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图书馆,江西 南昌 330025)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残障人士对文化需求的方式出现新的变化,并不断地得到改善。促进残障人士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成为残疾人工作的重点。《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中强调:公共文化机构要努力满足残疾人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场所应普遍对残疾人开放并提供特殊服务,公共文化活动要广泛吸收残疾人参与[1]。2011年4月,由中国残联与中国国家图书馆共同创立的中国盲人图书馆在北京开馆,中国残障人士数字图书馆网站也正式开通。这标志着残障人士阅读书籍、查找文献、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有了一个穿越时空地域的新平台。
针对残障人士的文化需求,如何进一步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为他们定制个性化产品和特殊服务,让越来越多的残障人士享受图书馆的文化服务,成为公共图书馆的工作新方向。
目前我国残疾人总数已超过8 500万人[2],其中江西省残疾人数量约为276.1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39%,而南昌市残疾人有32.5万人。他们在医疗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方面,还存在着覆盖面较窄、投入不足、城乡区域差别较大、服务设施和专业人才队伍匮乏等问题。相较而言,他们对文化知识的需求显得更为迫切,他们渴望像正常人一样,通过学校教育、公共图书馆等渠道获得和补充科学文化知识,以提高自身参与社会就业的竞争能力。近年来,随着国力的增强,我国残障人士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得到明显改善,据《2016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国内省地县三级公共图书馆共设立盲文及盲文有声读物阅览室850个,已经开展残疾人文化周活动6 142场次[3]。但相较而言,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仍然明显。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护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参与文化生活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第四十三条规定:“组织和扶持盲文读物、盲人有声读物及其他残疾人读物的编写和出版,根据盲人的实际需要,在公共图书馆设立盲文读物、盲人有声读物图书室。”[4]公共服务机构和公共场所应当创造条件,为残疾人提供语音和文字提示、手语、盲文等信息交流服务,并提供优先服务和辅助性服务。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部门所属的公益事业单位,在城市范围内,面对残障人士数量众多、特性突出、特别困难的现状,应该去了解不同类型残障人士的特殊需求,创造条件让他们融合到社会公共文化环境里,在学习文化知识或寓教于乐中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显然,在馆内建立数字图书馆,解决残障人士的文化需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容易使他们广泛地参与其中。
首先,残障人士对文化需求的渴望尤为明显。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困难群体,由于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许多残障人士缺乏自信,害怕受到其他社会群体的歧视,不能完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文化需求,常常抑制自己参加文化活动的热情。分析原因:一是社会误解排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对残障人士抱有偏见,认为他们只是依靠社会并索取而获,常用“残疾”“无能”等不尊重用语称之。所以,残障人士在社会上面临着思想意识、教育就业、人际交往、生活环境等诸多困难,处于社会结构中的弱势群体。二是自身压抑放弃。由于许多残障人士在思想上、心理上和行动上长期出现与社会隔离的状况,有些人认为不能与社会接轨是自身的原因所造成,故采取自我排斥、消极自责、封闭自己。另有相当多的残障人士对社会上的歧视现象既抵触排斥但又不甘心寂寞,迫切需要获得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理解,帮助引导他们通过自身努力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其实,残障人士平时比正常人的文化生活要单调乏味,他们当中很多人把读书学习当成自己的偏爱和乐趣。虽然有着各种困难及障碍,但他们希望与正常人一样,通过自身努力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尽量缩小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的差距,达到追求人生价值及获得个人尊严的愿望。例如,江西银行南昌滨江支行行长熊俊,在3岁时患小儿麻痹,身体高位截瘫,每天出行离不开轮椅或双拐。但他凭着自强不息的坚韧品质,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成绩,光荣入选“2017年度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人物”候选人。
其次,数字图书馆能为残障人士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有责任积极创造条件,让残障人士融于社会公共文化生活中,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信息的种类和形式越来越丰富,传播和存储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传统意义上的实体图书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数字图书馆便应运而生。数字图书馆(Digital Library)是指通过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的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分为数字化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两大板块,其工作内容分别是:将传统纸质图书通过信息数字化转换为电子版的数字图书;把电子版图书进行存储、检索、传输、交流和利用,便于读者在计算机网络上查询所需的信息资料。近年来,数字图书馆像雨后春笋一样在各地涌现,它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来推动公共图书馆实现并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也可以为众多残障人士提供有效的服务。
数字图书馆被称为是没有围墙的图书馆,不仅包含着传统图书馆的功能,而且具备档案馆、博物馆等机构的一些功能。它能提供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类型,还有磁盘、光盘、磁带等信息格式。任何电脑终端用户不管在何时何地,只要通过互联网登入相关数字图书馆的网站,就能享用高效、快捷、方便的信息化服务。
由于信息技术正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信息空间”平台系统不仅有着囊括多种数字化信息资源,也有多元化数字图书馆为读者需求提供综合服务,还有个性化数字化的信息资源、有数字图书馆特色的专题信息资源的定制服务。选择前者阅读方式和获取各种公共资源,已得到广大读者普遍的使用,而后者的个性服务则可为残障人士提供极大的便利。
由于传统型公共图书馆的地理位置相对固定,分散在城市中各区域的读者,要花费不少时间来回奔波在图书馆的路上,一些残障人士的行动则更为不便,导致对自己的求知欲产生许多烦恼,甚至因外界条件限制而慢慢消失对读书的兴趣。所以,传统意义的图书馆在功能作用上难以满足残障人士对文化的需求。而在馆内建立数字图书馆,依据各类残障人士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设立网络平台,可以解决他们面临的烦恼,容易使得残障人士“无障碍”地参与各种社会文化活动。
2017年1月重新开放的南昌市图书馆,以宋式建筑风格的靓丽外形吸引了大量读者,截至2019年6月到馆读者突破163万人次。馆内Wifi全覆盖,读者可以免费上网;馆内设有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有残障人士方便行走的盲道;在电梯、卫生间等处安装有无障碍设施。为了满足残障人士的文化需要,南昌市图书馆依据他们的特点要求提供特殊服务。例如,为方便盲人读者借阅盲文资料,图书馆发放预约卡和开通预约电话等服务项目。南昌市图书馆无障碍阅读环境已初步形成,但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
南昌市图书馆内设立的盲人及盲人有声读物阅览室,只有600多册盲文书籍、5台语言读屏软件电脑,从发展趋势来看,其数量难以满足众多盲人读者的需求。对于其他的残障人士,如听力障碍、语言障碍、肢体障碍、智力障碍和多重残疾人,现在还只能同正常人一样,在图书馆的公共文化场所一起参与活动和阅读书籍,在人机界面和电脑查阅信息资料等方面,还没有采取对应的有效措施。
建立符合标准规范的数字图书馆,是一个长期的较为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是简单在互联网上开设图书馆的主页面,而是由信息的获取与创建、存储与管理、访问与查询、动态发布与权限管理五大模块组成,还包括系统技术更新、馆藏资料数字化、设备维护管理和读者服务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需要经费来保障。经费不足,已成为南昌市数字图书馆发展的瓶颈。
南昌市内现已拥有多家数字图书馆,由于标准不一样,各馆的数据库互不兼容,资源不能共享,重复建设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的信息数字化已对传统服务模式产生巨大冲击,但馆员素质提升滞后,存在观念落后、知识结构陈旧、年龄老化等问题,特别是图书情报、计算机、自动化等方面的人才缺乏,直接影响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和服务质量。据了解,目前去公共图书馆读书学习和参加文化活动的残障人士只是少数,除了以上因素,主要是馆内没有适合他们的读书方式;在服务理念上,没有专业团队对残障人士的文化需求做系统研究,馆员认识不够深刻,缺乏专业指导;在文化活动设计上也没有考虑他们的心理和身体状况,因此,难以吸引更多的残障人士参与公共图书馆阅读学习和文化活动。
面对城市中众多残障人士,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可以让他们在数字图书馆中,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优势,在更大范围内、在互动交流和阅读鉴赏中,拓展他们的读书空间,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并获得参与文化活动的快乐,使得他们在精神上丰富起来,从而获得满足感。
南昌市图书馆在拓展数字图书馆时,要创造条件丰富残障人士的文化生活,采用“数字图书馆+文化需求”的互联网模式,为残障人士整合专题数字资源。一是收集、整理、保存图书馆的文献资料和图书报刊,通过信息数字化转化为电子版的图书资料;二是除目前馆内已设置的盲人阅览室配有盲人书籍和语言电脑外,还要面向各类残障人士提供适合他们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类型,还有磁盘、光盘、磁带等信息格式,以数字化形式分类进行储存。这可以使残障人士按需获取大量信息资料,也具备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前期条件。因为他们的特殊情况,在查阅书籍或寻找音频视频资料比一般读者困难,采用这种形式获取资料,既方便快捷又可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目前,南昌市图书馆已使用自动化管理ILAS系统,它是集图书情报、科技信息、网媒阅览、编目子系统等在内的综合系统;同时建有网络数据库、图书馆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已经具备基本的数字图书馆运行模式。针对南昌市残障人士的具体情况,数字图书馆可以把他们所需要的不同载体、不同地域的各种信息资源,分类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残障读者只要登入图书馆网站,进入为他们提供的专题页面,通过电脑查阅系统检索关键词,就能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即使在各个村镇或街道社区,也可以随时查阅自己想要的信息。这种便利高效的服务方式,极大地改变了残障人士获取信息的途径,其中许多人将会走出小家庭面向大社会,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据了解,南昌市公共图书馆与国内许多省市公共图书馆一样,覆盖城乡的设施网络还不够健全,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仍然存在空白点,给这些地方的残障读者带来不便。因此,南昌市图书馆采取总分馆制,于2017年12月在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开设分馆,此外还与南昌东湖区滨江社区等地合作设立分馆,还开启了“地铁图书馆”的“图书漂流”活动。在此基础上,可以充分利用县区、乡镇(街办)和乡村(社区)已建成的图书馆及图书室,帮助完善其数字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对所形成的分级“网络空间”体系传输各种数字化信息,在开展业务指导时,也给残障人士提供阅读帮助。
近年来,南昌市范围内出现多家数字图书馆,例如:江西省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大型国有企业图书馆等等。每家数字图书馆在组建时标准不统一,由于数据库各不兼容,用户检索界面及语言、管理系统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形成各图书馆系统之间难以相互连通,造成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如果南昌市图书馆主动进行馆际交流,按行业标准各方协商达成共识,对数字图书馆系统进行兼容改造,在全市范围内就能形成更大更全面的互联网系统,各图书馆之间可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那将使南昌市图书馆信息数字化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广大读者包括残障人士带来多种选择。
南昌市图书馆作为国家一级馆,藏书多达82万册,要提升和完善与其相匹配的数字图书馆,尤其是开辟残障人士专题栏目,面临最主要的障碍是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除了要招聘计算机、自动化、图书情报等专业的人才充实到重要位置上来,还要培养一批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管理人员以及为残障人士服务的特殊人才。比如:南昌市图书馆每月举办公益性讲座“豫章讲坛”,可以为聋哑残障人士进行手语配字幕的演示。
《公共图书馆法》指出:公共图书馆应当通过开展阅读指导、读书交流、演讲诵读、图书互换共享等活动,推广全民阅读[5]。南昌市图书馆已开展多种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活动,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传播报道,如公益性讲座、举办巡回展览等多项活动。今后在为社会公众包括残障人士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时,要让他们无障碍地参与活动和阅读书籍,可以利用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把各种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传输给不同层面的群体,也可为分散在城市中各地的残障人士提供更多的选择。
针对残障人士这一特殊群体,南昌市图书馆要着眼打通“最后一公里”,在建立和完善一套符合标准规范的数字图书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向社会公众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采取整体规模化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拓展具有个性化的信息数字化互联网窗口,使得残障人士能不受时空的限制,进行无缝连接、图文并茂地阅读和欣赏各类书籍,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社会文化活动,通过自身努力得到社会就业的能力而获取美好的生活。