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市南开区职工大学,天津 300100)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把我国的教育分成两个重点:第一重点是基础教育,这是不可动摇的,第二重点是职业技术教育也就是高职教育,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要补充。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使其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于实际应用。在此为前提下,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就存在着很大的研究意义,培养应用型人才、符合企业需求、提升就业竞争力,是每个高职院校都需要探讨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高职院校面临着巨大的生源压力,一般高职院校招生分数线普遍不高。同时,高职院校毕业生也面临着市场巨大的就业压力,他们的知识能力很难与普通高校学生抗争,企业需求无法满足。高职毕业生面临了毕业等于失业的难题。高职课程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适应社会及企业的应用型人才。教育课程的设置是否达到了其预期目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如何,是否满足企业需求。
根据来自教育部、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部等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5年至2015年,11年间全国普通高等毕业生人数从338万增长到749万,2016年预计在770万以上,总数翻了一番。而高职学生从2000年突破100万,并且每年以20%-45%比例上涨,2014年达到了300万,毕业生增长速度是可观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是巨大的。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45%的毕业生对找到的工作不满意,高达93%的毕业生对就业感到很大压力,75%的毕业生想到了毕业后就失业的问题。1999年普通高校扩招后,大学教育走向大众化,在随处是普通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中,低门槛入学接受高职教育的高职毕业生更容易在这茫茫毕业大潮中被淹没。
企业是一个生产单位,它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就决定了企业招收员工时是以为企业创造最大化利润为前提的。首先,企业在招聘技能型人才时,会优先选择与其合作的高职院校,因为合作院校会为企业培养专门适合企业发展和运营的技能型人才。即便如此,有些时候也事与愿违,高职院校按照自己设定的教学方案培训学生,而企业却还需要花大力气来招聘和二次培训人才,学校与企业的脱轨,使得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尴尬境地。其次,企业注重员工的个人综合素质,技能是一方面,企业需求的人才是能够按照企业模式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不是有自己个性不能融入群体的怪才,21世纪的人才是高素质人才发展的时代,没有社会适应能力,就无法在各个企业生存。
从毕业角度看,毕业生面临巨大就业压力,如何让他们在与普通高校学生在不同起跑线上的前提下又要符合他们身心发展能够让他们在就业浪潮中独树一帜。从企业角度看,企业需要应用技能型人才,如何与企业联系又能让学生入职后快速融入企业而不被社会淘汰。这些都是高职教育高职课程需要考虑的问题,高职课程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刻不容缓。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影响高职教育的问题日益凸显。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严重不符,高职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存在了以下几个问题。
高职教育中过于重视单科学科的教育,尤其重视在单科中的深入知识的探索,忽视了学科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接受的教育也是来自于普通高等教育,在教师的头脑中就形成了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科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以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中缺乏企业运营模式,没有和企业运营架构相结合,是纯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与实践相结合部分,加上高职学生自身素质的缘故无法做到像本科学生那样能够融会贯通,进入社会很难学以致用。
纵观我国的所有教育,素质教育一直很难完全融入到各个学校,高职教育亦是如此。尽管如此,高职教育也应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现在高职教学中,课程方面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专业知识的讲解,向着“专家型”方向培养,忽视了如何把课程教学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的内涵、技能,如何使学生能够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教学中,教师很容易忽视学生如何学,如何更好的学,如何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和特点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是一味重视如何教。教学中主体认识偏颇,教学中的主体本应该是学生,让学生在他们可以接受的状态下学习才是最高效的培养学生方式,而不是教学中进行大量的理论知识灌输,考试前“死记硬背”长篇大幅的概念,考后所有的知识全都一股脑“还”给老师。
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素质培养,无论在九年义务教育还是以后的本科教育还是高职教育,都应该是各个学校最为重视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才是适应时代潮流适应企业需求的唯一途径。
高职教育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各个高职院校在理解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上出现偏差,有些院校过分追求“应用型”,而强加上实践课程,看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实际上,教学中的理论并没有完美的融合到学生的实践中,而是强硬的将理论课与实践课拼凑在一起。有些院校虽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实践课程的内容脱离社会,无法融合到前沿的企业生产运营模式,学生在实践课中学到的理论运用能力无法实际运用到毕业后的企业工作中,这对高职教育以及教学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理论与实践的貌合神离、二元分裂普遍充斥在高职院校中,究其根本,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缺乏宏观、整体性优化,不能将高职院校的实用性、针对性、实践性融会到课程建设中。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教育的核心是课程建设和改革,课程的设置不仅体现了高职院校的特点,更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突出特色就是“职教性”,培养学生的就业核心能力,其中专业入门课程要求“会”,专业核心课程要求“精”,专业提升课程要求“懂”。高职课程的设立不能形同虚设,建设符合高职学生本身的课程模式,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培养模式,将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提升学生就业率作为课程建设的目标。针对前面列出的现在高职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对策。
高职院校的课程模式首要考虑要素是“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模式建设才是科学的可实施的。无论是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一门专业开设都是循序渐进的,以学生可接受的方式,从基础学科慢慢渗透,直至专业学科。也就是“基础-专业课基础-专业课”。在大一上半学期开设基础课程,让学生在学习开始时奠定所有学科的基础,同时,从基础课程开始可以让他们能够在心理以及学习模式上从初中生或高中生转变为大学生,并逐渐接受高职院校的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在大一下学期开设专业课基础课程,比如会计专业开设基础会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基础专业课,为他们能够快速接受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在大二的时候开设专业课程,这段时间,学生已经逐步进入了大学生的学习状态,知识领域也有了各个专业的基础,正是学习专业课程的最佳时机。通过最普通同时也是最贴近学生学习状态的“基础-专业课基础-专业课”模式,让学生可以最大效率的完成三年学业。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最大的不同就是培养人才的方向,高职院校注重的是应用型人才,所有高职院校的课程还要考虑的要素是“应用”,向社会输入针对性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如何将“应用”落到具体的课程中呢?校企融合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专业课程建设是根据学校学科安排,以及教育教学目的开设的。以计算机信息管理(制造业方向)(天津市城市职业学院南开分院特色专业)为例,该专业旨在培养面向制造业,根据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能运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的知识和手段,进行制造业的制造管理、物料管理、质量管理、ERP管理的白领工程师。该专业的专业课授课模式必须实行校企融合授课模式,与企业相联系的制造管理、物料管理等课程,不能仅仅讲授纯理论知识,需要将理论与实际、理论与实践、理论与企业相结合。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制造业顾问咨询、辅导经验和大学授课经验的导师开设制造业专业课程,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了解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关键问题点。同时,安排专职任课教师深入企业学习调研,了解各学科与企业的关联点,了解企业运行模式以及授课时需要强调和引用的问题关键点,向学生更多的介绍企业生产实际。
校企融合的专业课授课模式关键在于理论与企业结合,企业需求与教学授课结合,避免教学授课走入的盲区,增强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
理论课程与实践相结合,是学生在校期间巩固理论知识并熟练运用的最佳途径。高职院校要想提升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实训基地是一个基本保障。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开设校内实训基地,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之余就可以随时进行实践练习,随着理论知识学习的深入,教师可带领学生随时进入校内实训基地,促进他们学以致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的内涵,并融会到具体的实践操作中。其次是开展校外实训基地,也就是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融合的企业实习活动。由学校牵头,与相关企业签订定向定岗实习培训。以计算机信息管理(制造业方向)(天津市城市职业学院南开分院特色专业)为例,该专业和台湾慧耀集团签约,采用“校企合作、工学合作、订单培养”的教学模式,学生实习期进行顶岗实习,安排学生进入台企制造业深入实习一年,切身学习体会理论课程在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应用,企业提供工作岗位的培训。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工作中提升应用技能,让学生在就业前就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岗位技能、企业文化、素质要求,这无疑为他们将来能够顺利地踏上工作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两手抓,两手努力,从实践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际应用能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做好学生毕业前的教学准备工作。
现代教育以素质教育为主,一味地应试教育不符合科学教育教学规律。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能力,以全面发展为导向,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可经常举办或者带领学生参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提升动脑动手能力的技能大赛,让他们在参赛中学,在学中发掘乐趣,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以及团队意识。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该开设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辅导课程。高职学生素质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在处理一些问题上容易走入误区甚至走向极端,每年都有因为心理问题而出现学生跳楼的情况,如果在这之前有心理课程的辅导,心理医生的劝慰,这些惨剧也许就不会发生。心理辅导课程的开设能够为他们及时调节心理,辅导他们走出困惑的牢笼,积极面对学业和人生。心理问题往往是学校容易忽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关注学生就业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最后,针对学生毕业问题开设就业辅导课程,每一个毕业生在面临毕业的时候都会不知所措,学生们面临着与企业签订就业合同,这其中学生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毕业手续及入职后的关系调动,学生们都是不了解的。这时,就业辅导课程的开设为他们讲解就业中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应对和解决,也是至关重要的。
关注学生,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是每个教育行业的出发点。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提升学生的软实力,也是适应企业需求,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