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克华 姚松林 杨超 张弘智 王慧澄
摘要:针对当前贵州山区在棘胸蛙育苗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点和共性问题,总结并梳理了在貴州山区棘胸蛙育苗过程中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了环境条件及养殖设施、饲料、亲蛙的选择与培育、产卵与孵化、蝌蚪培育、幼蛙饲养、环境管理与调控、环境敌害控制与病害防治等相关技术环节和要点,以期为贵州山区棘胸蛙规模化的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棘胸蛙;育苗;技术体系;贵州山区
中图分类号:S9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 2019) 24-0065-03
1 引言
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 David)俗称石蛙、石鸡,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Anura),叉舌蛙科(Di-croglossidae),棘胸蛙属(Quasipaa)。棘胸蛙是我国特有大型野生蛙以及蛙科资源利用最为广泛的类群之一[1,2],广泛分布于我国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广西、江西、浙江、福建等南方地区,因其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而被大量人工养殖,早期开展了棘胸蛙产卵与孵化习性[3-5]、蝌蚪期管理以及环境因子影响等方面的研究[6-9],但养殖户或企业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问题依然普遍存在,其中最为突出和集中的问题表现在棘胸蛙的育苗环节。本文针对贵州山区环境,并通过总结多年的棘胸蛙育苗经验和教训,参考《棘胸蛙养殖技术规范》( BD 331181/T 019 - 2014)相关章节的写法,梳理了育苗过程中的相关技术,形成了一套简单实用的技术体系,用以指导贵州山区棘胸蛙养殖产业过程中的育苗技术及相关注意事项。
2 育苗技术体系
2.1 环境条件及养殖设施
2.1.1 场地选择与水源要求
场地及水源要求如下:环境幽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交通方便,无洪水泛滥,植被覆盖率高,水源为洁净溪水或岩溶地下泉,水量充足,水温稳定,水体溶解氧含量高,一般夏季适宜的水温为20~28℃,pH值6.5~8.5,排灌方便,没有对水质构成威胁的污染源,水源的水质应符合NY 5051的规定。
2.1.2 育苗设施
(l)育苗场地及建筑结构。整个育苗过程均在室内进行。建筑结构采取砖砌、不锈钢管件、或木料等构成;顶棚采取草帘、木皮、遮阴网等相关遮阴材料,并预留采光窗口;冬天保温采取薄膜覆盖育苗场地等措施并保留通风通道。
(2)亲蛙养殖池。以岛屿式方形池或岛屿式椭圆形池为主,其中心为环状岛屿,周边为水域,靠四周墙根留有30~60 cm陆地,并构筑石洞或铺设遮挡物,以供亲蛙休憩;单个养殖池面积为10~20 m2。养殖池以块石或砖砌、水泥抹面清光,池底向一侧倾斜,最低处开排水孔,进水管布局于养殖池四周,水管内流水采用打孔滴水方式进入池内,并于养殖池四周倒置50cm左右的防逃网;养殖池要满足亲蛙对水面、陆地、石穴、水生植物、食台等条件要求。
(3)漂卵池。单个漂卵池按照2m×10 m规格设计,底部为l~5。倾斜设计,围栏墙体高0. 7~1.O m。水池进水管布置在水池倾斜上部,并进行跌水设施的放置,可用梯级跌水或水流直接流在块石上,增加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
(4)孵化箱。采用长宽高50 cm×30 cm×20 cm的方形塑料盆,在低于盆沿3~5 cm处开凿15~20个1cm'左右的小孔,并内嵌一个小于方形塑料盆的网箱,使卵体位于孵化箱中上部,避免接触箱体底部的泥沙,增加卵体含氧量,提升孵化率;进水管网布设于孵化箱上部,采用滴水方式进入孵化箱内。
(5)蝌蚪和幼蛙养殖池。主要采用洼地式养殖池,按照2m×3m规格设计,围栏墙体高0.7 m,底部为圆形洼地或椭圆形洼地,倾斜坡度5。左右,底部与外部排水沟用PE塑料管相连,并在四周留有一定陆地面积供变态期蝌蚪和幼蛙休憩。
2.1.3 养殖池消毒
对于新建的养殖池先进行脱碱处理:将养殖池清洗排空后,用1000 mg/L的过磷酸钙或20 mg/L酸性磷酸钠泼洒浸泡1~2 d,或者采用甘薯或马铃薯摩擦池壁然后注满水浸泡7d左右,达到脱碱的目的。
对于使用过的养殖池需在饲养前10 d左右对养殖池进行消毒,采用100 mg/L的二氧化氯溶液或100mg/L的聚维酮碘溶液喷施消毒,放养前排灌一次。2.1.4 养殖水排放
养殖水排放应符合SC/T 9101规定。
2.2饲料
2.2.1 饲料种类
亲蛙及幼蛙人工饲养所用饲料为动物性饲料,主要有黄粉虫、蝇蛆、蚯蚓、大麦虫等。
蝌蚪培育主要为植物性饲料,有煮熟的南瓜、番茄、米饭、豆浆及藻类、水生植物等;并可适当辅以鸡蛋、牛奶以及其他人工复合动物性饲料。
2.2.2 饲料来源与质量
养殖场地自身养殖、亦可通过加工或外购。在外购的原料或复合饲料时,应明确来源并检验合格。应符合NY 5072规定。
2.3 亲蛙的选择与培育
2.3.1 亲蛙来源
为避免野生棘胸蛙亲体在人工环境中的应激反应以及交叉病害感染,育苗场选择人工繁殖饲养的性成熟棘胸蛙作为亲本来源。
2.3.2 亲蛙选择
无论雌雄,一般要求3龄以上5龄以下;选择个体较大,雌蛙体重≥150g、雄蛙体重≥200g;体质健壮,皮肤光滑;发育良好,达到性腺成熟;无伤残;避免近亲亲蛙。
2.3.3 雌雄鉴别
雌蛙胸部和腹部光滑、呈白色,在背部和四肢外侧分布有较小的刺疣和黑棘,无内声囊;雄蛙胸部布满大刺疣,中部有隆起的黑棘,腹部呈浅黄色,咽部也有少量黑棘分布,前肢粗壮,指端呈圆球形,原拇指及内侧3指有黑色锥状刺,有单咽下内声囊,声囊孔长裂状,有雄性线,紫红色。
2.3.4 亲蛙放养
(1)亲蛙消毒。为去除亲蛙身上的寄生虫或其他病菌,在放养前用1%~3%氯化钠溶液浸浴5~8 min,或10 mg/L~20 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浴5~8 min。
(2)放养比例。雌、雄亲蛙的放养比例为1: 1.5。
(3)放养密度。适宜放养5~10只/m2。
2.3.5 饲养管理
保持养殖池干净卫生、水质清新。每天傍晚定时定点投喂一次,投喂量为体重的5%左右,以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宜。黄粉虫、蚯蚓等动物性饲料交替投喂,在动物性饲料中按照添加200~300 mg/kg维生素A、D或鱼肝油。
2.4 产卵与孵化
2.4.1 产卵
(l)产卵条件。在种蛙产卵时,要人为营造一个光照弱、环境幽静、水质清新、水位稳定、适宜配种产卵的良好环境;并在产卵地周边营造滴水或跌水环境,用以吸引亲蛙前来产卵。水温在15~25℃,气温在18~28℃。
(2)产卵时间。贵州山区4~9月底为棘胸蛙产卵期,其中5~6月是产卵高峰期。产卵时间多集中在凌晨1点~4点。
(3)产卵附着物。在岛屿式亲蛙养殖池的沟渠水面倾斜放置光滑的木板或者塑料板材,用于亲蛙卵块的附着。
(4)卵块收集。蛙卵产出后宜在上午10时前收卵,采用将产卵附着物与卵块一同安全地转移至漂卵池中。
2.4.2 孵化
(1)孵化转移。待蛙卵在漂卵池中长出尾巴后或在卵中偶有活动后将卵块从附着物上移至孵化箱中,其过程采用刮刀将卵块从附着物上分离开来。
(2)孵化密度。1000~2000粒/m2。
(3)孵化条件。水温20~28℃,室内光照为自然散光条件,水质清新,增加进水量,溶解氧含量大于5 mg/L[6],孵化时间大约8~15 d。
2.5 蝌蚪培育
2.5.1 饲养
出膜后20 d内在孵化箱内进行饲养,主要投喂新鲜牛奶,每1000尾蝌蚪日投喂50g;或投喂煮熟鸡蛋黄,每3000尾蝌蚪日投喂1个,将鸡蛋黄包在纱布內用手捏挤成糊状,荡洗在碗里成微小悬浮颗粒,再将鸡蛋黄水缓慢投入池内。20 d后移至蝌蚪池中,每1000尾蝌蚪日投喂煮熟的南瓜、白菜、稀饭等植物性饲料500~1000 g以及隔天一次的1个生鸡蛋蛋液,或粗蛋白质含量为33. 19%、粗脂肪为1.75%的配合饲料,随着蝌蚪的生长逐渐增加投喂量。每天投喂时间为傍晚后定时投喂,并于第二天清晨清理未食用完的残体。
在7月以前孵化的蝌蚪采取植物性饲料与动物性饲料配合使用;7月之后孵化的蝌蚪主要以植物性饲料为主,主要预防因变态后幼蛙个体太小难以越冬。2.5.2放养密度
蝌蚪体长30~60 mm,放养密度250尾/m2~350尾/m2;体长60 mm以上,放养密度150尾/m2~250尾/m2。
2.5.3 适时分池
根据生长情况对30日龄的蝌蚪进行第一次大小分级,把体长大小相对一致的分选至一个养殖池内。
2.5.4 变态控制
变态适宜水温25~28℃。4~7月孵化的蝌蚪在当年可完成变态;8~9月孵化的蝌蚪通过少投或不投喂动物性饲料,增加或全部投喂植物性饲料,降低蝌蚪的发育程度,进而实现以蝌蚪的形态安全越冬,并延缓至第二年变态,从而提升幼蛙的成活率。
2.6 幼蛙饲养
2.6.1 蛙体消毒
室内培育的幼蛙寄生虫(主要为水蛭)和病菌较少,无需专门进行消毒处理;对有病害的幼蛙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2.6.2 放养密度
幼蛙每平方米放养100只左右,放养密度随着幼蛙的长大逐渐减小。
2.6.3 饲养管理
生长适宜水温18~25℃,气温20~28℃。保持养殖池通风良好、干净卫生、水质清澈;每天傍晚定时定点投喂一次,投喂的活饵要求大小适宜。投喂量为体重的5%左右,以采食后略有剩余为宜;按照规格大小及时分级饲养。
2.7 环境管理与调控
2.7.1 防暑降温管理与调控
空气温度和水体温度是影响成蛙、幼蛙及蝌蚪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育苗过程中针对夏季高温情况,繁育池顶部采取多层遮阴网、草帘子遮阴等措施,并保证场地内空气流通顺畅,实现降低养殖场地内部温度的目的。
2.7.2越冬管理与调控
(1)越冬方式。贵州山区棘胸蛙育苗过程中的亲蛙以及幼蛙的越冬方式主要通过越冬池、泥土洞穴、枯枝落叶覆盖或采取塑料薄膜构建棚罩等进行安全越冬,并保持室内湿度和空气流通。
(2)环境调控。水温降至8℃时棘胸蛙开始冬眠。在原有育苗地上构建适宜越冬的场地,并确保蝌蚪养殖池内的水体不结冰;春季水温回升并稳定在10℃以上后,撤出越冬场地上的相关设施和材料;若在冬眠其间温度回升至10℃以上,亲蛙或幼蛙出来活动时,可在饵料中适当增加多维元素,以预防腐皮病。
2.8 环境敌害管控与病害防治
2.8.1 环境敌害管控
在棘胸蛙繁育过程中,会出现针对成蛙、幼蛙、蝌蚪以及卵块的发育生长造成影响的敌害生物。在贵州山区鼠类、蛇类、鸟类是最普遍和危害程度最深的敌害生物,主要防治措施为:保持育苗场地清洁,并通过加盖防护网(墙)、诱捕等方式进行;水蛭以及桡足类、水生昆虫类生物是繁育过程中的第二大类危害生物,其中水蛭主要吸食蛙体血液,桡足类、水生昆虫类主要侵食卵块和蝌蚪,防治措施为:源头注水口加滤网,浓度20 mg/L高锰酸钾泼洒后1~2 min后清池,针对水蛭影响个别蛙体严重的需单独进行高锰酸钾或氯化钠液体的防治。
2.8.2 病害防治
消毒预防:蝌蚪、蛙入池后,每7~10 d按每立方米池水加高锰酸钾10g,用少量水溶化后均匀泼洒全池。在育苗池入口出设置一处高锰酸钾液体消毒池,养殖人员在进行场内管理维护时,需通过消毒池以及消毒液进行水靴和手套等的消毒与卫生防护,相关工器具在使用前后均需清洗并消毒;病蛙应远离育苗场地进行隔离和治疗;病死个体需及时移除,并远离养殖场地外进行深埋或销毁;育苗池内的水体均需消毒后排放。
药物的种类、用法、用量、休药期及相关注意事项,按NY 5071-2002执行。
3 讨论
贵州山区地质、地形地貌背景条件復杂,包括了碎屑岩地区和喀斯特地区。因地质背景、地貌条件和水文条件等存在空间上的差异,导致了影响棘胸蛙育苗的水量、水质以及气候条件亦不同,因此在这些区域所开展的育苗应根据区域条件背景的不同而相应的采取技术上的调整措施,用以达到健康养殖并提升变态率和幼蛙成活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l]Frost D R.—Quaslpaa Dubois, 1992- Amphibian Spesies of theWorld 5.6,an Online Reference[ M].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013.
[2]Frost D R.“Quasipaa Dubois, 1992Amphibian Spesies of theWorld 6.O,an Online Reference[M].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2016.
[3]丁汉波,福建邵武两栖动物的调查及其习性生活史之研究[J].福建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56(2):1-23.
[4]邹明泉,闽西北棘胸蛙的生态调查及人工试养观察[J].生物学杂志,1983(3):4~8.
[5]杨伟国,周道三,林溪平,等,棘胸蛙的生态习性与人工养殖方法[J].生物学杂志,1990(4):19-23.
[6]朱炳全.石蛙孵化因子的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9,25(6):632~634.
[7]吕耀平,水温对棘胸蛙人工孵化的影响[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1,14(4):71~73.
[8]章海鑫,余智杰,马保新,等.不同饲养环境因子水平对棘胸蛙蝌蚪变态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12):180-182.
[9]暨柳华.棘胸蛙蝌蚪期的养殖技术探讨[J].绿色科技.2017,8(15):193-195.
收稿日期:2019-10-16
基金项目:贵州科技计划课题(编号:黔科合SY字(2013) 3147号,编号:黔科合平台人才[2017]5720)
作者简介:吴克华(1979-),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山地资源开发与利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