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肖健
【内容摘要】中国社会自先秦时代建立宗法制以来就一直是家国同构的社会。某种意义上来说,家是国的根基,国则是聚集起来千千万万个家。自古以来的家国情怀影响至今,并已然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初中是学生刚刚正式开始接触历史这门学科的阶段,把家国情怀教育渗透到初中历史课堂的方方面面,能够较为有效的培养起学生的家国情怀。我根据对初中历史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历史学习中的家国情怀展开了深入的调研分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家国情怀教学策略
家国情怀,是作为中华儿女一种根植于内心的情怀,它促使着我们在工作学习中奋发向上,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而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家国情怀的传承责无旁贷。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当前的初中历史教育更加倾向于应试,更多的是强调对知识点的记忆,对更高分数的追求;对蕴含在历史历史中的精神情怀却视而不见,历史素养的培养缺失。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我们应当因时而变,及时做出调整。
一、撷诗引歌入课,唤醒家国情怀
文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一面镜子,反映出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文学作品都经意或不经意间烙上了时代的印记。在日常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一些文学作品,总能发挥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例如,我在执教《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课时,讲到了昭君出塞,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汉王朝休养生息的机会。我引入了杜甫赫赫有名的《咏怀古迹》:“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借此进一步深入:“王昭君明知此行凶多吉少,困难重重。但是她扎根在心中的家国情怀驱使她为了国家奉献出自己的青春与聪明才智,为国家换取了几十年的珍贵和平……”学生深有感触,给予了我良好的反馈甚至提出了一些新鲜的观点。借助文学之手,超出预期的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
“乐”,也一直是古代王朝所强调的。历史,与音乐也是分不开的。或因庆典而鼓瑟吹笙;或因贪墨成风而流传于市井;或因战争而尽显慷慨激昂。如在《“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一课的导入中,我把时代歌曲与历史教学相互结合,在课堂上播放了《松花江上》:“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那慷慨悲壮、激越昂扬的歌声,真情实感地唱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千千万万人民的悲愤情怀,对那个多灾多难的时代进行了生动再现。其歌词融入了民族情感和血液,其旋律跳动着时代脉搏,深深地唤醒了沉睡在学生心底的家国情怀;如泣如诉的歌声在坐满学生的教室里回荡,余音绕梁,家国情怀刻印在每一位学生的心中。
二、對话历史名人,渗透家国情怀
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浩瀚的画卷上,出现过无数英雄儿女,他们在属于自己的时代舞台纵横驰骋,在历史上留下了他们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由于历史教材的综合性和简约性,这些熠熠生辉的人物并没有散发出其应有的光芒。因此,我们不妨根据历史教学的需要,从各个角度创设以相关历史人物为主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侧面进行家国情怀教育。
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内容时,我选取了邓世昌这一民族英雄作为切入点:讲述致远舰逐渐倾斜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本可借随从抛来的救生圈逃生。可他却严词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游到他身边,用嘴紧紧叼着他的胳臂来救他,邓世昌推犬,犬不走,无奈,他毅然按着犬的头部入水,自己也同时沉没于波涛之中……邓世昌为国捐躯的勇气;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以国家民族为先的顶天立地的家国情怀,让他短暂的生命成为不朽,穿越历史的岁月风雨,为中华人民所铭记…… 在接触历史名人的同时,同步进行着学生的认识与情感活动,学生无不为之动容。
三、找寻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升华家国情怀
历史虽然已经成为过去式,但以史为鉴是很有必要的。但可想要要把历史从浩瀚的史书记载中解放出来,我们就应该去积极探索发现历史与现实的种种因果联系。如教学《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时,我梳理了一边从旧中国到新中国再到现在我国的外交情况。由“弱国无外交”到逐步建立起新中国的外交体系,再到成为现在位于世界前列的外交大国……引发了学生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升华了家国情怀。
结语
可以看到,家国情怀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道德重要作用,是一种报效祖国的志向,更是一种作为国家之中独立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作为一线教师更要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学理念,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培育好我国未来的主人们内心中的家国情怀,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我们国家,同时也能从家国情怀中汲取精神力量。只有这样,我国才能稳定地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张雪美.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讲学中的渗透 [J].中华出版社.2001(2).
[2]耿霞.浅谈家国情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J].教育周刊.2011(15).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沧浪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