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钰梅,于雨琴
(泰州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活动,校外实践基地是进行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托。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是保障学生顺利进行实践活动的重要条件。音乐专业由于拥有不同于其他专业的更强的实践性和表演性,所以对于校外实践基地的要求也就更高,根据音乐专业的不同的技能实践活动项目,提倡建立音乐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群。在基地群的建设中,要争取各基地的配合发展,共管共建,尊重各基地间相互的利益,发展基地群共同的认识,把人才培养作为基地群共同的责任,做好音乐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群共同性发展的建设工作。
音乐专业的校外实践基地,长久以来一直都是得不到重视。以泰州学院为例,音乐学专业现有校外实践基地140多所,其中,130所均为学校统一管理的各专业公用的中小学校实习基地。音乐专业特色基地仅十多所,占比极小,且多数为琴行和培训中心。基地内未配备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学生实践活动以琴行、培训中心分配教学培训工作为主,且以盈利为目的。音乐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视不足,同样,对于音乐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也非常少。自1970年开始至2018年末,中国知网上可检索到的与音乐专业实践基地相关的文章不足20篇。
音乐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分为基础类和特色类两种。基础类校外实践基地是与其它专业共享的中小学基础实践基地,从联系实习实践、基地安排导师、分组实习实践(基地导师全程指导、学校带队导师全程听课指导)到总结检查,一直有着规范、合理、严谨的管理。特色类校外实践基地有社会琴行和培训机构,歌舞、剧团类表演团体等等,这些基地是缺乏监督与指导的。(1)琴行和培训机构。这是单项技能实践的特色类校外实践基地。这些机构非常乐意接受音乐专业学生的实践和实习,根本原因在于他们需要大量的培训师资,学生低廉的工资付出,为他们降低了运营的成本。但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为学生的实践工作进行指导,由于这样的机构众多,学校也没有精力为此增加带队指导教师,学生一般都直接上岗,在教学过程中独立摸索完成实践活动。这种缺乏指导的实践,很难达到实践的目的要求。(2)歌舞、剧团类演出团体。这是综合技能实践的特色类校外实践基地。这些团体需要能吃苦、能长期坚持的学生,在这类机构完成实践、实习,学生的收获很多,然而,由于现在歌舞团、各种剧团的体制改革,完全阻断了进编的可能,学生看不到这样的实践对于将来的就业有多少帮助,同时剧团里导师严格的训练要求也让学生打了退堂鼓。所以,这一类的实践基地,由于缺少实践学生,基本形同虚设。
基地群的发展建设核心就是共同性发展,即协调发展、整体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个良好的基地群环境。每个基地承担着不同的实践活动任务,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任何一个基地的落后,都会影响学生校外实践活动的总体质量。在音乐专业实践基地群中做好共同性发展的建设工作,关键是要把握共管共建、合作互利两大原则。
(1)共同性发展要以共管共建为基础。基地群中的各个基地如果管理不一致,会造成学生对于基地选择有偏向;学校导师对于选择指导基地有偏向;基地相互之间各自比较造成矛盾不利于基地群管理建设。因此,在基地群中应用共管共建的管理体系非常重要。只有建立在共管共建的管理制度基础上,才能开展好共同性发展的基地群建设。基地导师和学校导师的队伍管理要共管共建;对于各个基地的学生实践活动管理,基地导师和学校导师要共管共建;每个基地管理在共通性方面应该执行一致的标准,特色性方面可以有补充的要求。只有做好前期规划,制定好管理规则,共同管理,相互约束,才能保证基地的长期合理运转,才能使各个音乐专业基地组合成密不可分的基地群,才能相互配合完成实践任务。
(2)共同性发展要以合作互利为保障。音乐课程在中小学教学中是传统思维里的“小三门”,随着社会的进步、认识的提高,音乐、美术等课程才逐渐被重视,艺术类课外活动课时也逐渐增加,丰富的活动需要更多不同特长的师资,实习生广受学校欢迎;尤其是有从教愿望的学生,也非常需要这样一个实践平台。
基地群中除了中小学校的实践基地还包含培训中心、歌舞、剧团等基地,这些基地更需要合作互利作为共同性发展的保障。学校需要与校外实践基地群建立实质意义上的合作,明确他们的需求,尊重各个基地的利益,在互利的基础上,做好合作,只有双赢,基地和学校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管理,对于每个基地,都需要把握“互利”原则,在基地与基地之间也应该做好利益的协调。实践基地群原本不是为利益而生,但可以因为利益而更加稳固。只有合作互利,才是基地群共同性发展的建设保障。
音乐专业的实践基地群,同样包含基础类校外实践基地和特色类校外实践基地。
基础类的校外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在中小学校进行,一般称为教育实习,这类实践基地着重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通过教学使得所学知识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得以应用,这样的实践活动更能检验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音乐专业的师范类学生以及有从教愿望的非师范类学生都偏好在这一类基地进行实践活动。
特色类校外实践基地分为单项技能实践基地和综合技能实践基地,即培训中心(或琴行)和歌舞、剧团等机构。单项技能实践基地对于学生所擅长的专业技能的实践也是必需的,因此,对培训中心(或琴行)这些基地,不可因为他们的“营利性”而忽视基地的作用,在那里学生的单项技能的确会得到非常好的训练,是基地群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必须做好基地的管理与指导工作。综合技能实践基地培养的是音乐专业学生的复合型才能。参与歌舞、剧团的实践活动,能真正将所学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在舞台上一力展现。譬如一出戏曲的小角色,需要与其他人反复配合锤炼方能出演。同时,歌舞、剧团中的每一个人的专业素养、思想品格,在实践活动中,都会影响着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这种复杂的蕴含着众多社会因素的实践,有利于学生认识社会,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与生活的能力,也是基地群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建设一支优势互补的指导教师队伍。一线基地教师对社会需求更为了解,自身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但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更清晰地知道本专业的发展趋势,能准确地把握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学校教师更擅长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科研能力。音乐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群中,需要建立这样一支优势互补的队伍,既有一线基地教师的指导引领与知识经验的传授,又有学校教师的知识指导和理念的培养。这样的队伍,才能支撑起音乐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群的建设。因此,学校要为音乐专业校外实践基地配备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指导教师,基地要为学生选择具有较强的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专业基地指导教师,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保障。
(2)做好音乐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群中指导教师队伍的融合沟通工作。学校指导教师与基地指导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各具优势,身兼不同的任务,但他们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指导学生做好实践活动,如果缺乏沟通,各行其是或互相推倚,基地实践活动将无法完成。因此,融合沟通工作非常必需。
基地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行业企业最新的社会需求、最新的工作规范与标准、最快速的进入工作角色的途径等等。学校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实践总结规律,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将实践活动与科研活动紧密联系。基地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也能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密切加强沟通,在同一个专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既能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又能长远地为同一个专业的发展相互学习、共同研讨、共同进步,在校企合作的道路上开拓前进。只有建好这样一支融通互补的队伍,才能真正落实好学生的校外基地实践工作。
音乐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群的建设是项复杂的工程,这项工程有利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程、有利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基地群建设需要学校与基地、基地与基地的多方协调与配合,共同发展。合理选择建设基地群,组建优势互补的指导教师队伍,以共管共建为基础、合作互利为保障,才能建设出为人才培养服务的、稳定的、共同发展的音乐专业校外实践基地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