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凯蒂是马克思主义者吗?
——欧美学者关于《21世纪资本论》理论渊源的争论

2019-01-19 23:19舒丽娟
铜陵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者凯蒂资本主义

舒丽娟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经济持续低迷。当此之际,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极具“时代精神”的《21世纪资本论》英文版于2014年3月在美国出版。该书因促发了当下的“资本”与146年前的“资本”的共振。欧美学者围绕《21世纪资本论》一书就皮凯蒂与马克思的关系展开了持续、激烈的争论。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不断深入,争论涉及的范围越发广泛,内容更加精彩。新自由主义者为皮凯蒂贴上“新马克思主义者”标签,说皮书是马克思主义的归来;马克思主义者说皮凯蒂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使用“资本”做书名,只为哗众取宠;中立者认为皮凯蒂和马克思既有关联,也有区分。通过对欧美学者有关皮凯蒂与马克思关系看法的科学梳理,我们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欧美学界的相关信息与动态。同时,为国内学界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21世纪资本论》提供有益借鉴。

一、皮凯蒂是21世纪的“新马克思主义者”

新自由主义者认为,皮凯蒂与马克思在理论前提、研究主题、政策取向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财富分配的零和规则、反对富人愈富、提倡高额累进税,这三点关键因素使得皮凯蒂与马克思理论的复兴脱不了干系,被认定是新马克思主义者或者软马克思主义者。

(一)从理论前提看,二者都假设社会财富总量固定不变

美国休斯顿大学的托马斯H.梅耶 (Thomas H.Mayor)指出,皮凯蒂与新马克思主义者都将社会财富总量固定不变作为经济学假设前提。因此,他们都将社会不平等视作是少数富人对其余大多数人的财富掠夺。[1]整个社会财富和收入的分配符合零和博弈规则,富人所占份额增多,意味着其余人所占份额相应减少。

(二)从研究主题角度,二者都关注社会不平等问题

美国作家罗斯·多塞特(Ross Douthat)认为皮凯蒂的理论恢复并重新塑造了马克思理论关于 “自由市场”的核心思想。“自由市场”的本质是让资本所有者获得更多的收益,而皮凯蒂的理论强烈反对“富者愈富”,反对资本回报过高的现象。从这层意思上讲,皮凯蒂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再现。[2]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经济学家米利克·米洛瓦诺维奇(Milic Milovanovic)也评价皮凯蒂主要兴趣点在于揭露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结构和发展规律,其研究的内容主题是非常符合马克思主义者传统的。[3]

(三)从政策取向角度,二者都提倡高额累进税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政策研究员詹姆士·派特霍蔻基斯(James Pethokoukis)于 2014年 3月 24日在《National Review》发文直言皮凯蒂对美国民主党派经济政策制定影响很大。其通过政府税收政策消除经济不平等的做派,如同一种“新马克思主义”来袭,会对自由市场经济造成很大威胁。[4]美国评论家凯尔·史密斯(Kyle Smith)也从皮凯蒂对富人征收80%高额税的倡议中,嗅到新马克思主义者的气息。[5]皮凯蒂巨著的横空出世,响应了这个时代的精神,的确足够让新自由主义者和顶层人群出场冷汗。

(四)从语言学角度,二者都赋予“资本”历史的特色

美国语言学家杰弗里·纽伦博格 (Geoffrey Nunberg)表示,皮凯蒂与马克思谈及的“资本”在语言学上是有关联的。尽管我们提到马克思的“资本”时,习惯保持外来语——德文的“Das Kapital”,很少提及资本主义制度,也不喜欢讲资本家。但当今天说起“资本”时,仍然无法回避其历史那一端的共鸣。“资本”是两人论述的核心,不单是货币与具有生产性的资产的总和,更给予了历史的特点。皮凯蒂有时说起“资本”,似乎是个活物,有着企业家特质,是使命抑或天职。这正好呼应了马克思对“资本”的评论,“资本”总是对未来弃之不顾的。对两人来说,资本家只是“资本”拟人化的演员。既非英雄,亦非小丑,而是掮着“资本”在其肮脏舞台上扮演着临时雇工的角色。[6]无论是在过去马克思的语境,还是在当今皮凯蒂的语境里,“资本”都是充斥着一定程度的贬义的,在情感上让人嫌恶。

(五)从个人认同角度,皮凯蒂高度赞赏马克思

梅耶指出,皮凯蒂将马克思视为第一个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并预见资本主义终将覆灭的思想家。此外,马克思曾预测实际工资呈下降趋势,这与实际不符。皮凯蒂即为其辩解,因当时缺乏足够论据,故无法说明工资可能会受技术进步影响而上涨。事实上,马克思非常清楚19世纪的生产力已得到巨大的提高。[7]辩辞虽显牵强,却显现出皮凯蒂对马克思的一片热忱。

概而言之,面对“资本”、“高额累进税”等敏感词汇,右翼人士极其容易感受到似乎不久就会来临的“皮凯蒂恐慌”。基于富人税扭曲经济发展,有损既得利益的忧虑,右翼阵营把皮凯蒂称作“新马克思主义者”,以提高警惕,这并不难理解。

皮凯蒂崇尚民主、人权,满世界宣扬要消除社会不平等,“更热衷于讨论组建社会的最优方式,以及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最合适的制度和政策。”[8]即便如此,皮凯蒂却没有赢得马克思主义者们的欢呼,反而受到直接且深刻的批判。法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克·罗尔顿(Frédéric Lordon)就曾以讥讽的口吻谈到,只有倾向性非常明显的媒体才会仅仅从书名的雷同,把皮凯蒂叫做马克思主义者。就其在公众场合表明政治倾向的态度缺乏前后一致性而言,罗尔顿认为皮凯蒂对此含糊其辞,缺乏学者应有的一致性,只为更多的顺应各方民意,赢得更广泛的支持者,不乏机会主义的成分。[9]

二、皮凯蒂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皮凯蒂与马克思在理论立场、思想渊源、理论建构、核心范畴等方面存在天壤之别。首先,在理论立场上二者是对立的。其次,由思想渊源、理论建构和核心范畴可明确,皮凯蒂的理论建筑在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之上。再者,两人在民众划分上有极大差别。加之前者对后者理论认同程度,能够判断两人各有分属。

(一)从理论立场角度,前者维护资本主义,后者批判资本主义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哲学教授克里斯汀·洛茨(Christian Lotz)指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具有批判性的。马克思以社会整体为预设前提条件,揭露了客体即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一种有限的存在,未来会被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而皮书不能看做是对当代社会的批判,尽管皮凯蒂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矛盾,因其核心范畴“资本”并未置于社会整体中分析,故皮凯蒂其实是肯定了当下资本主义存在的合理性。[10]

美国《The Weekly Standard》高级编辑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Christopher Caldwell)也认为,皮凯蒂将现代社会称为“超级精英统治社会”,区别于“超级世袭资本社会”,尽管承认两者有时重叠,可看出皮凯蒂对资本主义制度更多的是维护而不是谴责。[11]

考德威尔同时承认,皮凯蒂与马克思有两点比较类似。其一,都认为极端不平等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其次,都对政府债务持同样悲观的看法,政府可以通过征税或是发行债券以弥合财政赤字。[12]不过,就政治价值观而论,两人本质上还是对立的。

(二)从思想渊源角度,前者回归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后者批判性继承古典经济学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员克里斯托弗·谢尔(Christopher Sheil)认为,皮凯蒂理论是对古典经济学的回归,同时综合了新古典经济学实用、理性的部分以及历史经验的分析,坦言把皮凯蒂称作马克思主义者是一件荒谬的事情。其至多是和马克思同样关注不平等问题,提出了比马克思时代更为新鲜的r-g理论,认同促进经济增长的、正常利息的、合理范围的经济不平等,主张民主与经济开放、防止极端不平等,避免保护主义和国家主义。[13]

美国堪萨斯大学社会学教授罗伯特J.安东尼奥(Robert J.Antonio)指出,皮凯蒂的理论框架源自主流经济学,提出了长期被主流经济学所忽视的经济不平等问题,仅仅是在论证方法上,沿袭法国年鉴学派的社会历史分析法,用磅礴的历史数据回应了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4]

阿根廷经济学家埃斯特班·伊齐基尔·迈托(Esteban Ezequiel Maito)认为,皮凯蒂的理论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的。其理论中的资本与生产过程无关,而是任何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商品或服务。基于此,皮凯蒂对马克思理论中的长期收益回报递减规律进行了批判。皮凯蒂认为收益回报率下降的趋势可能会受到经济增长的制衡。但马克思理论表示这种情况只出现在某些时期,长期来讲,收益回报率是递减的。如果基于马克思理论框架定义资本术语,采用皮凯蒂搜集的数据,依然可以计算得出收益回报率降低的趋势。[15]

瑞典马尔默大学经济学家拉尔斯·鲍尔森·希尔(ELars Pa˚lsson Syll) 感慨皮凯蒂意欲创建新的分配理论,却无法挣脱新古典经济学的困境。皮凯蒂脱离现实主义与事物关联的视角,核心理论分析难以有新的建树,只能是裹足不前。希尔从边际生产理论切入,攻击新古典经济学在收入分配中的不切实际性。主流经济学认为教育系统(供给)与技术(需求)若以相同速度发展,其他条件不变,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的比例不会增加。然而,现实生活中,技能偏好的技术扩散大大增加了高等教育群体的溢价。希尔指出皮凯蒂使用的边际理论应当可以解释所有人群的收入分配,但事实与之背离。[16]

罗尔顿也认为皮凯蒂囿于主流经济学的迷雾,没有理论性突破,与“21世纪的马克思”称谓相去甚远,称其为皮埃尔·罗桑瓦隆社会政治学派的一名历史学家抑或社会党罗雅尔的顾问更合适。[17]

由上述评论显然可知,皮凯蒂的理论基础源自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沿用新古典的边际理论,在纯经济学范畴内探讨资本和劳动收入的动态变化并搭建理论框架。

(三)从理论建构角度,前者基于纯粹经济学,后者基于社会“有机整体”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大卫·哈维指出,皮凯蒂仅仅从数据统计结果得出资本回报率大于经济增长率是资本主义的核心矛盾,这只是一个经济现象,一个统计结论,不足以成为解释矛盾的规律。马克思则将矛盾产生原因解释为资本与劳动之间权力的失衡。①科兰德也指出,皮书见长于历史数据统计处理,理论性较为薄弱。总之,无论概念定义,还是理论建构,皮凯蒂完全不同于马克思,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18]

罗尔顿则直接表示出对皮凯蒂 “两个资本主义基本定律”(第一基本定律:国民收入中资本收入的比重等于资本/收入比与资本收益率的乘积;第二基本定律:资本/收入比等于储蓄率与增长率之比)的不屑,充其量只是两个数学等式,没有详细解释各个历史时期资本回报率与经济增长率二者关系变化的深层缘由,对不平等问题的谴责也不涉及剩余价值,更加忽视了政治和制度的历史发展对此产生的影响,比如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罢工等,认为皮凯蒂的理论建构完全漠视了社会真正的核心矛盾。[19]

法国马恩谷大学经济学教授让-克洛德·德洛奈(Jean-Claude Delaunay)也认为皮凯蒂理论建构缺乏充分的论据论述,与马克思理论论证的严谨性相去甚远。皮凯蒂批评马克思对其所论述内容不具备严谨的学养,认为马克思没有意识到技术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可持续性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企图据此抵御外界责难。但这并不能科学的论证其主张的正确性,德洛奈谴责皮凯蒂这种行为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实际上,皮凯蒂对马克思显得很无知。比如,其对马克思理论中的K/Y、资本主义结构、社会不平等以及阶级的理解都充分说明这种忽视与愚昧。[20]

英国《卫报》编辑保罗·梅森(Paul Mason)认为皮凯蒂理论建构在分配领域中,运用历史数据统计分析,认识到两极分化会逐渐加剧。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从生产关系着手的,由于剩余价值的存在,资本主义将在收益递减规律的驱使下走向灭亡。“软马克思主义”不适用于皮凯蒂。[21]

(四)从核心范畴角度,前者是可交易商品,后者是生产过程

罗尔顿指出,皮凯蒂与马克思对资本的看法完全是不同的,前者显得相当肤浅。[22]大卫·哈维也从经验性数据论证的层面指出,皮凯蒂对“资本”物化定义的错误令其论证乏力。如果剥离住房和房地产,资本回报率的曲线将平缓得多,贫富悬殊也就没有那么严重。“资本”应当是指一个生产过程,一个钱生钱的循环往复的生产过程。[23]

英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迈克尔·罗伯茨(Michael Roberts)表示与哈维持相同看法,都认为“资本”是指一个过程,而不是皮凯蒂所说的一件可交易的商品。正是由于皮凯蒂对“资本”的错误理解,导致其提出的资本回报率大于经济增长率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结论是错误的,资本收益实质上是依赖生产过程,受制于经济增长率的。纵观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高增长、高失业率到后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罗伯茨认为马克思理论中,法律意义上的财产所有权才是对利润率下降也即资本主义矛盾的合理解释。[24]

美国明德学院经济学教授戴维·科兰德(David Colander)认为,皮凯蒂对“资本”概念的定义是受金融波动影响的,并且随意将“资本”与“财富”两个不同概念的名词互换使用。而马克思对“资本”的理解是一系列权力关系,现代经济学则认为“资本”是一系列表现为物质形式的生产要素,不会受金融价值波动的影响。[25]这表明金融波动的相关性也是区分两人概念定义的一个因素。

洛茨基于马克思社会学理论,认为分析“资本”概念是不能脱离现实社会来谈的。如果没有特殊劳动、生产力、一系列再生产资本的活动构成一个社会组织或是部类,形成社会关系,“资本”是不能单单以抽象的形式或者一个物质的形体而存在的。从这一点上来说,皮凯蒂对“资本”的定义是不充分的。[26]

可知,从“资本”的定义域不同,可看出皮凯蒂和马克思之间明显的差异。前者是在分配域探寻 “资本”纯粹经济学范畴的历史发展动态和规律,后者是在生产域,并且结合政治和社会学,在更为宽泛的领域中探索“资本”的意涵。

不过,马歇尔曾说,“尽管措辞不同,而各代和各国的经济学家对资本所下的定义却是一脉相承的。的确,有些经济学家侧重资本的‘生产性',而有些经济学家则侧重资本的‘预见性',这两个术语都不是完全精确的,都没有指出严密的分界线。虽然这些缺点是精确分类的致命伤,但那只是次要的问题。”[27]按照此说法,皮凯蒂更偏向于对“资本”未来“预见性”的分析和应用。

(五)从民众划分角度,前者是“阶层”,后者是“阶级”

美国德雷塞尔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杰·麦凯恩(Roger McCain)认为皮凯蒂和马克思是不同的。马克思是依据生产关系来看待社会地位,划分阶级的。而在皮凯蒂眼里,社会地位只是与社会财富分配中不同百分占比相关的东西。[28]

希尔也指出,皮凯蒂基于新古典的生产函数,根据资本与劳动的社会财富与收入的不同,进行社会群体分层划分,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资本家与工人的阶级直接对抗。[29]

(六)从理论认同角度,前者对后者要么否定,要么无视

安东尼奥认为,与马克思相对照,皮凯蒂实质上并不关心资本积累、商品的社会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剩余价值的剥削)等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矛盾,与马克思是不同的理论体系。[30]

美国《新共和》资深作家约翰B.贾迪斯(John B.Judis)认为皮凯蒂并不赞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终将灭亡的判断,疑虑私有制的取消将使一个社会面临政治和经济上的困境,也不认可资本回报递减规律,对“资本”的定义仅限于经济层面,并不涉及社会层面,并指出马克思忽略了技术进步提高生产力和降低成本的巨大影响。皮凯蒂只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马克思的影响,即从历史角度分析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核心矛盾r>g将引发经济衰退和社会危机。但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31]

考德威尔指出,皮凯蒂认为马克思的收益递减律是基于落后的生产力概念的,并且还在书中的脚注里抨击许多法国左翼哲学家。皮凯蒂很是醉心于经济增长,对“食利者”行为充满厌恶感。其反对欧洲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期望通过消除“食利”行为而拯救欧元区的作为,更像一位企业家。皮凯蒂虽然属于左翼经济学家,但却是位反马克思主义者,这一点非常明确。[32]

由上述评论可见,左翼阵营根据理论立场、思想渊源、理论建构等原则性标准判定皮凯蒂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条条在理,有根有据。

然而,二人的界限果真可以非此即彼完全划分清楚吗?有部分学者的中性评述,也是值得思考的。如 《纽约时报》伦敦负责人斯蒂文·厄兰格(Steven Erlanger)所说,皮凯蒂自称对共产主义已失望,并不意味着会对马克思知识文化遗产背弃。他对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产生的不平等问题持续恶化,提出了言辞激烈的批评,在这点上与马克思的态度一样坚决。书名包含“资本”,是对马克思《资本论》的历史回响,同时也是对亚当·斯密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回望。[33]

三、皮凯蒂是主流经济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混合体

中立者从研究方法、理论建构、具体内容等方面解读了皮凯蒂理论、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间存在的异同之处。

(一)皮凯蒂理论融汇了主流经济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达龙·阿西莫格鲁和哈佛大学政治学、经济学教授詹姆士·A·罗宾逊(Daron Acemoglu and James A.Robinson) 认为皮凯蒂从书名到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阐释和批判方式都是在模仿马克思。但其理论框架其实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索洛增长模型的混合体。皮凯蒂沿袭马克思理论的传统定义资本主义,使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来分析资本主义发展动态与生产资料所有权 (尤其是资本)、技术、外生增长动态之间的关系。在寻求揭示现代经济的神秘面纱,并企图阐明资本主义制度内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的过程中,皮凯蒂却不免误入歧途。因其忽视了技术以及会对技术、市场运行和收入分配产生影响的制度与政治均衡的内生演变,这三点恰恰是塑造经济体正常运作的关键因素。这种囿于时代局限性,漠视政治、经济制度对技术和市场价格影响的理论创建方式,终究会导致预见失败。李嘉图、马克思以及皮凯蒂,概莫能外。[34]

(二)皮凯蒂与马克思存在形式影射关系,但理论建构实质不同

英国基尔大学基思·特瑞布(Keith Tribe)也认为皮凯蒂和马克思之间存在通常形式上的影射关系,比如资本的集中,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关系。不过,皮凯蒂与马克思同是研究不平等问题,然而其理论建构却难以匹及后者的理论高度。皮凯蒂的理论是构建在新古典经济学之上的,但观点有的明确清晰,有的模棱两可,论证分析也含混不清。其一,在理论建构过程中,皮凯蒂对核心概念可能没有定义,或者恣意滥用。比如,资本和财富二者是不能对等的,皮凯蒂却混同使用;其次,就金融交易而言,在主流经济学中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经济学中都无法发挥作用,这令皮凯蒂的观点和结论只是叙述性表达,而不是逻辑分析论证。战争、工会组织等也只能当做缓和不平等问题的外因冲击来处理。马克思则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有金融基础的,不过,并没有找到经济危机常规性发生的真正原因。明斯基的“金融不安定假说”将金融交易作为分析起点,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与衰退呈现周期性交替提供了一种解释。特瑞布提出,探讨财富与收入分配问题,由金融构成的经济模式更有可能成为一个合适的起点。[35]

美国加州大学历史学教授拉塞尔·雅各比(Russell Jacoby)指出,社会两极分化是皮凯蒂和马克思共同关注的主题,但分析论述方法却各有特色。后者是围绕生产领域展开对资本积累的批判,前者是在分配领域中找到了贫富悬殊的矛盾所在,即劳动和资本的回报失衡。不过,皮凯蒂未能解释清楚工资收入不平等的原因,主流经济学认定的理性生产力标准:技术、教育和社会秩序,在工资收入级差制度中似乎失效。[36]

澳大利亚学者麦克·波特(Michael Potter)认为皮书不单书名是对《资本论》的一种回应,而且两本著作均对未来做出了大胆而惊人的预测。皮凯蒂假设富人与穷人长期以来的分化是由各自收入分别来源于资本收益和劳动工资所致,这一点具有明显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倾向;并从经济学角度指出资本回报率大于经济增长率是资本制度的内在矛盾,这里也有效颦马克思之意。不过,这样的模仿比较拙劣,毕竟二者理论实质是不同的。[37]

美国小说家本杰明·孔克尔 (Benjamin Kunkel)指出皮凯蒂将传统主流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理论联姻,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之处。其一,皮凯蒂和马克思的理论都认为资本积累会削弱资本主义制度,甚至导致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分崩瓦解。其次,皮凯蒂和马克思主义者都一致认同只有通过政治可以消除不平等问题。部分马克思主义者甚至已经开始质疑资本收益率递减规律,因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资本收益率到达波峰后,就一直保持不变或者略微下降。不过,皮凯蒂依照数据统计结果说明资本主义核心矛盾为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剩余的大部分人除了劳动一无所有。可是所谓r>g造成螺旋式上升的资本回报的基础是什么?在这点上缺乏根本性逻辑解释,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内在核心矛盾则给出了强有力的理论解释。而且,在价值理论层面,皮凯蒂既不同于以亚当·斯密、李嘉图和马克思所提倡的劳动价值论,也不属于边际主义者提出的效用价值论,而是根据观察得出价格由市场规则决定,但没解释是什么决定社会商品的价值。[38]

(三)从具体内容角度看,皮凯蒂与马克思有一定程度的关联

挪威奥斯陆大学教授詹·费格伯格(Jan Fagerberg)指出皮凯蒂和马克思有一定关联。皮凯蒂的资本输出率正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有机构成”。依照马克思经济理论,因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如果没有外因扰动,持续不断的、新的投资会导致资本输出率无限期升高,而收益率即经济增长率将持续下跌至零,经济危机或是低迷的产生将减少资本输出率,同时经济增长率上升。资本输出率和收益率也即经济增长率呈现负相关性,且在经济危机的循环往复中,实现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这个结论和皮凯蒂的历史数据统计结果是一致的。同时,资本输出率也可以看作是生产手段,马克思将其假设为技术进步,通过引入新的资本,会降低资本生产力,但是技术进步也会降低设备价格,这意味着技术进步对资本生产力的影响或许并不那么直接,又或许应将二者置于长时段来考察。通常来说,技术进步将激发经济增长。而在IT革命的推动下,皮凯蒂数据计算结果或许显示没有提升资本生产力,则二者关系值得进一步探索。[39]

(四)从公平与效率角度,皮凯蒂与亨利·乔治更相似

美国知名作家查尔斯·兰恩(Charles Lane)认为,相较马克思,皮凯蒂与亨利·乔治(Henry George)关系,有更多的相似之处。亨利在美国1873年的经济恐慌之后6年出版了《进步与贫穷》,皮凯蒂也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6年出版了《21世纪的资本》。二者同样尊重市场经济带来的效率,但都认为财富的过度集中会破坏社会的公平、经济的活力和民主。不过,乔治驳斥的是当时特权阶层的腐败,而皮凯蒂关注的是资本回报。乔治的药方是征收土地税,皮凯蒂则提倡征收资本税。二人政策建议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要对社会中非生产性的或者说是具有租金性质的要素进行征税。[40]

通过以上文献梳理,我们发现右翼学者提及的几点不足以证明皮凯蒂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从归纳演绎研究方法角度讲,不同的理论其前提假设条件可以是相同的。就研究主题而言,皮凯蒂与马克思所处时代面临的现实问题相同,二者都对社会两极分化问题表示关注,不代表各自创建理论是统一的。正如社会主义国家关心贫困问题,资本主义国家也关心贫困问题,能够说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一致吗?再说政策取向,政策只是理论推导得出的建议意见,不能代表理论本身。实际上,在理论立场、思想渊源、理论构建和核心范畴等关键之处,皮凯蒂与马克思迥然相异。通过这些基本理论判断标准已经可以判定皮凯蒂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当然,不可否认皮凯蒂与马克思有形式上的关联。这种看法的多样化,表明皮凯蒂理论多种解读的可能性,印证了“皮凯蒂现象”的存在是合理的。如厄兰格所评论的,皮凯蒂着力于研究影响社会和谐或公平的经济力量,其工作成果既是对马克思经济理论,同时也是对自由放任经济学的挑战。[41]但流于形式的东西是经不住考验的。“皮凯蒂现象”也终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泯灭于历史的潮流中。相比单纯的身份之争,皮凯蒂基于主流经济学,通过实证方法,论述了主流经济学的局限性——社会不平等问题,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殊途同归,由此而激发人们重新关注财富分配问题,探讨公平与效率关系,这无论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都是更有启发价值的。

注释:

①David Harvey.Afterthoughts on Piketty's Capital[EB/OL].http://davidharvey.org/2014/05/afterthoughts-pikettys-capital/.[2016-08-1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者凯蒂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凯蒂与星夜——凡·高作品之旅
凯蒂游伦敦
凯蒂游苏格兰
李大钊及其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
凯蒂的伦敦圣诞节
高君宇与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毛泽东日常谈话中的马克思主义观解读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