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上会中学 胡 斌
数感作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形成过程所仰赖的重要基础,不仅关乎学生发现与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更与学生之后学习更高深的内容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因此,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务必对学生数感的培养给予高度重视,以此在提升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同时为其之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学生学习数学所接触到的第一语言便是“数”,且数本身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因此,针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至于从数学的角度上来看,数感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数感的形成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二是数感的形成能帮助学生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自我构建。而基于当代教育着重强调的便是“知识运用”,而知识运用的前提是要学生构建起完善的知识体系,以此方能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实践运用。
初中数学代数部分的绝大多数知识均与数字有关。而对于数感尚未形成的初中生来说,因其对数的理解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故在学习此部分知识时难免会感到较为枯燥。对此,教师更要对教学活动予以合理设置,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数感的目的。如针对“幂运算”的相关内容教学,教师便可结合银行利润问题或讲述故事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如古印度一名国王虽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与无尽的财富,但整日闷闷不乐。原因是其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但在某一天,一名老人与国王对弈并取胜,国王决定奖赏他,于是让老人自己说出愿望。于是,老人说出了在棋盘上放麦子,第一格放一粒,往后的一格均为前一格的一倍,以此类推。问老人最终会得到多少麦子?国王是否能满足老人的要求。通过引进故事的方式展开教学,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他们对数字变得敏感,以此促使学生数感的有效发展。
课堂是培养学生数感最重要的平台。而针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过程,若教师能同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则势必能基于对学生内部甚至结构的深挖以确保各项教学资源均能得到最有效的运用,继而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促进学生数感的良好发展。如对于“频率与概率”亦可的学习过程,教师可在课程开始之际便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即小明、小红与小张三人准备去观看演唱会,但门票仅有一张,于是三人决定以掷硬币的方式决定谁将获得门票的归属权。而掷硬币的具体规则则是:两次抛出硬币,若两次掷硬币均为正面朝上,则小明获胜,若为一正一反,则小红去;若两次均为反面,则小张去。基于上述教学情境,学生再在课堂中同步进行相关实践,以此不仅能让学生清除感知到事件中涉及哪些数学知识点,且在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后,其对问题的感知亦会更加深入。当然,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还需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如以上方式是否公平?经过一系列的引导,将能帮助学生首先建立起“数”的感念,不仅能促使学生数感的形成,且能将数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到一起,双管齐下,在激发学生对数的感知能力同时逐步发展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较于教师的单方面灌输,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及推理的过程势必能产生更加深刻的学习印象。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不能局限于讲授知识,而是要积极借助数学活动的开展来促使学生获取丰富的活动经验,继而促使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不仅如此,对于每一章节内容的学习,教师均需结合教学需求,并在学习后组织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此既有助于提升学生数感,又能切实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数感虽仅是一种存在于脑海中的智力活动,但毋庸置疑的是,拥有良好数感之人,其无论是面对学习或日常生活,均能基于自身所学去及时解决问题。因此,为给学生之后的学习做下良好铺垫,则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对课堂问题予以延伸设计,以此才有助于促进学生数感及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如针对初中数学中的《教育储蓄》一课,教材中描绘出了这样一个生活化的场景。即小红的父母为给小红上大学储备足够的学费便参与了教育储蓄,而储蓄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存6年,二是存3年,3年到期后再将本金与利益自动转存3年。试问哪种储蓄方式能获取更高的收益。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解答,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到理想与教育储蓄方面的知识,且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数学对实际生活的巨大帮助,继而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促使学生数感的不断发展。
总之,针对学生数感的培养需务必在不断积累、反思与总结中方能逐步形成。因此,教师亦需采取循序渐进的培养方式发展学生数感。与此同时,教师还需将培养学生数感与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而后通过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去解决,在提升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生活中问题能力的同时逐渐培养其数感,继而促使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