不但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够得到很大提升,其在策展实践中更能了解项目目标,以及整个项目的实施步骤,利于朝着团队带头人即策展人的方向发展。
图书馆应推行实体展览与网络展览相结合的展览模式。网上展厅要在优化PC端展示方式的同时,积极推进新媒体移动终端在展览展示中的应用,并拓展其在移动终端的营销推广渠道。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11],手机以绝对优势占据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图书馆展览要想获得更大的突破和发展就必须抓住智能移动终端的庞大用户群。探索运用HTML5(以下简称H5)技术将展览打造成适应移动终端显示条件的在线展览是一个不错的思路。目前H5产品广泛运用于新闻传播、事件营销、产品推广、品牌宣传等多个方面。相比于传统的静态信息展示形式,H5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在于可以融合图像、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种多媒体元素来传递展览内容,通过点击、滑动、触控等各种互动按钮和重力感应、环境感应等交互性设计,通过更加丰富的体验来吸引用户。其次,H5传播形态是依托微信端而发展的,这就使得H5展览天然就具有“分享”属性。图书馆官方微信公众号或服务号可直接向粉丝推送展览,粉丝再通过评论、转发、点赞和分享主动参与H5展览的二次传播。粉丝的分享完成了多层次、多阶段的推广,进而形成社群化传播[12]。H5展览的浏览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同时,可实现通过展览提高粉丝黏性并为公众号“吸粉”的效果。
展览策划得成功与否,最终要接受观众的检验。因此,不管是选题、内容与展陈设计还是互动项目设置,都必须以观众需求为导向。由于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以及性别的差异,导致公众对图书馆展览有不同的需求,调研时要研究公众文化需求的趋势,把握不同群体文化需求的特点,既要定位目标受众群体,也需考虑雅俗共赏,尽力满足大多数市民对求知、审美、休闲的需要。策展初期,除了可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了解受众群对展览的愿望、期待和要求,基于文献借阅排行榜对公共图书馆读者阅读倾向进行分析也可有助于策展者作出更受市场欢迎的选题。此外,应将受众群的认知心理、情感需求和行为习惯的调研结果及时反映给展陈设计人员,以便对颜色、灯光、走线、辅助设施、互动项目等进行合理调整、完善。展览开幕后,还需通过对观众的现场采访和行为观察,以及策展人员亲身参与等多种方式来检验展览设计目标的实现情况,观众的满意度、认知度和获得感等,这些数据客观呈现了观众对于展览的印象和评价,是展览主题、内容、形式等各方面进行改进的重要参考依据。
举办一场成功的展览,合适的场地和充足的经费是物质基础,而优秀的策划才是核心。展览的选题、内容以及呈现形式均体现了图书馆的办馆理念、价值导向和服务水平。图书馆不能仅仅为展览提供场地,而应承担展览策划者的角色,坚持以公众需求为驱动,以地域文化和阅读推广为特色,拓展选题思路,加强学术研究能力,探索新的展陈方法和环境设计,优化传播渠道,将专业性、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观赏性有机结合起来,为大众奉上具有图书馆个性的高品质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