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管理与信息学院,天津 300350)
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深刻阐释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重点内容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国际贸易竞争的加剧,国际分工区域协同发展的不断细化,企业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需求越发渴望。而作为与全球市场化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国家转型、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升级提供更好的复合型人才的使命。职业教育在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人才需求时,必须强调“支撑经济转型,服务支柱产业;支撑创新发展,服务中小企业;支撑民生改善,服务技能培训;支撑城市品牌,服务国内国际”的理念和模式,不断推进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专业相互联动、协同发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院校为平台,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推进迫在眉睫。如果把学生对一门课程或者是一门技能的学习过程比作一次航行,企业的用人需求无疑就是船行驶的目的地,职业院校提供的课程学习平台就是一艘船,学生就是船上的风帆,教师就是船的船舵。
如果把学生学习一门课程或者是一门技能的学习过程比作一次航行,企业的用人需求无疑就是航船行驶的目的地,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目标,没有目的地的航行是没有意义的旅程。满足企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只有及时把握企业用人需求,培养的人才才能很好实现就业,学生才能学有所用,更好地回报社会,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脱离企业需求的职业教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必须校企联动把握市场需求才能及时准确的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
企业的用人需求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职业院校直接诉求就是为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企业提供高素质职业化的技能人才。现在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和企业实际需求的人才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原因就是学校的老师很多都是出了大学学校门马上又进了职业院校的门,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的经历,也就没有足够的项目实践经验。所有不仅要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更要建立有效的校企联动机制。因为以往的校企合作很多都是学校和企业签订一个合作协议,后面的联系就越来越不紧密了,即使共同研发了教育教学的课程方案,但是如今的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企业的项目是不断变化的,人才的需求更是不断变化的。所有应该建立起有效的校企联动机制,建立起适时有效的信息互动平台,能够及时准确的了解彼此信息,定期调整教学方案和课程标准,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企业需求。
如果把学生学习一门课程技能的过程比作一次航行,职业院校就是航程的载体——船,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平台,没有合适的载体我们无法到达彼岸。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与服务等经济活动的营利性组织,所有企业在社会中的定位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创造经济价值,是以盈利为目的存在的,而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有风险的,是投资回报相对低的,而且人才是流动的,企业去做肯定是相对不划算的,所有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重担必然要落到国家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院校的身上。
实业兴国离不开制造业,制造业的强大离不开大量产业技术工人,职业院校就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中间作用。要想做好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建设,就要做好“五业联动”,“五业联动”是指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专业建设方面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密切联系,通过整合资源,相互对接、协同联动,将专业建设的各项内容落实到教学与实训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办学结构和效能优化的一种办学模式。职业院校是五业联动的枢纽,承上要做好对产业升级国家战略布局、区域协同发展的准确把握,做好对行业技术进步、发展方向、技术更新的实时更新,做好企业不断变化的用人需求跟进;启下要做好职业教育办学结构和模式的不断创新,做好专业课程标准建设和教育教学标准的不断改革,做好师资资源的不断知识更新。
在职教平台的搭建方面,天津职教始终是“拓荒牛”“千里马”“领头羊”,天津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好,产业全,具有开展职业教育的先天优势。为了支持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天津职教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半工半读”技术教育,到21世纪初“产教融合、工学并举”的职业教育“天津模式”;从2008年被确定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永久举办地,到目前唯一的“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从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到创办“鲁班工坊”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从深化职教办学机制改革的“五业联动”,到构建“中高本硕”贯通培养的现代职教新体系,天津职教的资源平台建设应该是全国领先。
如果把学生学习一门课程或者是一门技能的学习过程比作一次航行,学生就是船上的风帆,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动能,没有前进动力的船走不远。无论什么时候学习的过程都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过程,如果学生自己不能很好的融入学习情境,自主思考参与其中,无论外部如何传授知识,信息都无法高效的进入学生的大脑,产生知识接受-思考-运用-反馈的整个回路。
首先,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应该始终关注学生学习的效果,学生没兴趣不想学或者学不会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为谁学,有什么用。所有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要传授课本上的知识,实践中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习,从国家行业职业就业等方面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符合自己的人生目标、制定符合自己性格的职业生涯规划等,从而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是为谁而学、为什么学、学有所用。最终建立有效的师生互动机制,由原来老师追着学生教,变现在学生追着老师学;由原来课上老师教课下学生忘,变现在课下学生学课上学生问。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使老师由原来低效无效教学变现在高效有效教学,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当今世界已经进入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知识传播和学习的速度可以说一日千里。学生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环境下,接触的知识是多元化的、庞杂的,而且高职院校的学生都处在青春期,是人生思想形成的活跃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普遍暴露叛逆的思想。开始在逐渐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下,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方向。所有今天的学校课堂老师都要跟上时代的变革,不应再用以前的老观念教育学生,应当改变以前的管理式家长式的教育观念,引入导师式教练式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全新教育理念。
另外,传统教育观念上强调管理,学校教师的角色主要强调的是管理职能,强调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家长式的对学生的命令指挥监督,这样很容易激发青春期学生内心的叛逆情绪,产生潜意识中的厌学抵触思想,在教育的开始阶段就没有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当今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育教学过程中地位的平等,尊重学生的意见想法,强调学校老师的角色上的服务职能,注重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领路人式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激励,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贯彻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尊重、自主、责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为别人学习为为自己学习,使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形式,学习时间,学习场景。当今社会技术飞速发展,整个人类社会知识迭代速度惊人,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周期大约100年左右,19世纪,更新速度大约缩短到30年左右,进入20世纪知识更新速度迅速加快,60——70年代,一般学科的更新周期大约为10年,80—90年代,更新周期大约5年,进入21世纪,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AI、5G通信等先进技术的到来,将来的更新周期将以指数倍的缩短,可以猜想将来以月为周期的更新就在眼前。
我们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才能不被社会淘汰,是我们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如果把学生学习一门课程或者是一门技能的学习过程比作一次航行,教师就是船上的舵,把握整个学习过程中行进的路线,没有舵的船会使航程就会迷失方向。教师是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灵魂,没有教师凭借经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学习的节奏,学习的方法、方向,学习的过程就会想一个盲人在黑暗中没有目标的探索未知领域,浪费大量时间,甚至有可能走错方向。学生的学习过程离不开有经验的教师的引导点拨,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前人经验教训的总结,知识学习离不开实践过程,由知识到实践最终转化为个人经验的学习过程是动态的、复杂的、抽象的大脑思维和肢体与外部环境配合作用的过程,教师的经验可以帮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有序高效的进行。
另外,“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放在首位,说明教师最重要的还是教授学生如何做人,今后走向社会之后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其中包括树立伟大的人生观,从事本职本岗所具备的工匠精神,终生学习的态度等。其次是授业,教师应该将自己不断学习思考的知识技能经验无私的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帮助学生学会一定的技能,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同时将学生带入相关行业,提供相关人脉,从而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最好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解惑,解惑分两个层次,首先是学生出师之前,教师应该有意培养学生不断探索的学习态度,养成不耻下问不断创新的学习习惯,教师解答学生在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从而不断激励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不断成长。其次,学生出师之后并不意味着师生关系的结束,本门课程学习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学习历程的开始,在今后的工作实践过程中学生遇见不懂不会的问题还可以不断的得到老师的指引和解答问题。
总之,国家改革开放、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离不开产教融合,校企联动的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平台的搭建、优化也离不开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积极参与、协同配合。做好校企联动,培养创新创业型技能人才是一个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的过程,还需要政府、企业、院校、老师、学生等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不断提出宝贵的创新思路、实践经验,才能推动中国职业教育的不断进步,服务好国家经济建设的人才培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