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岛垦荒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2019-01-20 01:22李金花
台州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陈岛劳动精神

李金花

(中共椒江区委党校,浙江 台州 318000)

1955年2月,大陈岛解放,同年11月,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来浙江考察时提议在大陈岛解放一周年之际,组织青年垦荒队奔赴大陈岛,建设大陈岛,这是大陈岛垦荒的政治由来。从1956年1月底到垦荒任务基本结束,共五批467名垦荒队员响应号召上岛,他们和住岛的军民一起实行“垦荒三步走”——从农业到畜牧业再到海洋渔业;克服“五大难关”——安全关、环境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取得了多方面的劳动成果。透过大陈岛垦荒这段历史,可以窥见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的整个历史,较之其他两支垦荒队(北大荒垦荒队和江西共青城垦荒队),更是奠定了海岛垦荒的独特地位。基于垦荒历史中的群体性劳动创造,大陈岛垦荒精神逐步形成。

一、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内涵

一种精神的内涵是依据历史人文和文化渊源,经过实践发展提炼出来的。“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得到了习近平同志的认可。2006年,习近平同志曾视察大陈岛,提出“发扬‘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垦荒精神,建立一个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两个大陈”的目标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由理论落脚到实践的重要目标。2016年,习近平同志给大陈岛老垦荒队员后代回信中,再次肯定了大陈岛垦荒精神,提出要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一)艰苦创业是生存建设的基本印迹。大陈岛垦荒史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军民共建垦荒的历史,“艰苦”,是条件所限,但是“创业”却是在艰难的环境中创造生存发展的可能性。上岛之前,垦荒队员对大陈岛进行了规划,但是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却变成了垦荒队的首要难题。岛上能种的地连一亩都没有,而现实情况更加严峻,耕地破坏、灯不明、地不平,还有地雷、铁丝网,要住山洞、啃红薯,简言之就是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生活单调。但是他们发挥“穷棒子”闹革命的精神创业起步,其一,建设基础设施,从房屋、山路到水库等;其二,开垦荒地种植农作物,番薯、蔬菜等;其三,创办工业,学习技术自主研发如奶产品加工厂、造船厂、农具生产厂等;其四,文化教育事业起步,从医院、文化馆到学校等。垦荒成果的取得,是垦荒队员艰苦创业的结果,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二)奋发图强是进取有为的力量源泉。有了在艰苦环境中创业的可能性,奋发图强才有了前提,关键在转变,核心在担当,这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的重要支撑。亦如老垦荒队员所说,上世纪50年代的青年,要继承解放一江山岛烈士的遗志,组成青年志愿垦荒队,结束大陈岛千百年历史灾难。这种意志,是垦荒队员们敢于拼搏和不等不靠的奋发图强的自主精神:一是要克服“生活关”。到了岛上,每个人一张床板、一领草席、一盏煤油灯,这就是简单的宿舍条件。实行供给制生活方式,依靠国家补助,每人每月4.5元,还要从中拿出2元钱打造机帆船队,进行远洋捕鱼作业。二是要克服“劳动关”。这些年轻人,没有经历过农业生产,不懂农业知识和劳动技术,甚至分不清韭菜和葱。但是,他们却将自己的短板转变成“优势”,通过向懂行的人请教且以劳动实践来锻炼自己,于是有了从一无所知到技术能手的养兔专家张菊莲,有了创造海岛养猪经验的“养猪三姐妹”——陈兰芬、张秀媚、狄莲霞,有了从体弱多病到成为农业技术能手的李光旦等。三是要克服“思想关”。曾经的豪言壮语渐渐被平凡的劳动场景,诸如挑水、种菜、养殖等消磨掉,有人认为这样的劳动没有意义,选择离开海岛。但是有垦荒队和党组织的积极引导,思想风波平息后垦荒事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以上种种均体现了奋发图强的自主、自立精神。

(三)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无私奉献的核心在于讲党性讲政治。大陈岛是一座熔炉,是奉献精神的催化剂,这种奉献精神彰显着时代的精神标杆。面对垦荒的任务,他们践行“把青春献给大陈岛”的誓言,搞建设发展,创造新生活。面对垦荒中的挑战诸如气候环境、远洋作业等,迎难而上,敢于作为,本质上就是无私奉献的表现。在这个垦荒队中,没有人计较个人得失,大家共同的信念是“把大陈岛建设成为美丽的家园”。在垦荒队中涌现了很多的奉献故事,以“海岛赤子”陈显坤为代表,为救人最后牺牲,赤子之心定格在大陈岛上。还有“鲁滨逊”式的垦荒者张寿春,从孤岛放牧六年零四个月,到做好放水员的工作,兢兢业业30年;垦荒任务完成以后,他带着妻儿一起返回大陈岛,走上为广大渔民服务的平凡而辛劳的岗位。在整个垦荒建设的过程中,他始终不忘党员的身份以及服务人民的宗旨,面对岛上的艰苦环境从未退缩,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奉献与担当。他认为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共产党人就要吃苦在前。可以说,这些垦荒队员,用炽热的青春和热血铸成了大陈岛垦荒精神,是新中国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是助推中国梦的动力之源。

(四)开拓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内在动力。开拓创新是时代的脉络,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前提在于尊重并且充分发挥人的创造能力,关键在于实干、作为。就像大陈岛垦荒一样,垦荒队员们学习知识,垦荒耕地,发展畜牧,将满目疮痍的岛屿变成人口聚集充满活力的地方,垦荒队提出的“向海洋进军”、“向海洋要经济”的口号,本身就是打破环境所限,开发海洋渔业的举动。为了发展海洋产业,将适合生长在北方沿海地区的海带移植到大陈岛,从选择养殖基地到攻克技术难题,最终“海带南移”成功。“击风搏浪的女轮机手”金育育,作为第一批上岛的垦荒队员,打破女生不能做轮机手的常规,通过不断学习磨练技术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轮机手。他们用新的思路、办法打破岛上的诸多条件限制,打开了垦荒建设的新局面。因此,开拓创新之于国家、地区都是永葆生机彰显活力的前提和动力。

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内涵在与时俱进,特别是习近平同志提出要朝着“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目标迈进,这与“两个一百年”的发展目标相一致。可以说,“用青春和汗水培育了垦荒精神”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成因

一片土地,人民的精神风貌和人文内涵,是时代精神的代际延伸,奠定了该地区的发展高度和宽度。大陈岛垦荒精神,浓缩了人民艰苦奋斗的岁月历史,彰显了特有的地域情怀和时代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产生的主要历史动因如下:

(一)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建设任务使然。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以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的完成,带给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无限热情和动力,人们对劳动充满着尊重,对社会创造充满着干劲,这种拼劲影响了当时的青年积极投身垦荒建设。在此大背景下,奔赴大陈岛的年轻人响应团中央号召,不畏困难、不等不靠,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用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打开了新局面,将满目疮痍的荒岛打造成东海明珠,谱写了一部热血青年投身祖国海防建设的奋斗史和垦荒奉献的建设史。基于此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是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建设任务时期,垦荒队员们用建设海岛的精神风貌筑起的。

(二)时代背景下青年人的使命担当使然。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至高追求。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实现共产主义对年轻人来说是一种使命,意味着担当与责任。年轻的垦荒队员秉承了这种使命,在岛上宣誓:“我志愿来到伟大祖国的大陈岛,面对着祖国的海洋,背靠着祖国的河山,脚踏着海防前哨,肩负着人民的希望;坚持到底,绝不退缩,与英雄边防军一起,用辛勤的劳动,把海岛变成可爱的家乡!”①详见池德杰的《大陈岛梦缘》,2016年中共椒江区委宣传部编写,第15页。誓言本身就是使命感的体现。正如当时的垦荒队员李光旦在谈到建设大陈岛时的情景一样,他说当年我的心被一种崇高的理想鼓舞着,这种理想是建设共产主义,理想使他们主动承担大陈岛的建设,所以他们坚定目标不动摇,抓住机遇不放松,坚持发展不停步,最终创造出了不辜负时代和人民期待的垦荒业绩。因此,大陈岛垦荒精神是时代背景下青年人对使命的作为呈现。

(三)政治热情的动力驱使。大陈岛垦荒精神蕴含着一种特殊的内涵情节,那就是政治热情,这是基于一种对党、国家、社会和时代的热爱而产生的精神动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热情却很充足,年轻的垦荒队员用精神追求的韧劲在垦荒建设中去创造物质生活。故而,大陈岛垦荒是基于一群有理想有信念的垦荒人,将对政治的热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转换成建设荒岛的动力,那就是“敌人破坏,我们建设”,既然大陈岛被破坏了,那就一定要把它建设得更加美丽和充满活力。可以说,当时的他们满腔的政治热情,希望有所作为,这种政治热情的动力驱使,为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塑造奠定了基础,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大陈岛垦荒精神,才更具有时代的特点。

三、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当代价值

大陈岛垦荒精神与当下共产党人坚持的价值理念相符合。艰苦创业,是克难制胜的法宝,是共产党人创业的本色坚守;奋发图强,是自主进取的关键,是共产党人守业的基本要求;无私奉献,是敢于担当的表现,是共产党人坚定党性的重要基础;开拓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共产党人有所作为的内在源泉。如果说,艰苦创业和奋发图强是我们创业发展的一种手段和方式,无私奉献是内部的支撑,那么,开拓创新既是目的,又是攻难守业的坚定保障。因此,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实践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力。

(一)劳动创造生活。在经典作家看来,劳动是创造生活乃至创造世界的基本源泉。劳动不仅创造了物质生活,而且创造了精神生活,不仅创造了物质的现实世界,还创造了精神的思想世界,二者是统一的。这里的“劳动”不是单纯意义的手工劳动,而是对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种改造,代指整个社会生产过程和改革发展进程。

在微观层面,劳动创造了大陈岛的新生活。在大陈岛垦荒建设中,垦荒队员通过一锄一镐的劳动和一草一木的种植使大陈岛改变了旧有面貌,变得有经济效益和生存空间,有发展潜力和良好生态,这本身就是一种物质世界的创造。今天,垦荒队的创业道路没有止步,其创业精神已经在新一代“垦荒者”心中扎根,实践“小康的大陈、现代化的大陈”目标。比如“黑蛋医生”项文斌,在大陈岛坚守30多年的医务人员,一个人一个药箱,守护着岛上居民的生命健康;“最美教师”翁丽芬,用30多年的传道授业解惑与岛上的孩子们一起构筑未来,哪怕教室里只有几个学生她也从来没有放弃;无私奉献的“活电图”王海强,作为一名电力线路工人扎根海岛20多年,看护大陈岛上的电力事业,几经风险仍不忘初心;“钢钉”战士王家发,15年如一日地坚守在海岛边防线上,服务辖区群众。可以说,他们继承了老垦荒队员们不怕吃苦、不怕辛劳的勇气,按照“走在前列、干在实处”的要求,谋发展、增活力、惠民生,保持开拓进取和锐意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从“适应性”改革向“预见性”改革转变。用奋发图强的意志传承着大陈岛垦荒精神,这是新一代“垦荒者”的坚守和责任。

在宏观层面,劳动创造了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大陈岛垦荒精神展现着劳动创造生活的制度价值和创新发展的动力所在,当时的垦荒队员们通过垦荒建设使岛上充满生机,不仅实现了劳动创造物质财富,使居民享受劳动创造生活的成果,而且加深了他们对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解,提升了对社会主义劳动的认可,增加了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本质上来说这是劳动在创造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迈入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发展,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生态的社会主义强国目标,需要“垦荒”一样的劳动创造。而在这样的“劳动创造”中,如何让民众共享发展成果就成为了必须的课题,这才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正所谓“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发展中的问题要在发展中解决,虽然现在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是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进行,但是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面对更多的难题和挑战,比如深化改革中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两难选择,基层治理中的社会稳定和公民权利的协调,医疗改革、养老保险改革、社会保障改革等问题,都需要在持续改革的“劳动”中用“垦荒”的精神和意志加以解决。

在个人层面,劳动带来了荣誉感和自豪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劳动,离不开精神动力的辅助,反过来,劳动中产生的收获感和幸福感又反作用于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创造,二者相辅相成。回看老垦荒队员们在岛上的创造,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用双手打造幸福生活的劳动实践,为创造新生活而感到自豪;劳动不仅带来了身体的锻炼,提升了自我修养,锤炼了思想层次;更重要的是劳动带给他们乐趣、成就感与自豪感,这就是一种精神世界的创造。反观当下的个别人追求不劳而获,希望天上掉馅饼的事情可以砸向自己,这是一种不尊重劳动的表现。其实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劳动创造生活是恒久不变的道理。

(二)价值信念赋予责任。有理想、有信念是物质发展的精神支撑。社会层面上,确立的价值体系是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层面上,有规则的价值信念是秩序稳定的重要条件;个人层面上,坚定的理想信念是责任担当的重要表现。一方面,价值信念赋予个人责任和担当,另一方面,责任感和使命感反馈着价值信念的精神追求。共产党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价值信仰赋予共产党人以无产阶级政党的责任——解放全人类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信念是垦荒岁月中的精神旋律。“走路高低不平、夜里电灯不明、急事电话不灵、遇风航船常停、生活单调苦闷、环境艰苦冷清。”这段顺口溜描述了上岛之初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生存状态等,物质匮乏,一穷二白,一切有待建设。在那个看似什么都缺的年代,尤其最缺的是物质和资本,但是在垦荒队员眼中他们最不缺少的就是信念和担当。他们因响应政治号召而志愿去建设大陈岛,并且将其当作一种政治任务来对待,把这种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念转化成建设大陈岛的动力,艰苦创业、奉献自我。这种信念又激发了垦荒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干,这就是老一辈垦荒队员展现出来的信念与担当。这种因信念而成的责任,同时因责任而坚定的信念值得推崇。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经济发展越是深入,资本运作和价值解构的双重影响愈是明显,越需要垦荒精神的引领,这里不仅仅指物质上的“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更指代精神垦荒,也就是价值塑造和理想信念确立的问题。共产主义作为共产党人至高的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西方学者柯亨在其著作《如果你是平等主义者,为何如此富有》提出了有名的“柯亨之问”,我们信奉的理念可以对我们施加什么样的道德义务和担当?他在书中写道,信奉某种思想或者主义的人,势必要承担该理想对其施加的道德义务和政治责任,然现实中他们或局限于自身能力、经济水平、思想境界等因素,或受制于行动背离理念初衷的影响,信念的践行受到诟病。而作为一名共产党人,信奉着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既然如此,又怎么不承担这种理想信念对我们施加的责任与担当?同样,作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当承诺要用权力为百姓谋取福利时,却又用手中的权力去做权责之外的事情,甚至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这有悖政府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分析道,“有些领导干部所以走向违纪违法、腐化堕落的深渊,从根本上讲是世界观、人生观这个‘总开关’出了问题,丧失了拒腐防变的能力。这些前车之鉴,每个领导干部都要引以为戒。”[1]理想信念的塑造是共产党人的终身追求,而用“垦荒”的精神可以更好地提升自我修养,确立革命意识,坚定内心意志,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提供价值引领。

青年有担当是时代的要求。马克思在17岁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沉重的负担所压倒。我们的幸福将属于亿万人,我们的事业不仅显赫一时,还将永远存续。”[2]7正所谓青年有担当,民族有希望,这是时代赋予青年人的责任。从五四运动开始,青年们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站在革命的最前沿。新中国成立后,青年们充当了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角色,亦如奔赴大陈岛进行垦荒的青年们,他们响应了团中央的号召,面对艰苦的环境讲劳动讲奉献,创造了物质财富,收获了精神食粮,担负起那个时代青年人该有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责任。在当下,又有一批青年人在各个层面发挥着建设社会的作用,如耶鲁大学毕业归来的秦玥飞成为大学生村官,利用所学知识帮助村民发家致富等等,他们就像是新一代的垦荒者,将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将人生抱负与社会发展相契合,用“垦荒”的意志和能量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担当。可以说,正是一代代青年人勇于承担社会建设的责任,勇做新时代的“垦荒者”,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才有了生力军保障。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大陈岛垦荒精神中的艰苦创业,反映的是社会主义建设从一穷二白到物质精神的兼备,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前提。奋发图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创业守业,是党带领人民筑梦民族复兴的坚强意志,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归宿。无私奉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遵循执政规律的立足点,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标尺。开拓创新,是时代精神的重要特征,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品格,是中国梦践行的根本特质。因此,大陈岛垦荒精神与中国梦有着一定的联系。

回顾历史,垦荒精神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文化资源是一脉相承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3],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社会革命和社会建设的经验总结,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和优良的作风传统,是对各个历史时期党领导人民创造民族精神的凝练提升,这就是中国革命精神。时代造就精神,中国革命精神在共产党发展史上因时制宜,并以红船精神(中国共产党起家时期的创造)、井冈山精神(中国共产党革命起步时期的创造)、延安精神(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时期的创造)等形式出现;而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又因地制宜的延伸出其他精神、如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等。大陈岛垦荒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社会发展和社会创造的一种精神,是基于白手起家的艰苦奋斗和奋发图强的创业守业,延伸着中国革命精神中的创业奉献和开拓进取的内涵。可以说,垦荒精神不仅拓展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外延,而且延续了革命精神文化资源的精髓,可谓一脉相承。故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更需要一以贯之实践着中国革命精神的垦荒精神。

放眼当下,垦荒精神契合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垦荒精神强调尊重并且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力,强调奋斗创新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垦荒”是在创造条件基础上的不断创新,是为了尽可能地激发人民的创造力和社会活力,进而获取可供分配的社会财富,使人民有获得感。而这与中国共产党一直主张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相契合,那就是“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4],二者在本质上都是以服务人民的实践为落脚点,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的导向。其一,为了人民和人民的向往,这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略,是中国共产党承担使命和敢于担当的重要动力。围绕人民这个中心,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主义改革的方向,并且以人民的期待和满意度作为检验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标准。其二,依靠人民的创造力和勇于进取的开拓意识。人民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前行的推动者,亦如垦荒一样,依靠着一代代垦荒者的开拓创新,大陈岛才有了今天的美丽景象和勃勃生机。而在当下改革发展的大浪潮中,在市场经济的规则中,一代又一代的“垦荒者”用披荆斩棘的决心和意志去创业、去垦荒、去建设,充分体现了对人民创造力的尊重。如此,才是对时代精神的最好体现,而且能够折射整个国家发展,是无数“垦荒者”的中国梦情怀。因此,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更需要垦荒精神和中国精神的动力支持。

在当下,深入研究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内涵实质和当代价值,将其同中国梦的实现相联系,这是延伸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基础。尤其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将垦荒精神的内涵转化为实践需要的精神引领,进而为解决社会发展阵痛中碰到的困难以及解答公众对社会现象的困惑等提供借鉴,值得思考。

猜你喜欢
陈岛劳动精神
全球首条35 kV 低频海底电缆入海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大陈岛,更与何人说
大陈岛,更与何人说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