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ICP学摄影

2019-01-19 06:21郑亦明
大众摄影 2019年9期
关键词:艺术家摄影杂志

Karma,VR游戏,2019 郑亦明

ICP school主要有四个不同的学习项目,分别是我所学习的为期两年的艺术硕士项目,和三个为期一年的专注于不同发展方向的认证项目。除此以外,ICP school也为职业摄影师和爱好者开设短期的技术课程。

在ICP硕士项目的课程安排比较特殊,在必修课中并没有技术类课程,学生每周都要以一种研讨会的形式去反馈各种作业和论文。

有意思的是,学校的研究生项目并不局限于摄影,它鼓励学生去寻找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媒介。在大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雕塑、绘画和视频等摄影之外的探索。

国际摄影中心(ICP)

全称International Center of Photography,是由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的弟弟康奈尔·卡帕创立的一所摄影机构,它分为ICP museum与ICP school两个部分。ICP museum定期举办一些摄影大师的回顾展,同时也为先锋艺术家们提供展示作品的机会。而ICP school专注于为纽约的艺术家和爱好者提供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不是如何去拍摄,而是如何去突破

学校每周还有一个看展览的课程——根据展览内容写一篇相对短的反馈,以创作上的启发为主。这些展览也不限制在摄影之中,有许多的展览都涵盖了动态的影像以及互动装置。甚至有一些从摄影拓展到绘画雕塑,最后再回到摄影本身的作品,艺术家会去谈自己感受的改变是如何影响到作品的最后呈现。

这些都是我到美国以前从来没有想到的事情——这个被称为MFA的硕士项目,教学目的不是如何去拍摄,而是如何学会一种方式去突破现有的阶段。系主任Nayland Blake本人也并非从事摄影工作,他是一位视觉艺术家,将整个项目的重心放在帮助学生找到一种可行的工作方式,从而完成自己的艺术项目。许多课程都在鼓励学生走出摄影媒介本身,去尝试装置、视频、行为艺术等不同的创作方式。这种方式意在使学生走出艺术家以往创作方式的束缚,从而获得新的思考与感受。

critique课程:收获不同的评价

ICP的硕士课程和许多西方艺术院校的课程类似,都有一个critique课程。课程中,每次会有一名一年级和一名二年级的学生展示自己的项目。学生需要介绍自己并阐述作品,剩下的时间由所有学生和三位教授对项目进行评价和建议。

在我做展示时,由于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我在中国拍摄的有关城市景观和社会的作品在课上得到的评价与之前我所收获的建议并不相同。这边的学校更注重作者的思考与个人感受,而非对某一现象的概括评价。

幕墙,数字微喷,1m×1.5m,2016 郑亦明

Karma,装置,3D打印,亚克力,2019 郑亦明

老师和同学们会让我思考自己在作品中的位置和我看到这些景象的直观感受,感受并不来源于我阐述中想要表达的社会发展现象,而是来自视觉感官和生活经历中的直接体验。同时,同学们更感兴趣的是在相对抽象、可以发散并联系到摄影师的部分。这让我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我创作的来源和我对自己作品的感受,这是一个重新建立的过程,即“我”作为创作者在自己作品中的位置。

sereinar课程:思考和感受

与critique同样重要的是seminar课程,在这个课上学生需要去完成许多发散性的小作业,这些作业有些与拍摄相关,有些则需要去完成一些独立研究并作出展示。这些作业意在帮助学生走出自己目前的领域,练习思考和感受,从而在自己的艺术项目中取得突破。

在seminar课上,老师重点提到了一组照片中的叙事性:单张照片如果出现在一组摄影作品中它的必要性是什么,我们如何能建立照片中的联系。老师提到了一个核心就是不要用关键词去描述艺术作品,因为当我们去形容这组作品是纪实摄影或者是一些风光照片时,我们便接受了这两个名词给作品的定义,影响到我们主观的感受和判断。我们可以在摄影论坛中看到许多美丽的风景照片,过渡平顺、影调完美,但无法让观众获得技术手法以外的思考。因为它们过于“完整”,没有發展的空间,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一些虚焦与抽象的作品会受到青睐,这代表了摄影师与拍摄对象直接的关系与可接近程度。

艺术家所要做的是在叙事中建立一种属于自己的视觉语言。很多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自己的作品与自我阐述之间的不相符,这种断裂感来自于照片中的元素信息过于符号化与单一,因此较难与观者产生共情,这种已经相对固定化的视觉语言被打破后,才可以帮助我们进入下一个阶段。所以我们需要的是从另一个角度入手,通过尝试一些从未接触过的媒介来进行无基础的创作,并从中获取新的感受与经验。

sereinar课程的4个作业

◎准备五分钟的演讲,谈论自己认为最好的艺术家是谁。

因为没有限定年代与类别,我可以选择出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但是当问题变为“最好的”一个时,就要花很多时间去思考,我对艺术家的评判标准是什么,艺术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是否会影响我的判断。当我们做完这个展示之后,接下来的作业便是去谈论最差的艺术家是谁,从问题的另一面去思考自己的感受。

◎去思考杂志是如何把观者引入书中的世界。

学生要用课下的时间买一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杂志,阅读并在课上讲出杂志的受众以及作者和编辑是如何通过呈现这些内容与读者建立联系的。每一本杂志中编辑给读者呈现的都是一个乌托邦,它有着自己的规则和明确的价值观。杂志每一部分的内容,从前言导读到结尾的广告都在传达着这个世界的信息,每一部分都不可或缺。同样的,艺术项目的制作也需要艺术家去构建出自己的乌托邦,去思考项目中每个单独的作品传达的意义,及作品本身与作者感受之间的联系,从而确立出自己创造的世界规则与价值观,创作出深刻的作品。

◎用自己选的杂志中的价值观去为这本杂志做一个作品。

每个人都要为这个想象中的世界去做出自己的理解并展现出来。因为作品并不限制于摄影,当我们把作业在课上展示时,可以看到所有人的作品都没有雷同,一瓶酒的标签,一个花生酱三明治,一个3D打印的雕塑……都是依据自己对杂志世界中价值观的直观感受与理解。这种新颖的训练方式让学生把自己直观的感受与作品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持续创作的灵感与动力。

◎列出50项我们在工作中从来不会去做的事情,以及50项在工作中永远都会做的事情。

当我开始列到15项时我发现我很难再列下去,因为我想不到我还有哪些事情是从来不会或者是一定会做的,而这时才会进入到这个作业的核心——我做项目时,有哪些事情是我没有尝试过的,哪些事情是我一直按照以往的理解去做的。

课程最后我们被要求在列表里挑出三项从来不做的事情并去完成。这让我的项目创作过程发生了许多的改变,从而找到新的出发点去将项目进行下去。

学期最后的展示 郑亦明

在学期的最后,一年级的学生要准备一个最终的展示,这个展示像一个小规模的展览一样,学生可以在自己工作室里摆放这学期作品,并邀请亲友和老师观看。通过观看这些作品,可以发现所有的小作业都是互相串联并与学生的艺术项目相结合的,每一部分的作业都可以看到学生思想的转变与深入。先前小的作品展示了当时项目中未有深入的部分,这些不同阶段的小作品让整个项目有了完整的呈现。

在艺术作品中,作者个人感受的深刻与否会直接从作品的呈现形式上表现出来。创作者需要从一个基础的经历出发,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并去思考自己的感受是从何而来的,为什么要进行创作,我所想要制作的这部分作品在整个项目中是否是不可或缺。当感受與想法建立起稳固的联系以后,开始继续制定创作计划,考虑每部分的可行性和替代方案,最后一步才是拍摄实践本身。当建立起稳定的思考方式之后,创作者便可以从许多细微的感受之中找到创作的灵感。

Karma,装置,3D打印,灯箱,2019 郑亦明

猜你喜欢
艺术家摄影杂志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杂志介绍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杂志收纳碗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