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王尹镇姚沟小学 姚岁庆
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感性认识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具体到课堂实践中,数学教师要善于抓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其与教材知识有机融合,创设一个与生活相近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认识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信心。以“图形的认识”为例,在学生基本了解几种图形的形状后,我创设了一个“找一找”的情境,即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一找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哪些物品是三角形、哪些物品是圆形,将数学图形与熟悉的物品挂钩,让学生直观感受数学概念;然后再将这些图形制作成卡片并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将兴趣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既加深了学生对这些图形的印象,又保证了旺盛的学习热情;最后请同学们在自己家中找一找这些图形,可以简单归类统计一下,将生活与数学问题联系起来,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处理;再如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我将教室简单布置成商店的模样,请一部分同学扮演顾客、几个同学扮演收银员,看价格、选商品、结账,使学生不仅在生活场景中认识了人民币,学会了基本换算,还培养了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语言是传递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地表达出来、传递给学生呢?生活化的语言就派上了用场。具体来说,借助生活化语言引导学生,一是要用贴近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形象化语言,帮助学生进行形象化理解,如在讲“大于号和小于号”的时候,部分同学根本分辨不清楚,于是我这样引导:“大于号和小于号是一对好兄弟,大于号哥哥脾气很好、见谁都笑,因而开口在前;小于号弟弟则有个坏脾气,见谁都想怼,因而尖角在前。”再配上“两个数字做比较,开口为大尖角小”的顺口溜,学生理解起来就轻松多了;二是要用生活中的日常用语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利息”时,我这样和学生对话:“老师最近攒了1 万元钱,想要存银行,但对储蓄知识不太了解,你们谁能给老师讲一讲?”从而引出储蓄的好处和利息的话题,接着问:“如果我将1 万元存进银行,这1 万元的原始金额就是本金,那什么是利息?利息又是怎么算出来的?”由此引出利率和利率调整的概念,然后问:“如果我这1万元存5年,期间调整过三次利率,这利息该怎么算?”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数学知识的学习。
数学与生活关系密切,一方面生活中蕴含着诸多的数学元素,另一方面运用数学知识也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要将数学课堂拓展到生活领域,带领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有意识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影子,细心观察、发掘与数学相关的生活元素,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以“小数”的学习为例,虽然学生在中年级才开始学习小数的相关知识,但在生活中早就开始接触小数了,像是我们量体温时的计数36.3℃,超市商品中类似12.5、4.6 等价格表示等;而学习了小数运算也就能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如“妈妈去买菜,西红柿一斤2.5元,妈妈买了3斤,给了卖菜阿姨10元钱,阿姨要找给妈妈多少钱?”这样不仅强化学生对小数及其运算法则的理解和认知,也通过学以致用的方式锻炼了自身的数学应用能力,使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兴趣越强,从而真正爱上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