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第二实验小学 杨方春
新时代新课堂新模式,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下,需要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经历学习的过程。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工具性、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可以依托“预习·探究·点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课前自主学、课中探究学、课后实践学,学生教学相长、合作探究感兴趣的问题,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优化语文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先学。可以通过设计一些预习任务,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预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应凸显出趣味性、多样性、自主性,让学生有良好的兴趣积极参与自主预习,且能快乐经历预习过程,完成多样化的预习成果。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小学语文的预习任务形式可以是动手制作(制作学具、小玩具、手工作品、个人画报等)、生活观察(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特点,观察身边人们生活的变化等)、文字资料查阅、教材批注式阅读等。如在教学《剪枝的学问》前,教师设计预习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先学,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预习任务为:1. 阅读文本,整理生字生词;2. 为文章分段,说出每段大意;3. 用横线画出主人翁情感变化的词语;4. 为什么要剪枝条呢?5. 查一查关于植物生长的相关知识,记录下觉得有趣的部分,与同学分享。6. 尝试与家长一起种一棵植物,并分享种植过程中的趣事。7. 预习心得与不理解的问题有哪些?在预习任务导向下,学生参与预习,包括生活观察、记录、种植、资料查阅、文本阅读与感悟等。学生与家长分享并参与文本阅读、资料查阅、生活观察、动手实践等,在自主先学过程中发展了学习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忽视学生“读”的过程,可以是自主默读、小声朗读,也可以是学生默读、小声读、自由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在学生课前预习后,课堂刚开始的时候,还应该给学生分配一些时间,鼓励学生在品析文字和文章内涵主旨前,进行仔细朗读、品读,在读的时候自由思考,对文本有初步的理解,获得初步感知,再进行接下来的深度学习。引导学生朗读感知,教师要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考,还可以做一些批注,带着感情读,有节奏、有停顿地读,读的时候将课前预习的过程再回忆一遍。如《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一篇富含哲理的小短文。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剖析之前,教师组织学生朗读感知,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启发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加入一些动作、神态表演,揣摩当时的故事背景、人物性格特点、动作特点,身临其境,融情于景。读的时候,还要注意节奏、情感,读出人物的特点和感情。在读的过程中,学生想象和联想,参与有感情地朗读,初步感知文本讲述的故事及传递出来的思想。基于朗读感知,深化了学生的预习效果。
在学生预习和朗读后,教师要预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互动,分小组合作学习,呈现学生自主预习的成果,并提出预习过程中预留的一些问题,存在的一些困惑。将成果展示出来,由小组长集中整理、归纳与分类,完成“小组预习成果表”,并整理小组内成员提出的问题,分类成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针对问题,小组成员一起初步合作解决,记录下解决的过程、方法与解决的结果。对于未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做好记录。如《最后的姿势》课堂教学,开始前,学生朗读课文时,被其中谭千秋老师伟大的精神感染了,从而朗读得富有感情,略带忧伤,而充满敬意。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分享与交流,将预习单展示出来,分小组汇总交流,由小组长汇总学生的预习成果,并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小组长组织与带领学生,先检查学生的预习单完成情况,并与组内成员交流预习时的心得和感受。之后组织和整理了组内成员们的学习收获。整理的预习成果包括:课文的生字生词,为课文分段,每段的大意、故事发生的过程、用一句话概括全文、阅读感受。汇总后,组长再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汇总起来,上交给教师。基于小组讨论与汇总分享,让学生们在组内分享了预习成果,集思广益,互相吸收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
预习是自主先学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也就是探究环节,包括成果分享、问题提出及问题合作探究。还是以学生为主,学生展示与全身心投入,针对问题集思广益,合作解决。合作探究形式为,组织学生针对文章的重点词句解释、文章架构、写作方法、分段大意、学生的疑惑等展开合作探究,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如《云雀的心愿》学习时,学生自主先学以后,教师再给予学生时间,鼓励展评成果、合作探究、相互展评阅读成果,并合作探究解决部分问题。学生对“贫瘠、漫天飞舞、乱砍滥伐”等词语进行了解释,还造了句子。云雀到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说了些什么,“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句话下面,学生都划了波浪线,“为什么重要呢?”学生合作探究,“因为森林可以……还可以……”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运用线路图梳理了文本脉络“云雀经过……看到……感悟……得出……”,且探究出森林的功能,认识了森林的重要性。基于学生的合作探究,学生亲身经历了学习的过程,在集思广益中逐步发展了合作能力。
针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学生合作探究可能难以解决。这时候,教师就需要做好启发、提示和点拨,对学生进行思维的点拨,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感知,进一步深入探索和解决问题。教师的启发和点拨要从文本主旨、内涵进行启发,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获得更高层次的感悟。教师的点拨应起到提示方法、启发感悟、引导收获的作用,让学生在思考、探究、感悟和应用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建构知识网络,发展核心素养。如《最大的麦穗》学习时,教师针对学生自主探究留下的问题,恰当提示点拨。教师提问“这是一篇什么文章?”学生回答:“借事喻理的散文。”继续提问“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是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发现其采用了拟人手法,进一步品味语言和作用。学生意识到“拟人的方法,生动地描写了小麦的表现,体现了弟子们的失落、沮丧与尴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是因为没认真对待吗?”引出文本主旨“这篇文章,由事及理,告诉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要选择的机会,我们要冷静处理,选择时要果断,选择后要不后悔,用自己坚定的抉择应对生活中每个选择,把握手中实实在在的麦穗,我们才不会后悔。”恰当提示点拨,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感悟,积累了写作方法,也感悟了人生哲理,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
教师恰当点拨,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后,文本阅读大致上完成了。学无止境,需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应用,将所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站在语文的视角看世界、看生活,并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实践应用,如此才能强化学生语文素养,并真正地让学习为生活服务。学生可以基于实地调查、互动访谈、课题研究等方式,围绕某个问题展开综合性研究学习。通过鼓励学生拓展应用,在生活中创新和实践,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云雀的心愿》学习后,教师鼓励学生在课下、生活中帮助云雀实现它的心愿。在教师的启迪下,学生将语文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展开了实地调查、访谈研究,请教家长和有学识的人“现在的地球被破坏的情况,哪些行为会造成对地球的破坏,我们应该怎么样做呢?”基于这些问题,学生查阅资料,做好实地调查和记录,并以倡议书、手抄报、问卷调查、公益视频制作等形式,呈现实践探究学习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实践创新素养得到发展。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预习、探究、点拨的教学模式下,创新思考、深入探究,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有效建构知识和能力,优化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要做好启发和鼓舞,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并提示方法与思路,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与实践探究,落实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