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护理在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中的应用

2019-01-19 06:09刘坤
人人健康 2019年11期

刘坤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创伤性休克;急诊应用

创伤性休克是因为患者受到剧烈冲击或暴力因素等情况导致的脏器损伤和出血现象,患者有效循环血量会迅速减少,体内循环出现问题。相比于单纯的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风险程度更高,因为其机体器官受损程度明显,酸碱处于紊乱状态,患者随时都有心跳停止与死亡的风险。对此,我们需要意识到早期救治的重要性,明确院前急救护理展开的具体方法。本次研究也是以此为基础而展开,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内进行院前救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5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将其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观察组中男性16例,女性3例,年龄22~61岁,平均年龄(44.0±1.5)岁;对照组中男性15例,女性14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44.2±1.8)岁。

所有患者都出现了创伤性休克,且损伤类型包括交通事故损伤、高空坠落损伤与设备损伤等。患者经过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后确诊,且排除具有恶性肿瘤或脏器功能异常患者。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所有患者在一般的基线资料对比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数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备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措施,做好对患者基本信息的勘查和评估后将患者移送至救护车展开处理,建立静脉通道,做好生命体征监测工作,如患者情况危急进行吸氧,保障其能够安全进入院内急诊科展开后续的救治工作。

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采取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模式。

1.2.1护理路径确定:按照护理经验与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实例,制定此类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内容包括急救药品的使用、急救物品的准备、心肺复苏方法、包扎等,目的在于更好地制定院前急救流程,对于某些风险事件和紧急事件能够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1.2.2急救流程:急诊医护人员接到指令后快速到达事发现场,对患者的基本意识进行评估后了解患者的危重程度。当患者呼吸、循环等检查结束后,将患者安置为合适体位,保障其呼吸道通畅。如果出现心肺功能问题则实施心肺复苏,必要时切开器官维持呼吸功能。如患者具有严重外创损伤或开放性伤口则采取加压止血,建立静脉通路保障能快速做好血容量的补充。

1.2.3后续转运:患者搬运时需注重管道通畅,同時在监护过程中也应做好呼吸、血压、心率和尿量的监测,同时联系医院内的急诊科以做好前期的患者交接。患者到达医院后行辅助检查,如CT、MRI在内的影像学检查,确定检查结果实施抢救治疗,护理人员做好院前急救记录的登记和完善。

1.3观察指标在抢救结束后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包括抢救介入时间、急诊介入时间与术前准备时间三项指标,时间越短则说明患者在接受临床处理时接受了越完善的急救护理措施。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全部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全部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使用t进行检验。以P<0.05时判定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在各项指标上均要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见下表1所示。

3.讨论

创伤性休克本身是临床上的危急重症,且因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因素产生的患者数量众多。此类患者通常表现为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细胞组织破坏、循环血量流失等。如果没有给予救治,患者体内组织细胞必然产生缺氧、坏死,甚至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因而对于此类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就显得至关重要,是控制并发症产生保障抢救成功率的核心内容。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在各项指标上均要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也证实了院前急救护理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与实用意义。院前急救的重点在于更好地对患者的伤情进行判定然后实施更加有效的干预措施,挽救患者的生命并减少后期的继发性损伤。针对性护理方案的构建能够改善患者预后,同时缩短抢救介入时间。由于创伤性休克本身也是突发状况,大多数缓和还伴有器官损伤等。如果采取传统的繁琐护理流程可能会不利于患者的后续救治。因此,研究中制定了详细的知识技能培训计划,通过快速出诊、患者资料评估、转运监护等各个方面的措施管理,缩短了院内抢救的反应时间,为患者争取了重要的救治周期。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护理能够显著地加快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救治进度,保障抢救反应时间减少风险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